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成語「將心比心」的精髓和靈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心同此理,則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了解別人就得換位思考,成就自己就得推己及人。
心連心,則共命運,以心換心
漢語成語的「將心比心」,出自南宋儒學大家朱熹之言。原文為:「俗語所謂將心比心,如此則各得其平矣。」(《朱子語類·大學三》)現在有的將之解釋為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將心比心」,乃是指示人同此一個心,心同此一個性,性同此一個情。心統性情,人人如此。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人們的心與心之間,既可相通,以己知人,又可共鳴,心靈感通。
人心相通,則知萬裡如比鄰,視人若己;人心共鳴,則知人人同此心,待人如親。
人同此心,則性同此理
心性相通,方可類比。
將心比心,建立在心靈相通的心性之自覺、能為基礎之上。人作為類,具有同樣的心性知能。人同此心,包括人人同有的諸多稟賦和潛質。
同有一樣的人性,「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孟子·告子上》)理義為人性,人人皆可自覺成為脫離禽獸的人。人的類本質,就是理義之性,亦即是成為社會性存在的人。
同有一樣的性才。人人都有一個善性,都有良知良能之才。每個人藉由性之才,皆可成為堯舜一樣的聖人,皆可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和道德價值。
同有一樣的欲望,「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或者說是,「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荀子·王霸》)欲望相近,方能推己及人。
同有一樣的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禮記·禮運》)七情為人人具有,非有外得。「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管子·禁藏》)。同好、同惡,乃人之常情。
同有一樣的人倫,「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有此「人義」之倫,則每個人都是社會關係中的一種角色,一個關係網中的網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同有一樣的知能,「心之官則思」,思則存心養性。「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榮辱》)。見善若不及,見惡惟恐不能趨避之;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人在「知類」中,方能將心比心。
心心相通,則待人若親
同有此心,才可比心。
人同有此心,而心統性情。在孔子的思想中,將心比心,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又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前者是克己而不強加於人。後者是與人同進於善。
要做到「將心比心」,一方面要以成己之心而成人之美,一方面要以恕己之心而寬恕於人。以己責人,則人難服;以人望人,則人易服。
君子將心比心,則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惡而不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則視人若己,人有之若己有之。「不成人之惡」,則感同身受,人之罹患若己之罹患。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在於換位思考,在感情共鳴中相互理解,相互體認,進而互幫互助,同心同德。
將心比心,則同舟共濟
心同此心,將心比心。
既然人人同此一個心,就能在以心比心的公平、公正中「各得其平」。「各得其平」,既是各得其本心本性的自得其所,又是各節其情感欲望的互不傷害。
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往往不能平,就在於不能將心比心。平者,既是平己之心,又是平人之心。前者是求諸己的「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後者是「以善養人」(《孟子·離婁下》)。
「克己」則於人不遷怒,不責怨,不嫉妒。「復禮」則自卑而尊人,常寬容於人。
人能將心比心,就能在克己愛人中,達致「各得其平」:
愛人,則以心換心,與人同樂;克己,則感同身受,與人同憂。
憂人之憂,則成人之善;樂人之樂,則成人之美。
「將心比心」是人生觀,關心、敬重別人,就是在自愛、自尊其自身。
立己立人,達己達人,需要「以心換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在於「感同身受」。
「將心比心」是方法論,了解、體諒他人,就是在認知、反省己身。
以己之心得他人之心,需要「換位思考」;以恕己之心寬待他人,就在於「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則知人心所想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