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從古到今中國民間最為普及的遊戲之一,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桃花石雜談還記得小時候,每年冬天一過,外面就總會擺起象棋攤,一些棋藝高超的鄰居每天一下班就坐在一起對弈搏殺,每下完一局還相互探討局中得失,確實非常有樂趣。而與中國類似的是,在世界很多其它國家,也流行有和象棋相像的遊戲,其中流行最為廣泛的就是西洋棋了。而西洋棋和象棋的類似程度確實高的嚇人,所以認為這兩種智力遊戲有共同起源是目前國際上的普遍看法,但對於這兩種遊戲究竟是誰先起源,各方的看法卻很不一致。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方面的各種說法吧。
「象棋」最早的記載
其實象棋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屈原的《楚辭》裡就有「菎蔽象棋,有六博些」的詩句。不過現代觀點普遍認為,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象棋這個名稱,但戰國時期「象棋」一詞的含義和我們現代所說的「象棋」是不一樣的。根據東漢文學家王逸為《楚辭》作的注,《楚辭》裡「象棋」的意思是象牙做的棋子。而當時的這種遊戲,其實應該是一種被稱為「六博」或者「樗蒲」的遊戲。
如果說起來,六博或者樗蒲和象棋也有一些相像之處。他們也可以被稱為是棋類遊戲,也有棋盤和棋子。而且其棋子也分不同兵種,有梟、盧、雉、犢、塞這五個兵種,決定勝負的方式也和象棋有類似的地方,即殺死對方的「梟」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這和象棋以殺死對方的將帥為首要目標是非常像的。
但六博或樗蒲和象棋卻又有非常本質的區別,即它們其實更類似一些廣義的桌遊,或者說它是一種擲賽遊戲。它行棋要通過投擲類似骰子的東西,投擲的結果決定如何行棋,然後雙方互相嬴籌碼,也就是說它的遊戲成分更重一些,鬥智的成分則相對淡一些。
另外在公元6世紀,北周武帝宇文邕還創立了一種被稱為「象戲」的遊戲,並專門寫了一本《象經》介紹其玩法。其棋盤有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個區域,通過投擲六根一面削平的劈木決定棋子走的步數,總共有64種步數變化。所以象戲雖然名字和象棋非常像,但似乎也是一種擲賽遊戲。因此明朝學者方以智在其所著的《通雅》一書裡,曾說「周武之《象經》,非今之象戲也」。所以嚴格地說,這些「象棋」和「象戲」裡有今天象棋的影子,但和象棋的差異也還是挺大的。
西洋棋的起源
說完了早期古籍裡對「象棋」的記載,我們再來說說西洋棋的起源。目前國際上的主流觀點認為,西洋棋最初發雛形是公元6世紀流行於印度的恰圖蘭卡(Chaturanga)。當然這種棋和現代的西洋棋也還是有很大差異的。但它也是同不同兵種組成,根據一些記載恰圖蘭卡的棋子分為四個兵種,即步兵、騎士、大象和戰車,而且其勝負也決定於能否吃掉對方的某一個核心棋子,也就是類似「王」這樣的棋子。而且最關鍵的是,它是像現代的棋類遊戲一樣,由雙方直接根據規則拿棋子在棋盤上走棋,另外當時恰圖蘭卡的棋盤已經是8X8的棋盤,這和現代的西洋棋基本一樣了。
後來恰圖蘭卡順著絲綢之路向西傳到了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在公元600年前後,這種遊戲在薩珊波斯開始流行起來,當時它被稱為「沙特朗」(Chatrang),其實也就是恰圖蘭卡的音譯了,現代這種棋也被稱為波斯象棋。而在幾十年之後,薩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滅亡,但沙特朗這種遊戲卻也因此被廣泛傳播到了伊斯蘭世界,之後又通過伊斯蘭世界傳入了歐洲。
而在歐洲,因為這種遊戲是從伊朗傳來的,而伊朗的國王曾經長期被稱為「沙阿」(Shah),同時這種遊戲又是以殺王為決定勝負的標準,所以在歐洲許多語言裡Shah這個發音就成了西洋棋的詞根,後來逐漸演化成了西洋棋現代在一些歐洲語言裡的名稱,即Chess。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西洋棋實物發現於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汗,時間大約是公元760年左右。最早的棋譜發現於阿拉伯地區,時間大約是公元840年到850年之間。不過現代的西洋棋規則其實是在公元15世紀前後在南歐真正成型的。比如西洋棋裡「後」這個棋子就是在歐洲出現的,它取代了之前波斯象棋裡的「維齊爾」,也就是「宰相」這個棋子。而「兵」、「象」和「後」的行棋方式也都是這一時期在歐洲確定的。
象棋在中國的演變
而真正和現代象棋規則類似的中國象棋,則是最早出現在晚唐時期的宰相牛增孺所著的《玄怪錄》一書中。因為這段記載出現於書中所講的一個發生的中唐寶應年間的故事,所以這種象棋被稱為寶應象棋。根據記載,寶應象棋的棋子「悉高數寸,雄姿罕儔」,也就是都是立體象形,用金銅製成,有王、車、馬、卒、士、將六個兵種,和現代象棋已經非常類似。
但寶應象棋似乎沒有「炮」和「相」這兩個兵種,而且因為是在《玄怪錄》的一個故事裡提到了這種遊戲,所以其具體規則現代並不清楚。但從文中描寫的細節來看,寶應象棋的馬似乎是走2X3對角線,和現代象棋不太一樣。而真正與現代象棋兵種和規則基本一致的象棋則應該是出現的宋朝時期,現代出土且得到公認的最早象棋實物也是宋朝的金屬象棋。
所以綜合來說,「象棋」這個名詞在中國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似乎它的規則和現代象棋確實差異很大。而印度的恰圖蘭卡出現的時間又似乎比和現代規則比較接近的象棋出現的時間要早一些。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可能象棋是在恰圖蘭卡傳到薩珊波斯之後,由和唐朝來往密切的波斯傳入中原,最後經過中原的改造,最終形成了中國的象棋。這些學者認為,中國象棋走在交叉點而不是格子裡就是受到圍棋影響的結果。
但這種說法可以說完全是基於象棋和西洋棋類似所做的推論,並沒有文獻或者考古實物證據的支持。而同時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因為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六博和象戲這類有不同兵種組成的棋子遊戲,所以也有可能是六博和象戲這類遊戲在早期從中國傳入印度之後,在印度演化成了恰圖蘭卡,所以從這個角度,西洋棋的源頭反而是在中國。另外中國民間一直有象棋是韓信在漢3年(公元前204年)冬天為了預先推演即將到來的大戰而發明的說法,後來這種說法被一名美籍華人學者戴維·H·李(David H. Li)推廣到了國際學術界。另外在1980年代,還有蘇聯學者提出西洋棋8X8的棋盤源自中國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易經的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但這類關於象棋發源於中國的說法也缺乏任何可信的文獻和考古實物支持,所以在國際上也沒有得到廣泛接受。
總體來說,目前國際上的主流傾向於認為包括西洋棋和象棋在內的各種類似棋類遊戲都源自印度的恰圖蘭卡,但恰圖蘭卡及其衍生的棋種傳入中國缺乏證據支持,所以只是假說。而中國象棋最早確定出現的時間是不晚於公元9世紀,它和之前曾出現的六博和象戲之間可能有一些傳承關係,但卻也是差異很大的不同遊戲。至於象棋和西洋棋這兩種非常接近的智力遊戲在早期究竟有過什麼關聯,恐怕還需要更多考古證據才能得出更加確定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