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5日消息(記者王子衿)2018年12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聯合舉辦的《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新書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主編的《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也在會議上發布。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就「中國經濟史學的發展現狀與學術努力」、「如何在中外交流、講好中國的故事中發揮史學的獨特作用」、「新時代歷史學的發展和突破」等主題進行了討論。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包括歷史學在內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都從中受益。中國歷史學的各個領域中,無論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共黨史,還是世界史都有代表性通史著作問世,都形成了一系列歷史學的積極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為歷史學研究手段、研究方式的現代化提供了物質保障,促進了中國歷史學優良傳統與當代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結合,國際交流、交往越來越密切。「總結四十年間中國歷史學發展的經驗成果,根本上是為了推動今後中國歷史學走向新輝煌。本書(《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為我們正確認識40年來的史學研究、史學道路,為中國史學走向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做了充分的、必不可少的學術準備。」
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介紹,對改革開放的偉大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地研究、總結,是今後一個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為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啟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型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就是這套叢書中非常重要的一本。
「回顧中國歷史學40年的發展歷程,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歷史學發展的成果與經驗,對於深化我們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的認識,推動中國歷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增強以國際史學交流與對話具有重要的意義」,趙劍英告訴記者。
據悉,《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括和現狀,並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史學理論、城市史、宗教史、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比較完整地勾勒出中國歷史學40年來發展變化的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