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李豆豆,
應版主邀請今天和大家粗淺的聊一下,如何取一個得體的英文名字。
名字是一個的印象代號,部分國界國籍的,而標題中這個「取」加了quotation,是因為漢語的習慣,我們現在的中文名字是可以憑空構造的,近些年來,零零後一零後的名字越來越奇特,大家都有所耳聞,不同於早期爺爺奶奶一代按familytree取名,這樣的傳統慢慢消失殆盡了,其實英美國家由於大量移民融合的關係,新生一代也差不多是這種情況,但是還是很大部分英文名字保留了傳統,確切的來說,一大部分英文名字起選出來的,不是生造的,是從聖經中「選」出來的,也就是說很大一部分名字都是在Bible中出現過的。非基督教移民不按這條規矩。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麼要有一個英文名字?
而關於該不該有個英文名字這個問題還曾在網絡上引起過爭議,一部分人覺得是一些偽上流人群,為了迎合老外,說白了就是 to be a poser,事實這個現象出現一定是在早期的港臺,因為和歐美交流商業往來比較早,就出現了為了交流方便,當然不排除凸顯身份的原因,但現在這完全是個人喜歡問題,不知道當時網絡上為什麼那麼多人,非要上綱上線,甚至現在知乎還有這個問題的存留討論,不知道算不算沉渣泛起。
回顧一下,作為一個說漢語的人,我們所獲得第一個英文名字無外乎這這幾種情況,
1、大部分是上外語課外教或(英語老師)要求,甚至可以追溯到幼兒園
2、學會上網的時候,申請郵箱,有個外語名方便,而且用中文名容易碰到熟人啊。
3、如果去外企工作,會被要求的
4.去留學或者移民了,這個一般是入鄉隨俗。
其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而且取決於個人意願,而非硬性規定,中國人在英語國家,未必非要使用英文名不可,因為護照和駕照上是有中文拼音拼寫的,有時純粹是為了怕麻煩,至少我的很多同學多數都沒有故意使用英文名,如果你漢語名字恰好和某個英文名字,發音比較相近,這個就比較幸運,我的一個中學女同學,定居佛州,她的中文名字是嬌嬌,為了方便麼,她老公和周圍人都叫她JOJO。
如果就是不喜歡英文名字,就用自己語言的本來名字就可以了,如果說西班牙語和法語同屬拉丁語系,當年混的好的時候,都沒有日耳曼語系的英語什麼事兒,不用討好給說日耳曼語系的英語的人面子,人家到哪兒都用自己語言的名字,
那你看好多日本韓國甚至泰國的明星,設計師,甚至在好萊塢的日韓明星也都用自己語言的名字,Atsuko(阿蘇闊O) Kenzo;Lee Byung hun(李秉憲)只不過用字母拼出來了。
因此究竟有沒有英文名字完全看個人喜歡,但是要注意特殊情況。
Ok,第二個問題,怎樣避免尷尬的英文名字?
這個問題很大,會說的比較多,
先說第一點,「爆款」英文名字如何產生的?這個比較好理解,
相信我們大部分名字一般除了英語或外教老師給的,好多都是大家翻開英文書,就著教材裡出現的人物挑選名字,班裡瞬間多出很多Tom,Peter,Macheal,James ,Jerry,Mike,John;Linda,Mary,Rose,Helen.
甚至部分80後那個年代的教學樓走廊貼滿了各種偉人的照片,通常還會配一句名人名言什麼的,所以班級裡男孩有的都叫(馬克思,愛因斯坦,達爾文)
很多同學為了凸顯自己不同,於是絞盡腦汁想找個不一樣的名字。可惜當時詞彙量實在有限,斟酌了半天都覺得叫自己Winter,summer,甚至Ball,幸好當時名詞複數學的不好,否則自己介紹就變成my name is Balls.
女孩子有的會選擇水果的名字
cheery ,Apple 之類的。長大之後,青春期偶然看了歐美影視作品或文學作品,恰好有自己喜歡的形象,就順便改了名字,但無奈是大家能接觸的材料都差不多,導致的是儘管大家取名字都是非常主觀而隨意的,但彼此之間的重名率異常的高,導致了撞款,所以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你會在理髮店裡同時遇到三個Tony老師,四個Lisa總監,他們真不是有意的,
第二點 既然不能生造英文名字,為了與眾不同,我就用漢語拼音。
有個老段子,女孩子名字叫何詩婷。這名字一看就特優雅,特良家,同什麼何超瓊,李澤楷,徐晉亨,一看就是香港明門閨秀,大戶人家的名字,家族比較大,有頭有臉,不需要故意叫英文名字,但he的拼寫和因為和英文男他的he是同樣的,恰好粵語中的(He)拼音一般都讀成(Ho) ,好念所以自我介紹my name is Shiting Ho,shit-ing Ho (whore)is my family name ,這樣,何詩婷就被外國友人的男士們包圍,紛紛都來親切打招呼。hello ,shiting Ho (whore),初到異鄉的婷婷笑得很開心,因為她交到了很多外國朋友。但後來Shiting Ho這個名字在江湖上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執著的女孩,每次和人自我介紹都會很堅定地說 my name is Amy He, my last name writes HE, but it is pronounced her,not He。這當然是個段子。至於shiting 和 whore 不需要我解釋了。
問題是,如今我們年輕人經常去英國國家出國留學旅遊啊,甚至定居國外,
要不要準備一個英文名字,還是堅持拼音,和其他事情一樣,要想事後方便,只有事前複雜,了解一下英文發音,之後看自己名字的拼音,是否會造成誤解,如果會,那就採取 Jack馬,Pony 馬,老馬家這叫取名方式,名字是英文,姓氏保留,如果不會造成誤讀,那叫和李開復那樣,kaifu lee。這樣的話就可以,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彼此交流比較不容易尷尬。
如果對於說英語的老外特別難發音,這個如何判斷呢,最粗暴的方式的是,咱們學過英語的都知道有48個音素,音標中出現的元音和輔音就是他們都能讀出來的,當然你學過法語西班牙語就更好了,基本上48個基本因素沒出現過的,就是老外頭疼的,如果這個都閒麻煩。
更更粗糙的方式也有,就是,如果漢語名字中含有zh,x,q, 比如名字帶扎,xi香,冼,青,卿之類的,(含有sh,ch會好很多)一般不了解漢語發音的老外基本上都會把你的名字讀成你不認識的一個人有些音是老外發不出來的,當年陳魯豫外出採訪的時候,介紹都是chan lu yu(you)「陳路遊」, 還有姓氏是項xiang一類的,如果從不了解漢語發音的老外是一臉黑線的,因為X或xi的發音一般是/zai/ /sai/ /KSi/ /aiksi/
第三點,避免取什麼名字
女孩子就不去水果蔬菜的名字了,這個不是黃暴的冷知識,是常識,除了突顯不成熟之外,看外形也知道apple,cherry,peach肯定不是優選,
男同志就離動物名稱遠點,叫Dick ,Cock的外國男同胞從小就被壞小子嘲笑,那就千萬別提取個名字叫Banana了,相信你們的智商。
當然,更要注意文化差異,我個人對黃曉明夫婦沒什麼認知,更沒惡意,如果有楊穎的fans,請恕我直言無罪,Angela baby 這個名字如果介紹給老外,這個感覺就像,就像,你在朋友party上遇到一個老外懂中文,面帶微笑,外形也還OK,你剛想認識一下,他馬上說:nee how 我有中文名字,我叫金剛葫蘆娃,你能明白那種感受麼?
說來說去如何起一個得體的英文名字,我給大家一個網站大家自己選擇吧
https://names.mongabay.com
Top 200正常名字 都有精選。
好的本期咱們就到這裡,下集咱們接著聊一些名字的神奇故事和背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