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真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嗎?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漢字的演變史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繁體字、簡化字)。現在,馬英九先生單單摘出繁體字,稱只有繁體字是「精髓」,其他都不是。

(資料圖:2009年3月13日,新華字典上的簡體字與繁體字。劉君鳳 / 東方IC供圖。)

臺灣媒體報導,近日馬英九出席臺北市政府「漢字文化節」活動時,提出了「正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的說法。他認為,正體漢字(繁體字)不僅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的價值。

眾所周知,政治人物講話,不同於學者作學術報告需要講道理、講邏輯,他們只需發表訓導、提出口號。道理、邏輯,對政治人物而言,是無所謂的東西。因此,從學術上對政治人物的話語進行學理上的分析,是迂腐可笑的行為。

但是,馬英九先生顯然不夠霸道,他竟然效法學者,在提出「正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的同時,還提出了兩個論據:「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價值」。這樣一來,就給我們提供了商榷的機會。

當然,商榷之前,有必要先確認一下,馬英九先生所說的「精髓」,是唯一,而不是之一。即:他認為,繁體字是中華文化唯一的精髓字體。否則,他換個地方、時間,又說「簡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百姓將無所適從。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更有藝術價值」中的「更」字等於明確否定了非繁體字的字體,比如說簡體字。我認為,說這話的人,太低估政治人物隨機應變的能力了。他們完全可以在另一個場合說簡體字「更人性化」、「更接近生命節奏」。如果馬英九先生給繁體字一個「中華文化的精髓」的稱號,只是即興發揮、逢場作戲、非排他性、說著玩兒的一句誇獎語,換言之,談到繁體字以外的字體,馬英九先生也會有等同於「中華文化的精髓」的評語,那麼,我們也就無話可說。

但是,內地網絡在這篇新聞報導下,煞有介事地弄了個民意調查:「馬英九稱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精髓,你怎麼看」。結果,大部分人(接近80%)都選擇「同意」,只有少數人選擇「反對」或「無所謂」。這說明,人們普遍把馬英九的話當真了。

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馬英九先生關於漢字字體的論斷。

分析馬英九先生的兩個論據,可以得到如下信息:除了繁體字,別的字體可能有文化意義,也可能沒有文化意義,只有繁體字是肯定有文化意義的;繁體字以外的字體,固然是有藝術價值的,但都不如繁體字的藝術價值大。

我們知道,所謂繁體字,就是大陸地區推行簡化字之前那種筆畫比較繁多的字體。這種字體並不能囊括簡化字問世之前的所有字體。它只是漢字楷化之後的一種字體,隸書、篆書、金文、甲骨文都不包括在內。漢字的演變史大致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繁體字、簡化字)。現在,馬英九先生單單摘出繁體字,稱只有繁體字是「精髓」,其他都不是。

首先,這對於古老的文字,尤其是已知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文化軸心時代使用的篆字是非常不公平的。沒有甲骨文的話,會不會有後來的篆書、隸書、楷書、繁體字,都是個疑問。諸子百家,各行各業,那麼多奠定中華文化基礎的經典著作,最初都是用大篆或六國文字書寫的、抄寫的、刻印的。

簡化字固然有簡化過度的問題,使原本不同的詞變成了相同的漢字,每每貽人口實。例如,「後(后妃)」、「後(前後)」混同,「發(出發)」、「發(頭髮)」不分。但是,權衡利弊,應該說,簡化字也有不少優點,例如易寫、易認。況且,簡化字已經沿用了半個多世紀(實際上簡化字古已有之,政府頒布簡化字則始於1935年,由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實踐證明,無論是進行創作,還是迻譯古文,都無大礙。有個事實不能不提,如今公私圖書館中的大多數書籍,都已經是使用這種字體印刷的了。繁體字與簡化字之間,使用人數上,後者明顯多於前者。十多億人熟練掌握簡化字,這不是一件可以隨便忽略的小事情。

說甲骨文、篆字、隸書不是文化精華,有點數典忘祖;說簡體字不是文化精華,也有抹殺事實之嫌。

歸納一下兩個事實:一個是,簡化字至少已經在大陸地區深入人心,嫻熟於閱讀、手寫;另一個是,大量的古今文獻,都已經出版了簡化字版本。

馬英九先生說繁體字更具藝術價值,如果是就書法藝術而言的,那麼,我不得不指出:這是不懂書法藝術的外行話。繁體字筆畫多,寫出來顯得穩重些,這是未入門的書法愛好者的感覺。真正的書法家,並無此虞。總共兩千多個簡化字,基本筆畫、結構特徵都沒有改變,所不同的只是筆畫數量,有多有寡。對於書法創作,並無影響。

漢字,從來就有筆畫上的多寡之別,少的只有一畫,多的有幾十畫。繁體字時期是這個情況,簡化字時期仍然是這個情況。再者,書法藝術,並不限於楷書,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都可以進行書法創作,不同的字體之間,很難說有藝術價值的高下之分。實際上,楷化之後,書法家在創作行書、草書作品時,都有避繁取簡的傾向。繁體字也許有雍容繁複之美,簡體字也有簡遠疏朗之美。二者各有利鈍,不分高下。

繁簡之爭,近年以來,時不時就會成為熱議的話題,兩會代表、演藝明星、政治人物,誰都可以發表一通言論。其實這是一件相當無聊的事情,因為,並無新意,說來說去都是車軲轆話。

繁簡字之所以能夠爭來爭去,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繁體字跟簡化字,差別不大。魯迅先生關於國人習性的一番話說到了點子上:「有間屋子太暗,如果有人提議開個窗子,那麼勢必會遭到眾人的反對。但如果有人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同意開個窗子。」——簡化漢字,好比「開個窗子」的提議,勢必遭到眾人的反對。

有人認為,認識繁體字就等於繼承了傳統文化,這是睜眼瞎說。認識繁體字,跟讀懂古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讀懂古書,需要經過長期、專門的訓練。沒有經過長期、專門的訓練,認識繁體字的人,跟只認識簡化字的人一樣,都是讀不懂古書的。

我親眼所見,「臺灣」二字,臺灣島上大都寫成「臺灣」,不寫成「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也並不寫成《海角七號》。更有甚者,臺灣年輕一代,因為內地圖書便宜,做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時候,大量購買、參考內地出版的簡化字論著,較少參考島內出版的繁體字著作。實際上,簡化字早已為臺灣民眾所熟知,所熟練運用。馬英九先生既然認繁體字為正體,為精髓,言外之意,簡化字就是邪體、糟粕了。那麼,請他先頒布一道命令,讓臺灣人徹底摒棄簡化字,回歸繁體字。我賭他不敢這麼做。他也只是鼻梁上掛條帚——刷刷(耍耍)嘴皮而已。

相關焦點

  • 馬英九: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精髓不改用簡體字
    原標題:馬英九: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精髓不改用簡體字 馬英九出席"漢字文化節":不應為招攬陸客使用簡化字。(臺媒圖)  中國臺灣網1月2日消息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為迎接201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臺北市政府「漢字文化節」活動,期盼持續以正體漢字傳揚中華文化之美。他強調,提倡正體漢字是文化上的重要意義,與政治立場無關,「正體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正體漢字不僅具文化意義,更有藝術的價值。
  • 馬: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精髓 提倡絕非因政治立場
    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環球網綜合報導  記者李柏濤】馬英九1日前往臺北圓山大飯店出席「漢字文化節」新春開筆,他期盼持續以正體漢字(繁體字)傳揚中華文化之美。馬英九說,提倡正體漢字有文化上的重要意義,「絕對不是因為政治立場」。他表示,儘管現在全世界僅有4000多萬人使用正體漢字,相較簡化漢字的人超過13億,但「正體漢字畢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馬英九說,常用漢字不超過8000個,被簡化的僅有2000多個,完全改頭換面的更只有482個。
  • 繁體字代表了一種中華文化
    說實話,作為中華兒女,我是非常希望能將繁體字發揚光大的。繁體字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真正地中國字。它代表了炎黃文化,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當然,這是從大方面講。小方面看,繁體字已經在港臺等地區深入人心。  有報導,聯合國將於2008年全面使用簡體字作為中文官方文字。此事在華人圈內引發了新一輪的關於繁、簡體字的爭論。
  • 傳承傳統文化,真的需要恢復繁體字嗎?
    當下社會,簡體字因為「愛無心」(愛)、「親不見」(親)被指為阻礙中華美德、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罪魁之一。提倡恢復繁體字的聲音在網際網路上此起彼伏,逐漸成為市民議論的焦點,甚至進入了參政議政的討論範疇。但是否設想過,假如有一天恢復使用繁體字,我們的日常生活會發生哪些改變?
  • 恢復繁體字有沒有必要,簡體字真的是文化的倒退嗎
    ,簡體字真的是文化的倒退嗎素兮 2018-01-18 18:32最近在網上看到有部分專家學者就「繁簡之爭」的問題又吵了起來,【繁派】主張恢復繁體字,認為簡體字是【民間體】【俗文而【簡派】則認為繁體字筆畫繁瑣,不易便識,不易書寫等等諸多不便,所以不應該恢復繁體字的使用。而吃瓜網友也是各抒己見,有人說簡體字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繁體字代表的是一群酸腐老儒、簡體字的普及降低了國人的智商等等,更有甚者還說簡體字是滅掉中國文化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如果單從文字本身的職能來看的話,文字簡化是必然的。
  • 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漢字簡化並非割裂傳統文化
    原標題: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在全國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將一定數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應該重視精髓把握。支持繁體字復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因素,他們甚至把傳統文化傳承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漢字簡化的過錯。他們認為繁體字蘊藏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愫,漢字簡化後,依靠繁體字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漢字的靈魂。
  • 繁體字引發的思考
    你的名字裡有繁體字嗎?你在日常的閱讀和書寫中會使用繁體字嗎?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
  • 繁體字是為中華傳統文化之魂
    時常感受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不管何種境遇,總可以時時受著傳統文化精粹的薰陶而坦然地度過一切!真的是太豐富了,有文王演易,老莊悟道,孔孟顯學,魏晉精神,漢唐氣象,琴棋書畫,京劇武術,數也數不完。一提到國風,第一浸潤我心田的,當然與這些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就是我最鍾情的豎排版繁體字,積澱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中國特有,博大精深!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偏僻的鄉村,小時候就對文字就特別的敏感,在沒上學之前還很小的時候,看到那時家家正屋大都會貼口號對聯,經常看字就認得了。
  • 評論:繁體字復活有意義嗎?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應該重視精髓把握。支持繁體字復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因素,他們甚至把傳統文化傳承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漢字簡化的過錯。他們認為繁體字蘊藏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愫,漢字簡化後,依靠繁體字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漢字的靈魂。
  • 文化究竟如何傳承: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如果這一路真的實行下去,現在臺灣人民,怕也沒法拿簡體字說事了。然而有人出來攔了一下。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先生進諫蔣中正,曰:  「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蔣先生便擱置了。  所以對繁體字愛好者而言,戴季陶先生實為力挽狂瀾的英雄好漢。
  • 穿漢服真的就代表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嗎?或不見得!
    古代社會真的會有人穿大袖子的衣服嗎?其實近些年來,漢服也都是非常普遍的,而了解漢服的朋友們應該都會知道,漢服的袖口都非常的寬大,看上去很美觀。不過在古代能夠穿得起大袖子漢服的人是比較少的,而現代所謂的漢服,也不過只是資本家用來進行商業交易的一種噱頭吧罷了,所以大家也要區分開。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其次,漢字的演變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傳統及歷史變遷和革新的過程,我並沒有把這兩者對立和分割開來!相反我一直強調的是繁體字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其中也蘊含了大量的中華文化的精華,這些精髓之處是簡體字無法體現更無法取代的,因此當代人不應該從現有的文化體系下將其剔除。再者,舉例「批林批孔」我想表達的是,我個人反對文革式的簡單而又粗暴的文化批判。
  • 有專家呼籲恢復繁體字,你贊成嗎?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公知當道的年代,我們總能聽到:「大陸文化斷層」、「港澳臺完整地繼承了中華文化。」、「簡體字,愛無心」等等言論,一度我也以為簡體字是閹割過的文字,繁體才是正宗。但是看得多, 知道得多了,就完全不會這麼想了。簡體字為幾十億中國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 恢復繁體字將是一個大工程
    原標題:恢復繁體字將是一個大工程  知名導演馮小剛近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小組討論中,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並增加到小學課本裡,引發網友熱議。昨日,本報記者對幾位深圳文化學者進行了電話採訪。正方認為,恢復繁體字有利於中華文化復興;反方認為,完全恢復繁體字既不可能也沒必要。
  • 人大代表吳仕民:恢復繁體字 傳承傳統文化
    央廣網北京3月10日消息(記者許新霞)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吳仕民強烈呼籲恢復繁體字,傳承傳統文化,並把這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內容加以重視。  吳仕民代表對於恢復繁體字給出了三個理由。
  • 繁體字真的已經從我們身邊消失了嗎?為什麼如今少有年輕人去用?
    如今的人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的簡體字,因為我們從生下來的時候接觸的就是現在所熟知的漢字,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也會碰到一些年老之人寫字的時候依然用的是繁體字,那麼繁體字到底需不需要我們去學習傳承呢?畢竟現如今的人們大多已經不認識了,有時候想想確實有些心酸。
  • 手抄繁體字:與文化正確對話方式
    「上百頁的作業,都是白紙黑字,關鍵還都是繁體字……」22日,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專業大一學生劉天逸,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組照片,引起網友熱評。看到劉天逸的作業,不少人表示「這都什麼年代了,還玩抄寫這種俗套的作業。」「真的是神一樣的老師啊,還讓學生手抄繁體字」「我就想問問抄寫的同學們,手累嗎?」
  • 恢復繁體字文言文,復興中華儒家書法文化,世界仰望中國
    眾所周知,中華數千載智慧仁義的學說,全是用繁體字記載。我中華盛德君子在彼無惡在此無厭,庶幾夙夜以永終譽。不懼流言蜚語,迎難而上知難而進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將中華家至大至剛至精至純的儒家學說推向全球。於是孔子學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十年間遍布全球。但願繁體字文言文能伴隨著孔子學院在全球開花,將光明帶向全人類。天同覆地同載,凡是人皆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