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事情終於解決了。六年了,張某終於鬆了一口氣。
9月14日,德州市陵城區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民事執行監督案終於有了結果,張某和其他五人一起拿到了屬於自己的68萬元工資款。
事情還要從2014年說起
2014年下半年,王某使用德州某建築公司建築資質承攬了陵城區某學校實訓樓建設工程。工程建設期間,張某、代某等人帶人承包了部分項目,但王某一直未支付勞務費、材料費等費用。
2018年12月初,張某等人將王某、德州某建築公司訴至陵城區法院。經調解,張某等人與王某、德州某建築公司達成協議:由王某支付六人工資款等費用,德州某建築公司給予必要協助。
調解書生效後,王某卻未如約履行。
2019年1月,張某等六人向陵城區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予以立案執行,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執行未果。
今年4月,張某六人向德州市陵城區檢察院申請監督。
立案後,檢察官及時調閱了法院卷宗材料,分別對當事方進行調查核實。
經走訪查明,被執行人王某有可供執行的到期債權。在立案後半個月內,陵城區檢察院辦案人員多次與區法院辦案人員溝通、協調,並共同做各方當事人的工作,終於促成有關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破解了執行障礙。
為有效化解勞動糾紛,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德州市陵城區成立了工會、勞動仲裁、司法、法院為主的「四方聯動」調處機制,整合調解、仲裁、行政裁決等多種非訴訟化解資源,為農民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用人單位總是以種種理由故意拖延已達成的協議,致使有的農民工贏了官司,卻拿不到賠償款。
一次偶然的機會,事情似乎有了轉機。
今年1月初,德州市陵城區檢察院在自行研發的「依法治區信息共享監督平臺」中,監測到一件農民工討薪事件。
據了解,雖然該事件在去年4月,區人社局就已作出的責令某建築公司及時支付所欠農民工工資,並處罰款1.9萬元的行政處理和處罰決定,但該某建築公司以環保治理等因素造成工程款暫扣、資金困難為由,拒不履行區人社局仲裁決定,以至於時過8個多月仍未結案。
德州市陵城區檢察院工作人員介入後,和區人社局仲裁辦辦案人員幾次約談該項目部負責人,闡明利害關係、講清法律責任,終於促成某建築公司達成農民工工資支付協議。
今年1月20日,某建築公司支付了拖欠一年多的260餘萬元農民工工資。
也正是這個契機,讓德州市陵城區總工會意識到,職工維權工作需要檢察力量的參與,「工會+檢察」職工維權機制應運而生,變過去的「四方聯動」為「五方協同」。
他們制定《關於建立「工會+檢察」工作機制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實施意見》,成立勞動爭議檢調對接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勞動爭議檢調對接,雙方建立了信息互聯互通、聯席會議、協作配合、調解協議履行四項工作機制,圍繞侵害職工合法權益案件調處,推動解決引發和調解勞動爭議糾紛的深層次問題,監督符合條件的勞動爭議案件快立、快調、快審、快執,有效破解調處執行難,減輕了職工訴累。
「檢察院介入勞動糾紛調解,發揮了檢察院監督、調查獨特職能,與勞動仲裁、司法和法院調處銜接,成為勞動糾紛調處執行的最後一道屏障。」德州市陵城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劉志勇說,對法院依法審查並作出司法確認的勞動爭議糾紛,用人單位未按照調解協議約定支付或故意拖延支付拖欠的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的,勞動者可以依法申請檢察院依法監督執行。
「區總工會在區人民檢察院成立了勞動爭議檢調對接工作室,掛起了『職工維權監督工作站』的牌子,暢通了勞動者維權綠色通道,為職工維權繫上了『保險繩』。」德州市陵城區總工會副主席李秀青介紹,這一機制拓展了「工會+」,通過工會、勞動仲裁、司法、法院、檢察院五方協同聯動,有效銜接,構築起了多管齊下、立體覆蓋、全程貫通的多元化保障體系。
「『工會+檢察』維權工作機制不僅破解了農民工維權難,還使工會在職工維權中耳聰目明,拓展了服務渠道。」德州市陵城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任相國說,目前,區總工會已加入區檢察院「依法治區信息共享監督平臺」,與20多個相關部門共享勞動糾紛信息,積極運用檢察大數據,共同對典型性、苗頭性、普遍性勞動爭議案件進行分析研判,提前防控化解重大矛盾風險。
(圖片源自網絡)
來源丨陵檢在線
文字丨呂兆敏
統籌丨王蓉蓉
編輯丨劉璠
審核丨王蓉蓉、閆現令
原標題:《「工會+檢察」為職工維權系上「保險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