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茅盾文學獎16日在北京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5部長篇小說獲得該項殊榮。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四大文學獎項之一,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四年評選一次。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自今年3月15日啟動,評獎範圍為2015年至2018年間在大陸地區首次出版的長篇小說,共有234部作品經推薦參評。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聘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2位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組成評獎委員會。評委們對作品進行了認真閱讀、深入討論,於8月12日投票產生了10部提名作品並進行公示。8月16日,經第六輪投票,產生了5部獲獎作品並向社會公布。
記者從中國作協了解到,5部獲獎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藝術水準,體現出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高原」邁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中國作協對本屆茅盾文學獎的評獎條例和評獎細則進行了修訂,同時專門設立紀律監察組對評獎工作進行全程監督,聘請國家公證機構對評獎進行公證。這些舉措確保了評獎工作順利進行。
據悉,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將於10月中旬在北京舉行。
5部獲獎作品講了怎樣的故事?
《人世間》梁曉聲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7年11月
內容簡介:
《人世間》(三卷本)是梁曉聲的長篇小說。全書一百一十五萬字,歷經數年創作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藝術而雄辯地展現了平民百姓嚮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作者感同身受,滿懷深情,立足底層,直指人心,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
《牽風記》徐懷中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
年已九旬,又捧出了長篇新作《牽風記》。這部小說,既是作者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沉思,也展現了他矢志不渝的寫作追求。
滿懷熱忱投奔延安的青年學生汪可逾只身前往太行中學,路經「夜老虎團」駐地,因為一曲《高山流水》,認識了晉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九團團長齊競。
匆匆一別,幾近五年之後,1947年晉冀魯豫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汪可逾再次見到齊競,成為其部的一名文化教員。汪可逾聰明靈動、冰清玉潔;齊競能文能武、儒雅健談,二人建立起超乎尋常的情誼。在浪漫、激越的戰地戀歌即將上演之際,卻發生了難以預料的突變……
警衛員曹水兒高大威猛、勇敢果決,為此得到齊競的重用,也特別受到女性青睞。由於缺少自我管束,他在漫天烽火中上演著一次次「豔遇」……
千裡挺進大別山,豪邁又慘烈,在出生入死的戰火中,汪可逾、齊競、曹水兒等人的命運又會有著怎樣的演變?
《北上》徐則臣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
《北上》是作家徐則臣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18年。
該小說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脈、精神之北。大水湯湯,溯流北上,該小說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係、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
《主角》陳彥 作家出版社 2018年1月
內容簡介:
作者以紮實細膩的筆觸,盡態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及其與秦腔及大歷史的起起落落之間的複雜關聯。其間各色人等於轉型時代的命運遭際無不窮形盡相、躍然紙上,既發人深省,亦教人嘆惋。豐富複雜的故事情節,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語的巧妙運用,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熟稔和敘事的精準與老道。在詩與戲、虛與實、事與情、喧擾與寂寞、歡樂與痛苦、尖銳與幽默、世俗與崇高的參差錯落中,熔鑄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說」。作者上承中國古典文學及思想流脈,於人世的大熱鬧之中,寫出了千秋萬歲的大靜。而經由對一個人的遭遇的悉心書寫,讓更多人的命運湧現在他的筆下。憶秦娥五十餘年的人生經歷及其心靈史,也成為古典思想應世之道的現代可能的重要參照:即便內憂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塵之思,但對人世的責任擔當仍使她不曾選擇佛禪的意趣或道門的任性逍遙,而是在儒家式的奮進中覓得精神的終極依託。作者筆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蒼涼及悲苦之音,卻在其間升騰出永在的希望和精進的力量。小說遂成浩浩乎生命氣象的人間大音。
《應物兄》李洱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
一部《應物兄》,李洱整整寫了十三年。
李洱借鑑經史子集的敘述方式,記敘了形形色色的當代人,尤其是知識者的言談和舉止。所有人,我們的父兄和姐妹,他們的命運都圍繞著主人公應物兄的生活而呈現。應物兄身上也由此積聚了那麼多的灰塵和光芒,那麼多的失敗和希望。
本書各篇章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為標題,爾後或敘或議、或贊或諷,或歌或哭,從容自若地展開。各篇章之間又互相勾連,不斷被重新組合,產生出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意義。它植根於傳統,實現的卻是新的詩學建構。
《應物兄》的出現,標誌著一代作家知識主體與技術手段的超越。李洱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像,並將之妥帖地落實到每個敘事環節。於是那麼多的人物、知識、言談、細節,都化為一個紛紜變幻的時代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小說最終構成了一幅浩瀚的時代星圖,日月之行出於其中,星漢燦爛出於其裡。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本書中發現自己。綜合新華社、澎湃新聞報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