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法國巴黎馬蒙丹·莫奈博物館的世界美術史巨作《日出·印象》,將於2020年9月17日至2021年1月3日在上海中山東一路1號3樓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帆船,夜晚印象》、《特魯維爾海濱》、《海灘上的卡米耶》等多幅莫奈名作以及其他向莫奈致敬的一批現當代作品。
莫奈《日出·印象》展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共同主辦,本次展覽是繼2014年在上海K11購物中心舉辦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之後,又一次高規格的莫奈作品展,也是今年疫情以來,上海舉辦的第一次世界美術經典展。
■克勞德·莫奈 《日出·印象》 布面油畫 1872年
原本在今年3月有一場「莫奈與印象派大師展」,由於疫情影響,只能推遲到明年舉行。但是東邊不亮西邊亮,由於巴黎馬蒙丹·莫奈博物館受疫情影響而閉館,館方便向上海天協文化提出,同意外借其鎮館之寶莫奈的《日出·印象》。因此,便有了這場以《日出·印象》為主題的展覽。
這件《日出·印象》的級別,高於之前來華展出的所有莫奈作品,因為它排名莫奈一生十大傑作的前列,同時,它也是印象主義繪畫的開派之作,具有特殊的美術史地位。
從這幅《日出·印象》開始,莫奈及其志同道合者的藝術風格便被冠以「印象」之名,而這個「印象」的稱謂,在《日出·印象》第一次公開展出的1874年,絕對是個貶義詞,而創造了這個流芳百世的貶義詞的,是一位記者。
1874年4月,在莫奈和德加的倡議和奔走下,一批追求與眾不同畫風的畫家們在巴黎一位攝影家的工作室裡舉辦了他們第一次展覽會。
■克勞德·莫奈
當時,包括莫奈、雷諾瓦、西斯萊、畢沙羅、德加、布丹、塞尚在內的這批藝術家,不被主流社會認可,進不了沙龍展。他們集中在一起抱團展出時,評論認為這些作品「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法國某周刊記者路易·勒魯瓦評論莫奈的《日出·印象》時寫道:這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只能給人一種印象。
這裡的「印象」,借用了莫奈畫作的名稱,指畫面內容的模糊不清。而且說這畫是對於美與真實的否定,人類的共同追求「真善美」被否定了三分之二,這還了得?
■克勞德·莫奈《倫敦查靈十字橋·霧中煙雲印象》布面油畫 1902年
所以,當時這批「只能給人印象」的畫作一幅都沒有賣出。後人嘲笑道,如果當時那些評論家們不要忙著譏諷藝術家或者向畫布吐唾沫,而是用幾百法郎的便宜價格買下一幅來,如今動輒都拍到了上千萬美元。
當然,歷史不能用「早知道」來評價。當年「印象派」作品完全打破了歐洲長期以來的審美習慣,那些不在意內容、題材,沒有完整、清晰造型和構圖的作品,當時的人們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但印象派畫家並非盲目創新,揮筆亂畫,他們追求的是對長期佔主流地位的古典學院派美術的顛覆,而這種顛覆是基於對畫理的重新認識。
以《日出·印象》為例,這幅作品重要的不在於畫了什麼,不在於視覺中心在哪裡,不在於港口、輪船畫得像不像,莫奈探索的是在自然光線下,濃霧、紅日、波光交織成的空氣中的色彩變幻。在畫面中,「光線」才是真正的主角。
■克勞德·莫奈《特魯維爾海濱》布面油畫 1870年
現代光學認為,一切色彩來源於光。印象派畫家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之間光的變化,才能揭示出自然界的奧妙。所以他們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接感受作畫,畫筆要表現物象在光照下產生的色彩上的微妙變化。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印象派繪畫在陰影處理上,一改古典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色、紫色等。同時,我們也會看到,莫奈會系列性地畫出上百幅同一個題材的作品,比如睡蓮、乾草垛等等,他其實就是在探索不同時間、不同光照下,同一物體的不同色彩。
很多人看莫奈的作品時,站在近處,往往會發現他採用了粗率的筆觸,畫面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請你後退幾步再看,這個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這些粗率筆觸漸漸消融,各個色塊在我們眼前各得其所,活躍起來,整個畫面反而清晰了,這就是印象派大師對光和色的超凡理解與精妙表達。
■克勞德·莫奈在創作中
讀懂了這個,如果我們今天再碰到從審美角度完全不能理解的「瘋子一樣的作品」,假若你能讀出如莫奈那樣基於精心探索基礎上的大膽革新,那麼趁著價格低趕緊下手吧,也許會給你孫輩留下一筆巨大的財富。
莫奈《日出·印象》展
展覽日期:2020年9月17日—2021年1月3日
展覽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入場)
展覽地點:BundOneArt Museum
展覽地址:上海市中山東一路1號3樓展廳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