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人若己,待人如親,感同身受,就在「將心比心」

2020-10-08 學思觀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成語「將心比心」的精髓和靈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心同此理,則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了解別人就得換位思考,成就自己就得推己及人。

心連心,則共命運,以心換心


漢語成語的「將心比心」,出自南宋儒學大家朱熹之言。原文為:「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朱子語類·大學三》)現在有的將之解釋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將心比心」,乃是指示人同此一個心,心同此一個性,性同此一個情。心統性情,人人如此。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人們的心與心之間,既可相通,以己知人,又可共鳴,心靈感通。

人心相通,則知萬裡如比鄰,視人若己;人心共鳴,則知人人同此心,待人如親。

人同此心,則性同此理


心性相通,方可類比。

將心比心,建立在心靈相通的心性之自覺、能為基礎之上。人作為類,具有同樣的心性知能。人同此心,包括人人同有的諸多稟賦和潛質。

同有一樣的人性,「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孟子·告子上》)理義為人性,人人皆可自覺成為脫離禽獸的人。人的類本質,就是理義之性,亦即是成為社會性存在的人。

同有一樣的性才。人人都有一個善性,都有良知良能之才。每個人藉由性之才,皆可成為堯舜一樣的聖人,皆可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價值。

同有一樣的欲望,「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或者說是,「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荀子·王霸》)欲望相近,方能推己及人。

同有一樣的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禮記·禮運》)七情為人人具有,非有外得。「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管子·禁藏》)。同好、同惡,乃人之常情。

同有一樣的人倫,「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有此「人義」之倫,則每個人都是社會關係中的一種角色,一個關係網中的網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同有一樣的知能,「心之官則思」,思則存心養性。「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榮辱》)。見善若不及,見惡惟恐不能趨避之;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人在「知類」中,方能將心比心。

心心相通,則待人若親


同有此心,才可比心。

人同有此心,而心統性情。在孔子的思想中,將心比心,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前者是克己而不強加於人。後者是與人同進於善。

要做到「將心比心」,一方面要以成己之心而成人之美,一方面要以恕己之心而寬恕於人。以己責人,則人難服;以人望人,則人易服。

君子將心比心,則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則視人若己,人有之若己有之。「不成人之惡」,則感同身受,人之罹患若己之罹患。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在於換位思考,在感情共鳴中相互理解,相互體認,進而互幫互助,同心同德。

將心比心,則同舟共濟


心同此心,將心比心。

既然人人同此一個心,就能在以心比心的公平、公正中「各得其平」。「各得其平」,既是各得其本心本性的自得其所,又是各節其情感欲望的互不傷害。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往往不能平,就在於不能將心比心。平者,既是平己之心,又是平人之心。前者是求諸己的「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後者是「以善養人」(《孟子·離婁下》)。

「克己」則於人不遷怒,不責怨,不嫉妒。「復禮」則自卑而尊人,常寬容於人。

人能將心比心,就能在克己愛人中,達致「各得其平」:

愛人,則以心換心,與人同樂;克己,則感同身受,與人同憂。

憂人之憂,則成人之善;樂人之樂,則成人之美。

「將心比心」是人生觀,關心、敬重別人,就是在自愛、自尊其自身。

立己立人,達己達人,需要「以心換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在於「感同身受」。

「將心比心」是方法論,了解、體諒他人,就是在認知、反省己身。

以己之心得他人之心,需要「換位思考」;以恕己之心寬待他人,就在於「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則知人心所想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待人處事,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我們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做到轉怒為恕了。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他,說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呀? 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待人將心比心,善良明理,真心實意「疼兒媳」的3位生肖女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待人將心比心,真心實意疼兒媳的三個生肖女。十二生肖之豬生肖為豬的女人當婆婆那是非常地開明,她們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小夫妻兩的身上,更不會過多地參與和幹涉他們自己的決定,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就好。只要兩個孩子有孝順的心思,她們就很滿足。
  • 學會將心比心,做個善良之人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多一些尊重,對父母多一些感恩,對孩子多一些關愛,對鄰居多一些和諧,對朋友多一些包容,對自己,多一些反思;對諸事,多一些清醒。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 王陽明:世之君子,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 視人猶己,體現了王陽明的親民思想 王陽明常愛說的一句「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出自《孟子·離婁下》,大意是說大禹負責治水,只要天下有一個人掉水裡淹死了
  • 將心比心,待人好壞分明的三大生肖
    但是,別人待我好的,我也會待她好;別人帶我不好,我也如此,將心比心的相處,讓自己少吃點虧。讓我們看看十二生肖中那些待人好壞分明的三大生肖。生肖猴屬猴人是最懂得喜惡分明的類型。他們喜歡的人,相處的時候屬猴人極好說話,而他們不喜歡的人,屬猴人根本不會浪費精力搭理你。
  • 唯美的愛情,就是將心比心,待人以善,貴在人和
    俗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只有我們學會了反躬自省,懂得了理解,學會了體諒。將心比心,才是一個人在愛情中,走向成熟的真正標誌。從而揚長避短,擇善而行,也會更加明白人與人交流之間,需要一顆謙讓體諒的心。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人生在世,理應吾日三省吾身。多一些捫心自問,少一些針鋒相對。多一些問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責。一個有修養的人,都會正人先正己。反躬自省,常思已過,才會不斷地超越自我。
  • 第二課: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這是王陽明在《答聶文蔚書(一)》一文中,心系黎民疾苦的真切體悟。視人如己,體現了王陽明的親民思想。
  • 第二課: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這是王陽明在《答聶文蔚書(一)》一文中,心系黎民疾苦的真切體悟。視人如己,體現了王陽明的親民思想。
  • 「乾淨待人,清淨待己,你若盛開,清風徐來」
    提花買酒,約三五好友,愛該愛的人,過快意的人生。 有一天,你會發現,你需要的不再是瘋狂的愛情,而是一個不會離開你的人。
  • 將心比心 兩岸更親——一評習總書記與臺灣各界人士談心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針對臺灣同胞的重要講話,他用臺灣同胞熟悉的語言,回顧歷史,觀照現實,字裡行間飽含將心比心的深摯情感,將「兩岸一家親」的道理闡發得深入人心、令人動容。  心心相印,守望相助,兩岸同胞本就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 愛人如己 就是讓我們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這些觀點看上去似是而非,因為講這些話的人都是專家學者、權威人士,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抓到根本。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特點,強調的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人與人之間的結合是道義的結合,而非功利的結合。這是它能夠起作用的根本。
  • 將心比心才能心連心
    近日,有領導同志在現場接訪時說,面對群眾訴求,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切實把宗旨意識體現在一件件工作中,落實在一次次行動上。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群眾面對困難和問題時,才會感同身受,做工作才能真正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解決問題才會「先一著、快三步」,事情才可能馬上就辦、一辦就好。  但現實中,有的幹部做工作、辦事情,缺乏將心比心,做不到以心換心,不能站在群眾角度想事情、做決策、定方案。
  • 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只不過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只不過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幸福成為了很多人談論的話題,我們不僅僅是在街頭小巷中聽到,在電視節目中也有所耳聞,而關於各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其實也慢慢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以及周圍環境中的一個重要指標,所有人都在嚮往著幸福,那麼幸福本身到底是什麼呢?
  • 敬人與敬己:要想人敬己,就得先敬人;要想真敬人,就得先敬己
    敬作為人倫交際的優良品德,意味著待人如親,視人若己。俗話說:你真把人當人看,就說的是要敬重於人。敬於人,既是對他人人格獨立的尊重之情,又是待人視若待己的平等之心。敬於己,是內心的修養自得。敬人者,先要敬己。自敬者,方能敬於人。
  • 將心比心 以己之心 度人之心 便是佛心
    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已之心恕人,將心比心,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是佛心。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二):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第二堂課:視人猶己,視國猶家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
  • 對每個人都能將心比心的三個星座
    讓我們看看十二星座中那些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對每個人都會將心比心的幾大星座吧!白羊座白羊座人既有回報別人真心的覺悟,也有捍衛自身利益的實力。別人對他是什麼態度,白羊座人就會回應給對方什麼態度。可謂要麼就將心比心的跟別人相處,要麼就絕不自作多情。
  • 夜讀 | 乾淨待人,清淨待己
    在人來人往的生活裡,心靈乾淨又待人乾淨者,能更理解生活的真諦,也更令人欽佩。-01-乾淨待人,是至高的涵養人與人之間,若是能有一段情誼是根深蒂固而恆溫長久的,那麼這必定是一份很乾淨的關係我相信,人和人之間一段好的關係和情誼,都是自然而然、乾淨純粹的。這樣的關係,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心靈上始終有著的純淨和獨立,是一個人待人處事最好的涵養,也是對自己從心底裡對人際關係最好的呵護。
  • 【十點晚禱】主耶穌,幫助我們愛人如己!
    ▲每晚十點 一起禱告 不見不散【路加福音 6:31】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主啊,我們能夠相聚在一起,是因著你的恩典,每個人都是你的寶血買來的,是多麼寶貴!求你讓我們活出你愛的形象,用恩慈寬容的心彼此相待。主啊,當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是不耐煩的。
  •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自己「欲」,要想到別人也會「欲」;自己「不欲」,要想到別人也多半「不欲」,這樣自然也就不會強加於人了。這是一種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去體諒別人寬恕別人的精神。站在別人的地位,換位思考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情就好辦了。「恕」是「仁」的最高品質。一般認為,「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