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張愛玲《封鎖》

2021-01-20 IB中文講堂


經典短篇閱讀是IB中文講堂新開設的一個新欄目。在往期的文章中我們反覆強調提高寫作水平沒有捷徑可尋,唯有不斷的閱讀和聯繫。學習了理論,也需要實踐來支撐,因此未來的每周,講堂都會挑選一篇經典短篇和大家共同賞析。一則提高同學們的文學感知力,二則為paper 1考試進行技術準備。


大家可以給我們留言或在微信群中討論對作品的看法。 每周五(暫定)我們會為大家介紹文章的主要藝術特色。

 

向著未來,讓我們一起前行吧!


    張愛玲《封鎖》 


《封鎖》以四十年代初戰亂連連的舊上海為背景,寫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車封鎖的情況下與常態不同的行為,他們在公車上戀愛了,可是下車後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一、「豔遇」故事後的深層隱喻

 

從小說的題目入手,「封鎖」應該不僅僅是提示宗楨和翠遠遭遇愛情的特殊的時間段,也不僅僅是人為地把時間停滯或延長而使用的敘事技巧。它應該具有另一層的隱喻意義。

 

小說的第一段是冗長、平庸和沉寂的,幾乎沒有任何動感的日常生活的喻示。這一段的人物行動線只有兩句話,「開電車的人開電車……開電車的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開電車的人開電車」是小說的第一句話,敘述語言給我們帶來的語感是冷漠、笨拙、貧乏而毫無生氣。「車軌」、「曲蟮」的比喻意象顯示出生命的冗長乏味,它是「柔滑」的,沒有任何的尖銳力度同時又把握不住轉瞬即逝,是「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麼樣往前移」,單調的,毫無美感的「蠕蠕」的機構運動,並且還是「老長老長」沒個盡頭。這種生存狀態幾乎會讓人發瘋,然而所有的人都像開電車的一樣不發瘋。 封鎖的隱喻意義在這裡呈現為貧乏冗長的日常生存狀態對人們的封鎖。

 

接下來情節的發展使這個隱喻意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是由封鎖後的宗楨和翠遠的短暫愛情來完成的。這一層的隱喻意義我們可以理解為封鎖中的愛情遭遇導致激情的突然迸發,從而構成對日常生活的封鎖。

 

「如果不碰至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切斷了時間與空間」封鎖成為一個與日常生活失去關聯的突然凸現出來的真空狀態。激情的突然發出,在文本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寫。街上一陣亂,轟隆轟隆來了兩輛卡車,載滿了兵……出其不意地,兩人的面龐異常接近。在極短的距離內,任何人的臉都和尋常不同,像銀幕上特寫鏡頭一般的緊張。宗楨和翠遠突然覺得他們倆還是第一次見面。在宗楨眼中,她的臉像一朵淡淡幾筆的白描牡丹花,額角上兩三根吹亂的短髮更是風中的花蕊。

 

這個場景是陌生化的文學效果,通過扭曲、變形和緊張,他們才會從陌生中第一次互相發現對方,發現對方和自己的激情。而這之前,在宗楨的眼中,翠遠是像擠出來的牙膏,沒有激情。但現在,宗楨成為一個單純的男子,而翠遠則成為「會臉紅」的「白描牡丹」樣的嬌羞可愛的女人。對比本文的開始段落,一個是冗長和貧乏,一個是激情和想像,它們相互對立,後者否定了前者,激情封鎖了平庸,這構成文本中封鎖的第二個隱喻。

 

二、敘事視角

 

《封鎖》的視角運用,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旁觀視角,一類是全知視角(兼雜著人物的聚焦)。

 

旁觀視角用於宗楨和翠遠之外的場景描寫,像小說開始時遭遇封鎖馬路上的慌亂的場景,以及電車上各色人等和山東乞丐等。這些場景是並置的,更多的是空間的排列而非時間的順序,是展示而非進入。旁觀的視角並不介入人物的內心,和人物保持著距離。它的冷漠,有時又帶有些機智的嘲諷的敘述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日常生活場景的冗長、混亂、死寂、單調、平庸和無聊。

 

全知視角用於宗楨和翠遠,它在本文中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物的對話,一是人物的內心描述和分析。人物進入了具體的情境,對話和內心活動不斷推動情節的進展,敘述者不再是冷漠的旁觀者,它直接切入人物和情節,成為故事本身。敘述者對人物的瞭然於心,使人物依賴於敘事者。宗楨和翠遠產生的激情同時也體現為敘述者的激情。激情和冗長的對立,也就是兩種敘述、兩個敘述者的對立。這構成了充滿激情的敘述者對暗淡、冷漠的敘述者的封鎖。對於後者,人物是死亡的,意識、生命和活力消退在一個個的場景中,僅僅成為場景的一個部分和擺設,場景壓倒了人物。對於前者,人物則從場景中凸現出來,空間的並列變為時間的縱深,具有了意識,最終瞬間產生激情,衝破、超越了冗長沉悶的場景。對人物的壓抑和封鎖,反而封鎖了場景。

 

三、具有現代意識的創新意象

 

在結尾處,作者寫道,男主人公呂宗楨下了電車回到家裡,剛才車上遇到的女子吳翠遠的臉已經有點模糊了,他踱到臥室裡,扭開電燈,看到了真實的自己:「一隻烏殼蟲從房這頭爬到那頭,爬了一半,燈一開,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動也不動。在裝死麼?在思想麼?整天爬來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時間罷?宗楨捻滅了電燈,手按在機括上,手心汗潮了,渾身一滴滴沁出汗來,像小蟲子痒痒有在爬。」這個「烏殼蟲」的意象就完全是現代的。它是人性慾念的象徵。它從這頭爬到那頭,就象男主人公慾念的蠢蠢蠕動。當強光直照時它的醜陋顯露無疑,僵在那裡不敢動。

 

這篇小說其實有兩種結尾:一個是呂宗楨下車便結束了,一個就是上面所述。你覺得哪一個更妙呢?


——The end——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封鎖》賞析
    《封鎖》其實無非是講生活的重複,人生的虛無,被物化的人類,講思考是痛苦的,人類總在逃避思考。再也不會……」【這段愛情因封鎖而生,也因封鎖而死】 產生愛情與談戀愛是有區別的,談戀愛在產生愛情之後,產生愛情是個瞬間動詞,談戀愛是持續性動詞,談戀愛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而產生愛情不需要,產生愛情是自發的,是對部分的不完整的TA的情迷意亂(在《封鎖》中,是兩人同時望向窗外時臉龐的靠近,翠遠臉紅了)。 愛情先是一種感覺,再是一種責任。
  • 張愛玲《封鎖》:一場突如其來的豔遇
    我倒是想起了張愛玲著名的小說《封鎖》,此刻重讀,非常應景。立春之後,這個春天卻格外寂靜,人們因為病毒肆虐被隔離在家,那春光灼灼,花紅柳綠,都變成了一場悵惘的等待。 城市空蕩蕩,人心更甚,因此也略微體會到張愛玲小說裡的那種亂世之感:熟悉的生活節奏被切斷了,一切彷佛被擱置,生活充滿了茫然的臨時氣氛,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這一切什麼時候會結束。
  • 短經典:封鎖|張愛玲
    文|張愛玲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電車停了,馬路上的人卻開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們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們奔到左面。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鐵門。女太太們發狂一般扯動鐵柵欄,叫道:「讓我們進來一會兒!我這兒有孩子哪,有年紀大的人!」
  • 張愛玲《封鎖》:夢醒了緣盡了,封鎖了搖鈴了,再無真愛聚今生
    「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夢」。而她與胡蘭成的愛情也如同《封鎖》中預言的那樣,張愛玲的一生傳奇卻悲傷,如果沒有胡蘭成,一切會不會不一樣?封鎖解除的鈴聲將一切都拉回到現實,電車上經歷的一切仿佛時間打了個盹。宗楨迅速地清醒過來,從翠遠的旁邊起身坐回一開始的位置上去了。車窗外掠過的景象人物都活了,城市恢復了現實的鎮定和喧譁,翠遠看到遙遙坐著的像毫不認識她的宗楨,她知道,他們在彼此的生活裡做了一場夢。
  • 一場無疾而終的豔遇和封鎖的生活,《封鎖》解讀一個嚴肅的張愛玲
    張愛玲相當擅長描寫一些在大環境下不得不屈服的平民所發出的一些怒吼與各項的負面情感。她筆下常出現的就是那些所謂小奸小惡的市井小民;或許沒什麼太大的作為,卻寫實的就像身邊常發生的真實生活情景,常能引起共鳴。1943年,張愛玲筆下又誕生了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封鎖》。
  • 張愛玲的《封鎖》:男人徹底懂得了一個女人後,是不會愛她的
    1、《封鎖》不是張愛玲的代表作,甚至不打眼。但這篇小說,在張愛玲的生命裡,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它,她與胡蘭成結緣。滾滾紅塵,有人讀你,已是幸事,而一讀傾心,再讀傾情,那是幸中之幸。而胡蘭成,也是無意間在雜誌上讀到張愛玲的《封鎖》,不禁為之驚豔,特意寫信給雜誌社的編輯,打聽張愛玲是何許人也,之後又登門拜訪,上演了一場「似舞似鬥」"欲仙欲死"的男歡女愛。關於這份驚豔,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裡寫道: "翻到一篇《封鎖》,筆者張愛玲,我才看得一二節,不覺身體坐直起來,細細的把它讀完一遍又讀一遍。
  • 《封鎖》:張愛玲與胡蘭成戀愛的「紅線」
    當他讀到張愛玲的《封鎖》時,他滿心歡喜,有些好奇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作家是什麼樣子的,就向人要來了張愛玲的住址。去找張愛玲,結果張愛玲沒有給他開門。張愛玲慢慢地也被他的滿腹經世之才所吸引。《封鎖》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說沒有其他小說那麼引人注意但是卻非常的深刻講述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遭遇到封鎖時
  • 丁一:張愛玲《封鎖》讀書筆記
    11、關於《封鎖》的結局,高全之《張愛玲學》分析如下:12、餘斌在《張愛玲傳》中有如下論述:封鎖期間的環境是被提純淨化了的人類處境,人性在這裡得到了還原的機會,於是通常被對於現實利害的盤算封鎖了的真實欲望,被生活慣性動作掩蓋了的內心深處的空虛紛紛現以原形,登臺演出
  • 給大家介紹一本張愛玲的小說《封鎖》
    作為民俗方面城市樣貌的表現有各種符號, 例如:建築、交通工具、語言詞彙等, 張愛玲作品對這方面的描寫細具有獨特的韻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咖啡館、影戲院、舞廳都是許多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有較大的咖啡館也像表演場, 有歌女歌唱表演、樂隊伴奏, 還有書場、茶廳, 聘請彈詞名家, 可以喝咖啡, 吃歐美大菜, 也有各式香茗, 像穆時英、葉靈鳳等人, 十幾歲的張愛玲應該在他們的作品中時常看到咖啡館這些場景」 確實, 在張愛玲對上海的城市描寫中, 出現頻率較高的有弄堂、洋房、公寓、旗袍、電車、咖啡等。
  • 《傾城之戀》:從張愛玲的生活經歷,解析張愛玲感情觀
    而在某種程度上解析白流蘇的感情觀,也正是張愛玲自身的寫照,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可以從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感情中可以看出,當張愛玲知道胡蘭成有了新歡時,就果斷的不再來往了;另一方面是逃離原有生活,當遇到傷心和絕望的感情時,選擇就是離開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新生活,比如說張愛玲離開傷心地上海前往美國生活。
  • 張愛玲《封鎖》|電車裡,一男一女的露水情緣
    也正是因為這座「孤島」特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成全了文學史上獨立特行的一位女作家,張愛玲。張愛玲的作品多是避開了敏感的政治問題,筆下的故事背景主要是日常生活領域,內容講的更多是男女間的私情。很多人提起張愛玲,都會說起她的《金鎖記》、《沉香屑》、《半生緣》等等作品。卻忽略了她於1943年發表在《天地》雜誌中的短篇小說《封鎖》。
  • 張愛玲《封鎖》:那個男人啊,只是短暫地愛了你一下
    張愛玲就擁有這樣獨特的魅力。她的小說就像是冬天的月光,清冷冷的,你走到月光下,可以看見躲在暗處的人性的齟齬。《封鎖》是張愛玲的短篇代表作。乍一眼看,寫的是愛情。仔細一琢磨,還是寫人性涼薄。這個短篇在張愛玲的人生中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因為它,張愛玲和胡蘭成開始了一段曠世孽緣。胡蘭成在雜誌上看到《封鎖》,一時驚為天人。他當時還不知道」張愛玲「是男是女,只是單純為文字所傾倒。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的閱讀感受:「讀者於你,不過是人來人往看燈會,廣大到漠然的相知。
  • 楊早 | 《封鎖》:1943年張愛玲的都市奇遇
    《封鎖》:1943年張愛玲的都市奇遇文 |  楊早張愛玲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天才的女作家之一
  • 張愛玲的《封鎖》,是沉悶人生的雞血片,也是刺進人心的匕首
    「封鎖」是指電車停下來接受搜查。讀完張愛玲的小說《封鎖》,就像看了一部兩小時的電影。它主要講了一個裝可憐的已婚油膩大叔與一個看似循規蹈矩實則內心充滿欲望的單身女老師在電車上公然調情的故事。當情感升溫至頂端時,封鎖解除了,從無序到有序,每個人又恢復原有的位置和身份。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張愛玲一向以冷峻的眼光看穿世事,《封鎖》是她參透現實中的寡淡、麻木、隔膜以及壓抑後,為大家奉上的一場冒險戲。這戲中,各色人等紛紛出場,仔細辨認,其中一定有你有我。1.
  • 張愛玲《封鎖》:愛情?別逗了!
    張愛玲的《封鎖》是一個不太著名的小短篇,寫了在臨時封鎖的情況下,在電車上的一對男女忽然產生了愛情,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不過封鎖結束,車開了一切煙消雲散。這「愛情」就像點燃的一支煙,來得快去得也快。張愛玲女士的筆力是如此刁鑽,臨時封路引起的小插曲能演繹出這樣一支關於愛情的魔幻劇,這功力非常人能比擬。一 特殊背景下的電光火石愛情在特殊環境下更容易滋生,比如危險的情況、比如旅行等非日常的情況。就像天天白菜豆腐習慣了,突然來次海鮮才讓人興奮。車五停了很久,銀行會計呂宗楨把手上半張報紙都看了,也吃了包子實在無聊。
  • 張愛玲的《封鎖》:自由行走的人為什麼會渴望自己有封鎖的時空?
    文‖南山風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封鎖》可以說是她和胡蘭成的月老。《封鎖》發表於1943年,當時胡蘭成是一個中年才子,他無意中拜讀了張愛玲的這篇小說後愛不釋手,正是這篇小說激發了他對張愛玲的欣賞和好奇,以至於他親自登門拜訪張愛玲,由此兩人開始了一場深刻的愛戀。
  • 張愛玲《封鎖》:一場幻想生出來的愛情
    張愛玲的很多作品,都曾拿出來細細品味過。但唯獨《封鎖》,這篇小說不敢輕易拿出來翻閱。據說,曾經胡蘭成也是看了這部小說以後,感慨萬分,千方百計希望能與原作者見上一面。當然最後他也如願以償的感動了,從來不輕易見陌生讀者的張愛玲。
  • 張愛玲《封鎖》:夢醒了緣盡了,封鎖了搖鈴了,再無真愛聚今生
    「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夢」。而她與胡蘭成的愛情也如同《封鎖》中預言的那樣,張愛玲的一生傳奇卻悲傷,如果沒有胡蘭成,一切會不會不一樣?《封鎖》的故事很簡單,概括起來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一場豔遇,同時也通過這場豔遇講述生活的重複、人生的虛無、被物化的人類以及思考的痛苦。是的,因為思考是痛苦的,所以人們總在逃避思考。
  • 《封鎖》:張愛玲,電車上的豔遇,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渴望與失落
    《封鎖》:張愛玲,電車上的豔遇,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渴望與失落家裡有一本《張愛玲小說》,這是我第二次重溫 《封鎖》。記得第一次讀這篇短篇的時候,就開始的兩段,一來就徹徹底底被震住了,停留了許久,久久出不來,那樣簡單而糾纏的語言, 一如她的風格,卻是無比的貼切,讓我發瘋。
  • 張愛玲《封鎖》:初見即傾心的愛情,不可信
    寫作《封鎖》時,張愛玲雖然只有23歲,不過,此時她對愛情和生活細節的體悟卻也已經成熟老道,以致於胡蘭成在看了這篇小說之後,也對張愛玲產生了濃濃的好感和深深的好奇。《封鎖》講述了一段發生在舊上海時期,在一輛因為戰亂而被封鎖住的電車裡,所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男主人公呂宗楨為了躲避同在電車上不喜歡的親戚,而向女主人公吳翠遠表達愛意、傾訴心事,直到吳翠遠被呂宗楨所打動,願意將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呂宗楨時,電車的封鎖卻解除了,這一刻,呂宗楨卻倏忽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