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設計壽命為50年,歷經5次軍事爆炸,至今已在大潮中屹立77年,「炸藥不放對都炸不掉」。他一生鍾情於橋,致力於橋,以他的奉獻與奮鬥,繪就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橋梁人生。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談到茅以升,人們往往會想到橋。的確,他是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他曾主持修建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
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設計壽命為50年,歷經5次軍事爆炸,至今已在大潮中屹立77年,「炸藥不放對都炸不掉」。
他一生鍾情於橋,致力於橋,以他的奉獻與奮鬥,繪就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橋梁人生。
20歲少年赴大洋彼岸留學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29日出生於鎮江一個貧寒的知識分子家庭。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報》,是鎮江市的名士。
出生時,茅以升手心通紅,被認為是大富大貴的吉兆。祖父茅謙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心的讀書人,他為孫子取名「以升」,意思是既希望家業昌盛,更希望國家昇平。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
茅以升自幼家境貧寒,衣食不繼。幼年時,家中有人戲言,茅以升不是茅家人,是從外面撿來的,茅以升深以為恥,生出外出謀食自立之意,為家人察覺,說那是戲言。茅以升心雖安定,但從此樹立起「人貴自立」的思想。10歲的茅以升珍藏著祖父贈給他的墨寶--「奮鬥」二字,他把它看成進步的秘訣。
茅以升常到祖父的藏書閣樓裡讀古書,學習起來有一股倔勁兒。有一次,他捧著書邊走邊讀,一不小心就撞到一棵樹,他竟以為旁邊有人在打他,引得路人捧腹大笑;夏天,「火爐」南京熱得出奇,別人手搖扇子擦著汗,茅以升卻躲在屋子裡一遍又一遍地抄寫古文……
15歲那年,茅以升在日記裡這樣寫道:「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時逢北京清華學堂招收留美預備生,我應當機立斷,遠離家鄉北上投考……」千裡求學,茅以升被讚嘆為「人小志大堪稱奇蹟」。但他默默無語,時常告誡自己要勤奮治學。預科班裡別人打牌下棋看戲,他卻抱著「學而時習之」的態度,絲毫不放鬆。
畢業考試時,茅以升被評為唐山路礦學堂第一名。隨後他報考了留美官費研究生,並毫無懸念地登上「中華號」遠洋客輪,赴大洋彼岸留學。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茅以升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碩士學位。畢業典禮那天,校長當場宣布:「今後凡是唐山路礦學堂的畢業生來康奈爾作研究生的,可以免試入學。」
之後,茅以升又進入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前身)攻讀博士。自小就立下「奮鬥」宏願的茅以升,對理論知識極度渴求。他一邊在橋梁公司實習,一邊攻讀博士。
他早上4點起床,坐車時還不忘學習外語;工人休息時,他就放下工具掏出紙和筆做功課;在圖書館看書太入神,他竟被管理員鎖在屋子裡;即便是深夜,他躺在床上嘴裡也經常嘟囔著什麼……
這個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又一次用勤奮證明了一切。他的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順利通過,並被認為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該文的科學創見還被稱為「茅氏定律」。當地各大報紙都登載了這一消息,之前看不起中國人的美國學生,此時也沉寂了。
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
茅以升的橋梁情結源自於他7歲時南京秦淮河上的一次塌橋事件。那一年端午節,很多人到秦淮河上的文德橋看龍舟比賽。由於人太多,文德橋被壓塌了,好幾個人掉到河裡淹死了。這件事深深刺激了童年的茅以升,他望著倒塌的文德橋,心中想:我長大了要造橋,造好橋。
青年時期,茅以升的橋梁情結又有了升華。他看到祖國江河上的鋼鐵大橋都為列強把持,深為痛心,決心為國爭光,讓祖國江河上矗立起中國人自己建造的鋼鐵大橋。為此他赴美求學,專攻橋梁,獲加裡基理工大學第一個工學博士。旋即回國。
年近不惑,茅以升接到一個電報,電報是他在唐山路礦學堂的同學發來的,稱建設廳長想推動各方在錢塘江興建大橋。當時,中國多座大橋均留下了帝國主義的痕跡:德國人建的黃河大橋,俄國人建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日本人建的瀋陽渾河大橋,美國人建的珠江大橋……難道中國人自己不能建造大橋嗎?想到這,茅以升「讓現代化大橋飛越天塹,去打破洋人誣衊我們的謊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杭州有句歇後語「錢塘江造橋--辦不到」,唐代也有詩云:「天塹茫茫連沃焦,秦皇何故不安橋。」修建錢塘江橋,古人沒有辦到,洋人也沒有辦到。錢塘江江水洶湧,波濤險惡,如果上下遊同時並發,更是翻騰激蕩勢不可擋。如果再遇到颱風,江面濁浪排空,風波就更為兇險。因此在錢塘江上建造大橋,極具挑戰性。
經過半年勘測,茅以升在分析比較了十幾個方案之後,做出了「錢塘江橋設計書」。然而,這只是開始,建橋需要500萬銀元,相當於7萬建築工人一年的工資,這樣一筆巨款如何解決呢?橋梁專家的茅以升化身說客,與各銀行聯繫,工程款的問題總算解決……
正如茅以升的母親所言:「唐僧取經經過八十一難,唐臣(茅以升的字)造橋,也要經『八十一難』」。打樁時,力小打不進去,力大了木樁就斷。浮運沉箱是難度更大的工程,在錢塘江的潮水中,沉箱像脫韁的野馬,四處亂竄;沉箱放不到木樁上,橋墩就築不起來,又談何建橋?
建設過程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起進攻,空襲不斷,企圖炸毀尚未完工的錢塘江大橋。各大銀行也找茅以升要求退款,流言蜚語也一併襲來……茅以升心急如焚,但他在困難面前並沒有低頭:「再有困難,大橋也得建成。在建橋上面,我決不後退半步!錢塘江大橋的成敗,不是我一個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大事。」
茅以升對大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極盡苛刻。一根鋼梁約有18000個螺釘,每個螺釘安裝後都有專人逐個檢查,不合格的螺釘被打上記號,重新安裝。茅以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橋上這28萬顆螺釘,顆顆都能承載千斤重擔,他要向世人展示,中國人建造的大橋不比外國人差!
1937年9月26日清晨4時,一列火車從大橋上隆隆駛過錢塘江,兩岸一片沸騰。歷時兩年半、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終於建成!
妻子竟因建橋抑鬱 因復建而康復
茅以升與戴傳蕙的婚姻是在茅以升17歲那年由父母做主定下的,戴傳蕙年長一歲,生於江蘇揚州一個詩書之家。訂婚一年後兩人正式結婚,婚後茅以升回到唐山路礦學校讀書,後來又去美國留學。戴傳蕙帶著長子茅于越在南京婆家過著大家庭生活。
1919年,茅以升學成歸國後與妻子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固然美滿,但也充滿動蕩,戴傳蕙病了。戴傳蕙的「病根」起於茅以升事業上一次刻骨銘心的打擊。1930年,原本要去南京教書的他,受朋友之邀擔任鎮江水利局長時,淮河洪水堤壩潰決,茅以升因此被撤職,為丈夫日夜擔心的戴傳蕙患上了憂鬱症,每受驚嚇就會發病。
茅以升在事業上最輝煌的時刻——建造錢塘江大橋期間,成了妻子病情最嚴重的時刻。1933年,茅以升在天津北洋大學教書,身體虛弱的戴傳蕙不斷在看著中西醫生,她滿心以為小家庭可以長治久安了。
此時茅以升受邀去杭州商談籌建錢塘江大橋,他很興奮,戴傳蕙也為丈夫高興。到了杭州才發現造橋的困難並不小,戴傳蕙怕丈夫又像當年那樣遇到麻煩,心焦如焚,徹夜不眠,話語不清,舉止反常,精神上也出現了錯亂。
戴傳蕙常常自言自語,大橋不會修成的,即使修成將來也不會善終。
真是被她不幸而言中了,1937年11月上海戰事爆發,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過江避難,此前防止敵軍襲擊而一直沒有開通的錢塘江大橋開放了,人們在橋面上行走,而橋墩裡正藏著炸橋所需的炸藥。12月23日,一聲巨響,大橋被炸斷,蔣介石希望藉此拖住日軍進攻的步伐。
晚年的茅以升說過親手炸橋時的心情,,「就如同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兒子一般」,而那段日子發生的一切對於戴傳蕙心底造成的陰影究竟有多大呢?建國後大橋建好,戴傳蕙的憂鬱症自然而愈,再也沒有復發過。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不過「文革」期間,茅以升被批鬥,戴傳蕙去世。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