英官員大發厥詞:「敵對國家」裡中國為「最大的長期威脅」

2020-12-19 中華網軍事頻道

英官員大發厥詞:「敵對國家」裡中國為「最大的長期威脅」

2020-10-15 09:53:01 觀察者網

相關焦點

  • 首次公開敵對國家?我國上榜,英軍情五處:中國是最大的長期威脅
    尤其是遭到了一些西方國家的打壓,甚至開始公開詆毀抹黑中國,最近英國在這件事上,就首當其衝。 公開敵對國家,英國已將中國視為長期對手 據《觀察者網站》的報導,最近包括英國軍情五處在內的多家英國媒體,都發表了英國的敵對國家目錄,俄羅斯
  • 英國軍情五處新負責人首次公開演講大談「敵對國家」,宣稱中國為...
    (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10月14日,多家英媒報導,英國軍情五處(MI5)新任處長肯·麥卡勒姆(Ken McCallum)在首次公開發言時談到了「敵對國家」,並直接指出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給英國國家安全造成「挑戰」。 《泰晤士報》刊發題為《軍情五處負責人警告說,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威脅》的文章。
  • 「解局」「如果你們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家,一切後果自負」
    「我們(中國)想與你(英國)做朋友,想和你成為合作夥伴,但如果英國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家』,那麼一切後果將自負。」「如果你一直都跟著別國『隨風起舞』,仰人鼻息,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還如何自稱是『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
  • 美《商業周刊》:印度討好中國「敵對」國家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 美媒稱,隨著中國與菲律賓、越南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就南海爭議島嶼發生爭吵,日本並不是唯一試圖利用亞洲對中國不信任的地區「敵對」國家。印度也試圖利用這個機會。與日本一樣,印度自身也和中國有爭端。與日本一樣,印度也在尋找一旦與中國關係緊張時有用的朋友。
  •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稱「當今美國頭號威脅是中國」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忙著對中國企業下黑手時,川普政府的反華嗓門也沒停下。當地時間3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在《華爾街日報》刊文,大肆渲染「中國是(美國)國家安全頭號威脅」,更叫囂稱中國是「二戰以來對全世界民主和自由的最大威脅」。
  • 英《經濟學人》評「年度進步最大國家」臺灣「上榜」,專家駁斥...
    【環球網報導】「哪國成為《經濟學人》(評選的)年度國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2月19日最新一期一篇評選「年度進步最大國家」的文章中,竟然出現中國臺灣地區。《經濟學人》文章截圖《經濟學人》這篇評選本年度進步最大國家的文章開頭說:「在大多數年份裡,大多數國家都在以各種方式進步。然而,到2020年,過早死亡及經濟萎縮成為了新常態,而大多數國家只想避開最壞情況。不可避免的是,我們的進步最大國家名單上,包括一些僅僅避免了退步太大(的國家)。」
  • 梅華龍:以色列和伊朗,敵對關係的來龍去脈
    一方面,美國的做法讓人想起以色列利用國家軍事力量對敵對政治和軍事領導人慣用的暗殺作為(所謂「定點清除」)。 在這一點上以色列恐怕比美國的經驗還多。另一方面,人們想起以色列,當然是因為它與伊朗長久以來的敵對關係。 一、以色列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
  • 美媒:視中國為最大長期威脅 拜登想讓美重返霸主地位決非易事
    全文摘編如下:川普總統將其對外政策概括為一個短語——「美國優先」。結果在實行的過程中頻頻與盟友產生摩擦、退出國際協議,並削弱了美國數十年來所發揮的國際領先作用。當選總統拜登希望恢復較為傳統的美國立場:加強與長期夥伴的友好關係,重新向北約這類組織作出承諾,並使美國重返全球舞臺的前沿與中心。
  • 中國是救星!上月稱中國是「威脅」的國家,如今呼籲中國不計前嫌
    其中,一個月前剛把中國列入「威脅名單」的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是典型代表,愛方外交部向中國呼籲能夠不計前嫌,希望與中方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抗擊疫情。愛沙尼亞安全部門在2019年國家安全環境年度報告中稱,中方外交活動日益活躍,正在通過改變世界秩序維護其利益,對愛沙尼亞的威脅甚至高於俄羅斯。2019年年初,立陶宛情報部門在年度報告中首次將中國列入「威脅名單」;2019年年底,拉脫維亞國家安全局開始炒作「中國威脅論」,也將中國列入「威脅名單。俄羅斯專家布魯捷爾表示,這三個國家情報部門所表達的觀點與美國完全一致,都想通過迎合西方為自己撈取好處。
  •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聲稱中國是當今對美最大威脅 外交部回應
    但是我們不理解的是,美國國內的一些政客為什麼對此卻不以為然,反而依然在世界範圍裡尋找和製造敵手,這讓我又想起了堂吉訶德。   華春瑩說,你剛才提到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發文章來攻擊中國是頭號國家安全威脅,我想這篇所謂的文章只是起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但全篇沒有拿出任何的真憑實據,只是繼續重複著他的謊言和謠言,對中國竭盡污衊和抹黑之能事,大肆渲染中國威脅。
  • 川普支持者大放厥詞,發文造謠稱:中國是二戰後的全球最大威脅
    給出的理由同樣是「這些企業得到了中國軍方的支持。」在美國媒體看來,川普政府在任期最後的時間裡如此瘋狂,很可能是為了鞏固其鷹派對華政策的遺產。目前,已經有多達35家中國企業受到了影響,很明顯川普政府並不打算就此結束,還會對更多的中企繼續發起進攻。
  • 和平演變中國是西方國家不可改變的長期戰略
    「西化分化」「和平演變」是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既定的長期戰略支持和幫助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所謂「民主進步」力量,從內部瓦解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是戰後美國對中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政策的戰略重點。正是在西方國家「西化分化」「和平演變」的影響下,東歐和蘇聯紛紛「改旗易幟」,共產黨的領導被取消,社會主義制度被改變。雖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內部出了問題,但是內部發生的變化是與外部的長期影響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可以說,沒有西方國家長期堅持不懈地滲透和顛覆活動,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制度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那麼快地垮臺。
  • 鴉片戰爭前,英官員相信戰爭是仁慈之舉
    然而,拆解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最難理解的帝國之間的微妙的外交糾紛,卻不是他的強項。在請求國王為他說項之後,他最終得到了英國派駐中國的這第一個官方職位。這位新任商務監督對面臨的困難有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給這個國家重重的一擊使她屈服。「中華帝國是我的了,」他在日記中興奮地坦白道,「用一支軍隊封鎖住天朝(the Celestial Empire)的海岸,那將會是一件多麼榮耀的事情……一隻炮艇就會輕而易舉地在中國掀起一場革命,就會使他們對外國貿易開放口岸。我很願意充當這場變化的介質。」
  • 美國為何害怕中國崛起?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能威脅到美國?
    在世界上美國害怕哪些國家?對美國來說誰的威脅最大?地理冷姿勢帶你漲知識,大家好呀,我是姿勢君,今天姿勢君就來和大家聊聊美國害怕的那些國家。美國自從二戰之後就在全球建立起了新的霸權體系,在姿勢君看來這是美國用美元構建的經濟殖民。
  • 三元裡抗英的知名度為何這麼高?
    三元裡抗英的插圖不要小看百姓抗英,在那時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鴉片戰爭期間,大多數中國百姓是看熱鬧的,典型的吃瓜群眾。清軍與英軍對打,中國百姓就像看球賽一樣,在場邊圍觀。清軍丟盔棄甲,百姓還哈哈大笑。很多清政府官員都非常不解,甚至是憤怒,浙江巡撫劉韻珂在給皇帝的奏報中,對這種現象非常痛惜,他憤怒地發出天問,中國百姓到底是什麼心腸?三元裡抗英,底層百姓不再圍觀,是清廷樂於看到的,也是清廷需要的。這意味著一個重大轉變。即百姓從圍觀到參與,是真正與清廷、清軍站到了一起。百姓主動站隊就是擁護朝廷的表現,也是正能量,要得到弘揚。
  • 美國多位重磅政客:一個敵對國家對美開戰!川普卻一聲不吭!
    目前這些攻擊被美國情報界普遍認為是俄羅斯所為,因此這是否構成戰爭行為,令各界極為關注。 這次黑客攻擊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網絡攻擊,美國政府官員和科技人員正忙於應對這一事件。 美國目前處於總統權力交接的狀態——川普總統尚未對此次攻擊發表公開評論——但是美國沒有明確的網絡戰戰略,使部分議員聲稱美國對此的反應變得非常緩慢。
  • 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為何長期不認為自己有罪,原來是為這個事?
    在火燒圓明園前夕,英法與清政府的戰爭已經結束,只等雙方正式籤約。為什麼後來會火燒圓明園呢?據說這和戰俘有關。英法長期以來不認為自己有罪,原因是清政府虐待、虐殺戰俘在先,他們只是報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860年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訢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
  • 專家:衝繩人不視中國為安全威脅 敵視日美
    近代琉球未被日本吞併前穿著漢家衣冠【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信報》7月25日文章,原題:衝繩人對中國觀感與美日迥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早前訪日時表示,將在衝繩縣普天間美軍基地部署MV-22「魚鷹」(Osprey)運輸機。
  • 羅素:中國人的貪婪、怯懦、冷漠是中國改造為現代國家的最大障礙
    於是,羅素在訪華末次講演《中國到自由之路》提出了改造中國的十條建議,其中他強調:「在目前產業幼稚、教育不普及的中國,不能模仿西方的模式採用民主的體制,而必須經過一個專制的過渡期。若避免資本主義而發展實業,需仿效俄國的方法,第一步惟有採用國家社會主義為最切當。」
  • 外交部:「中國威脅」是「蓬氏謊言」的陳詞濫調
    中方表示願支持越方辦好系列會議,為東亞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國始終將東協視作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和「一帶一路」建設重點地區。面對疫情,中國和東協國家相互支持,共克時艱,引領地區抗疫合作和經濟復甦。近年來,中國—東協合作逆勢上揚,東協已躍居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展現出雙方合作的巨大潛力和強勁韌性。明年我們將迎來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