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教授劉鳳君:昌樂骨刻文是甲骨文源頭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甲骨文鹿龍鳳(圖左)與骨刻文(圖右)對比。

    □ 張向陽

     不久前,山東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 昌樂骨刻文」,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昌樂骨刻文與殷墟甲骨文有何內在聯繫?記者帶著疑問採訪了昌樂骨刻文發現研究第一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他認為,昌樂骨刻文應該是殷墟甲骨文的源頭之一。

     藝術風格上有明顯影響

    昌樂骨刻文和安陽甲骨文在時間上相距較遠,如何判定它們之間存在聯繫?面對記者的提問,劉鳳君說,如果按山東龍山文化近期測定的下限算,距今3900年;再從最近掌握的資料分析,昌樂骨刻文有的地方一直沿用到嶽石文化初期。既然是這樣,骨刻文與甲骨文之間相隔仍有 400多年。這中間雖有桓臺史家遺址嶽石文化祭祀坑出土的刻字骨頭和首陽山巖書二期文字相連,但也有商代早中期近200 年的空白期。所以,昌樂骨刻文和安陽甲骨文之間還缺乏內在的直接聯繫。但細分析兩者的藝術風格,仍能看出昌樂骨刻文對商代甲骨文有著明顯的影響。關中地區的早期文字和昌樂骨刻文都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在距今4000-45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兩地都進入了文明社會的初期。

    「龍鳳鹿」三字透露演變過程

    劉鳳君認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是兩者象形字的比較。他翻開《昌樂骨刻文》,找到象形的「龍」字,這條龍形象之生動,令人嘆絕。它整體作側視狀,有一個碩大的頭,眼睛大睜,頭頂長有一粗長彎曲的獨角。身軀修長有幾度彎弧,尾巴粗長有力,尾端向上翹起。前肢屈伸,爪分五指,堅強而有張力。劉鳳君說,許多學界同仁都同意我把它解讀為「龍」字。但他們同時提出:「『龍'字的造型太逼真啦!難道當時還有活著的恐龍嗎?」這個問題只能讓生物學家回答了。而到了商代甲骨文的「龍」字,多已變得僅剩概括的頭、粗壯的身子和細長的尾巴,漸漸趨於符號化了,但仍能看出是在昌樂骨刻文「龍」形象基礎上簡化而成的。

    昌樂骨刻文中「鳳」樣的字很多,它是真實動物的摹寫,還是對「鳥」字的升華,在「鳥」字的基礎上拓展裝飾而成?這也是我們需要請教專門科學家的問題,切不可隨意否定當時鳳形象動物存在的可能性。昌樂骨刻文中「鳳」樣字的基本特徵是身軀修長,頭部高冠殊榮,圓目修頸,長尾華麗,肢爪健壯,一副榮華富貴之形態。而商代甲骨文中的「鳳」字,雖也顯得華貴多姿,但已概括成僅有高冠和蓬展的羽毛了,明顯是在昌樂骨刻文的基礎上簡化成了圖像符號。

    「看這個鹿字!」劉鳳君指著鹿字給記者看。只見一頭「鹿」昂首徐行作側視狀。鹿角雄壯華麗,軀幹健美修長,動態和諧自然。後邊的尾巴高高翹起,與昂起的頭、角十分對應。劉鳳君說,商代甲骨文中的鹿就沒這麼寫實了,多呈正視靜態狀。其突出的角仍保留得較完美,但多數軀體已變成一條短粗的弧線,下部不再是四肢運動,而僅剩兩條直立的腿。一切都在簡化,美麗而又富有動態的鹿,演變成了一個形象的圖案符號。兩者對比之下,昌樂骨刻文在造型上更富美感。

    「書畫同源」理論的最好解釋

    劉鳳君認為,昌樂骨刻文多數是一種線刻簡筆畫,少部分則是指事會意形象符號。它比較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史前美術的審美特徵。「通過對以上幾個字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昌樂骨刻文對商代甲骨文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昌樂骨刻文是商代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之一。」劉鳳君說,昌樂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字,也是對「書畫同源」理論的最好解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向俗體文的演變,似乎也經歷了類似的造型轉換。這種變化,可視為早期人類文字創造和發展演變的一種規律。

    新聞背景昌樂骨刻文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東省膠濟線西段的鄒平、桓臺、淄博、青州、壽光和昌樂等地的龍山文化遺址中經常出土陰線刻畫文字的骨頭、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頭為多。

    2005年春天,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從朋友手裡看到刻字的骨片,鑑定為早期文字。2007年劉教授又見到昌樂縣肖廣德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首先在學術界公開肯定這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和安陽佔卜的甲骨文不一樣,是中國早期的一種記事圖畫象形文字。這批文字都是東夷文字,距今4000-4500年,定名為「昌樂骨刻文」。2008年12月劉鳳君編著的《昌樂骨刻文》已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文章作者:佚名文章來源:齊魯晚報

安陽市臺辦供稿

相關焦點

  • 山大教授重大發現:骨刻文或為甲骨文主要源頭
    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二者有傳承關係。專家們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樣本,用高倍放大鏡等精密儀器認真觀摩。  骨刻文:早甲骨文千年或改寫文字史  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什麼?骨刻文發現者、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稱,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他認為近來不斷在濟南以及山東中部發現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他背著一個布包,熱汗未消,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包來。當時他一共帶了七塊骨頭。拿出來一看,我就為之震驚了。」
  • 權威專家:骨刻文是甲骨文和彝文的主要源頭
    權威專家比較國內中國早期文字史料和實物後認為,劉鳳君教授發現的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它與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文字南北相映增輝,將我國文字產生和使用的歷史提前了1300多年, 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
  • 考古專家: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2007年7月他又發現和鑑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有刻畫的骨頭,當時劉鳳君也認定是早期文字,並及時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000—45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這些年來,作為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劉鳳君教授,一直全心致力於骨刻文的發現和研究。  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我國發現最早的文字是距今約3300的殷墟甲骨文。
  • 昌樂骨刻文《春遊圖》和「遊」字解讀
    更多從事旅遊工作30餘年的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副會長丁再獻,對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情有獨鍾,從2010年底到目前為止,他在劉鳳君教授骨刻文發現與研究的基礎上破譯出了200多個字,一經媒體報導立即引起轟動,因而被譽為中國骨刻文字破譯第一人。今年3月,丁再獻90多萬字的文化巨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 劉鳳君先生出國演講骨刻文——歐美等地學者認同
    演講結束後,博洛尼亞大學資深教授,藝術史與考古學家Donatella Biagi Maino評價說:「劉鳳君教授是一位極富有成就的著名學者,他發現與研究的骨刻文是遠東地區古文字研究史上重要的發現。骨刻文是中國的、也是遠東地區的一種早期文字,與古埃及、蘇美爾和古印度等地早期文字有較強的一致性。骨刻文應該是甲骨文的源頭,中國有自己完整的文字發展體系。」
  • 山東昌樂骨刻文比甲骨文早千年 可能改寫文字史
    中新網10月21日電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殷墟甲骨文亦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不過,香港《文匯報》發自山東的消息稱:近日,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的一種神秘骨刻圖案引起考古界的關注。有關專家表示該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並正式命名其為「昌樂骨刻文」。
  • 昌樂骨刻文破譯出哪些信息 或有中國第一"龍"字
    殷墟甲骨文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在本報前段時間一篇關於昌樂骨刻文的報導中(見本報10月28日五版《考古專家:昌樂骨刻文早於甲骨文》),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對此有了新說法。根據他和國內相關專家的鑑定,基本推斷出在山東昌樂發現的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
  • 中國發現早於甲骨文的早期文字 解釋漢字起源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所所長、山東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劉鳳君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劉鳳君發現,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殷商學會會長王宇信認定,這些獸骨上有刀刻的痕跡,主筆、輔筆明顯,為人工刻畫。
  • 山東「昌樂骨刻文」發現「鳥棲圖」記事文字
    一隻小鳥悠閒地棲息在桑枝上,享受著落日餘暉,這是山東昌樂出土的一塊古代獸骨上的圖景。近日經考古專家研究,這是早期人類部落東夷族大事記的一種文字符號。   這塊長17釐米,直徑2.7釐米至5.5釐米的遠古動物殘脛骨是在昌樂已發現的100餘塊骨刻文中的一塊。
  • 我國出土「遠古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
    直到2005年,我國著名考古家劉鳳君在考古出土的遠古文物中發現了一些神秘的符號,因為這些文物基本都是出土自山東,因此劉鳳君將其命名為「東夷文字」。當時的劉鳳君想「這東夷文字真的只是東夷文字嗎,會不會是一種比甲骨文更為古老的文字系統呢」。
  •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甲骨文的「刻畫文字」
    成熟的甲骨文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文字系統,許多專家學者都堅信,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在此之前甲骨文必然有相當長歷史時期的發展過程。《尚書·多士》言:「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商人在滅夏時就有了記事典冊,記載了殷革夏命的歷史。但是,時至目前,雖然學界一直不懈追求,仍未找到足以印證此說的證據。
  • 我們都被騙了,原來「甲骨文」並不是最早的文字
    以安陽甲骨文為代表的殷墟的發現,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殷墟甲骨文也被認為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並且使中國與以紙草、泥板、石板為文字載體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並列為世界文明古國。 那麼,甲骨文真的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嗎?在甲骨文以前,我國還有沒有文字?
  • 古墓中發現一種新型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西方學者卻不認同
    我們認為甲骨文就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了,所以外國的學者一直緊緊抓住這一點,說中國的歷史文化並沒有上下五千多年那麼長,更是不承認我國夏朝的存在的。甲骨文是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可以說是我國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了。也正是因為甲骨文的發現,我國商朝的歷史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認可。
  • 學問做好 事情幹成 勇創新學科——評《劉鳳君與美術考古和骨刻文》
    □王志芳2019年7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趙鵬、秦樹景、孫思和宋世楨著《劉鳳君與美術考古和骨刻文》(以下簡稱《劉鳳君》)一書)。該書著重對劉鳳君教授在山東大學40年的教學研究予以系統而詳細的整理與分析。
  • 實拍漢字起源東夷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300年(圖)
    東夷骨刻文(視頻截圖)丁再獻將東夷骨刻文用毛筆寫在紙上(視頻截圖)  齊魯網濟南5月15日訊  在大家通常的印象裡,甲骨文應該是漢字的起源, 可是骨刻文的發現卻改變了很多人對於漢字起源的看法,已經得到證實的是,骨刻文比甲骨文存在的時間還是早1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