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赤壁賦》
說起古代,大家可能會想起華美的服裝、動人的舞蹈、優美的旋律,亦或者是沙場上的刀光劍影,宮廷內的血雨腥風。其實,古人所有的並不止這些。現代人類對於古代的探尋往往是從出土的文物與典籍中尋找出蛛絲馬跡,得益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於古文明的發掘也比以往更加順利。
在尋常思維的作用下,人們普遍認為古代的科技並不高超,甚至是粗略的,可是,在號稱天下「第一妖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裡,考古學家卻被難住了,甚至經過科學家的鑑定,這裡挖掘出土了一批連現代科技都無法複製的文物。
一、古墓奇談
晚清及民國時期,中華大地飽受列強瓜分與軍閥混戰的摧殘,百姓們生活艱難,所以就有人把主意打到了死去的王公貴族的頭上,那時盜墓賊猖獗,導致許多文物墓穴被毀,好在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相當一批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的挖掘保護,才將這些流傳了上千年的文物得以保留。其中,最為神秘的,當屬號稱「天下第一妖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了。
時間回到1971年末,在一個平常的日子裡,當地工人正熱火朝天的改造著366戰備醫院,突然不知哪兒冒出了一股神秘的氣體,正在此時,不遠處的一位老工人因為幹活幹的渾身乏力,並沒有注意到彌散在空間內的神秘氣體,便準備吸菸解乏,在打火機點燃的那一刻,砰的一生,爆炸聲貫穿了整個工地,傳說中的鬼火無處不在,纏繞在人們身邊,工人們嚇得四處逃竄,此時,馬王堆漢墓就在這種情況下,首次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
這種鬼火其實是防止盜墓賊闖入的自我保護機制,不料卻被施工的工人們觸發了,所幸,鬼火的燃點極低,僅僅只能起到恐嚇威懾的作用,在場的工人們沒有一個傷亡的。
但消息一經傳出,還是引起了當地領導的關注,當地博物館館長立刻查詢了相關資料,最終驚訝的發現,工人的施工處正是古代遺留至今的墓葬群,後來,中央的考古專家印證了館長的推測,這裡埋葬著兩千多年前,西漢時代的王公貴族,這個墓葬群的主人正是幫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的著名道士——利倉。
二、高超的古代科技
這一發現令考古專家們十分興奮,很快,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專家們將這兒圍了個水洩不通,工人們的施工也被迫暫停了。考古專家們驚奇的發現,馬王堆漢墓總共有三處墓坑,從一號到三號分別是辛追夫人、利倉本人和利倉的兒子。
僅僅這三個墓坑,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貴文物,而且,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經過了自然界的地質變遷與自然損耗,還有考古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為破壞,墓穴剛剛建成時,文物肯定遠不止三千件,這對於古代的生產力來說,無疑是驚人的。即便如此,出土的文物仍然令人們目不暇接,其中甚至有一些物品,以當時的科技都無法重新製作出來,正是如此,第一妖墓的稱號不脛而走,並於2016年被列為世界十大古墓。
觀察馬王堆現有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處處都透露出古代科技的精巧與神秘。絲織品、帛書、帛畫仍然清晰可見,布帛也仍然潔白靚麗,幾乎沒有發生氧化。更神奇的是,甚至連部分中草藥乃至一些食物都被保存至今,兩千多年前人類所食用的藕片,至今仍然完好無損,甚至仍具有食用價值。
根據考古學家的討論與研究後得出結論,早在西漢初期,古人們就已經了解到低氧環境對於物品保存的重要性了,這對於考古學的研究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隨後出土的文物更具傳奇色彩,以至於前面的文物都黯然失色。
三、追辛夫人
最令人震驚的當屬辛追夫人的遺體了,何以見得呢,因為即使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日月變遷,追辛夫人重新回到世人面前時,其毛髮猶存、指紋清晰、軟組織富有彈性,甚至手足關節都可以活動。
當時的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追辛夫人的遺體,對其進行了防腐液的注射,結果發現其內部組織器官也保存良好,甚至連毛細血管都清晰可見,這不得不令人稱奇。塵封了兩千多年的女屍,竟與死亡兩周的女屍沒有什麼區別,考古人員甚至科學家們都不禁嘖嘖稱奇。
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進一步研究,辛追夫人屍體保存完好,主要是得益於密封,正如追辛夫人的屍骸受到了九重的層層保護,最外層的硼砂有著絕佳的吸水性與吸潮性,可以初步隔絕水分和氧氣的進入,依次又塞滿了活性炭、竹墨進行進一步吸附,中層則是填充了硫磺、硝石,猜測是防止屍體散發異味和微生物入侵,最裡層則鋪滿了硃砂、香粉,使屍骸可以長期保持水潤。
儘管現代科學可以推延出每一層的作用,但是,這可是由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設計並製造出來的,其中的防潮布料即使在現在,工藝難度也極高,古人們能夠做到這一步,實在是令人讚嘆不已。
四、素紗禪衣
其次便是神秘的素紗禪衣了,目前已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單看照片,這與普通的古代漢服並無兩樣,但是當考古學家搬運他時,卻被震驚了。當時的考古學家用手輕輕一提,衣服就好像沒有重量似的跟著他的手,當他用手抱著這件衣服時,他甚至沒有感覺到自己正拿著一件衣服。經過稱重,素紗禪衣僅僅只有49克重,重量甚至還趕不上一盒火柴。即使是現代,人們也難以生產出這種衣服。
根據考古學家的分析,這樣的衣服使用了三眠蠶蠶絲,這種蠶絲極其輕盈,可惜的是,三眠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已經滅絕,當下主要是四眠蠶。所以對於現代人類來說,仿造出完全一樣的素禪紗衣,已經是不可能了。
經過科學家對於蠶品種的改良,後續篩選出的蠶絲的重量相比一般的蠶絲,已經很大程度上降低,可是,仿造出來的素禪紗衣的重量仍然略微重於真跡,以現代科技來說,起碼短期內,是無法做到完美復原了。
五、德道經
看到這個小標題,可能會有人疑惑,我聽說過《道德經》,可是德道經是什麼呢?其實,《德道經》是《道德經》的原版,也可以看做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經》。後世所流傳的《道德經》多經過帝王家的修改,有利於帝王統治,所以並不是老子的真實思想。
馬王堆漢墓的主人利倉,雖說他輔佐劉邦成就帝王事業,但他畢竟也是個道人,在劉邦下令修改《德道經》後,市面上所流傳的原本自然是越來越少,利倉想要保留道家鼻祖老子的原作也是情有可原。
新出土的德道經,竹板仍然堅韌,且筆墨也並未褪色,這仍然是得益於西漢時期就已經成熟的密封與滅菌技術。竹板經過烘烤過後,幾乎沒有了水分,腐蝕竹板的細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而後書寫在竹板上的筆墨又被一層蠟所覆蓋,防止了歲月變遷時筆墨的損壞。
《德道經》的出土為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接近老子的原本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也算是補缺了中華文明的一大缺憾。如果利倉泉下有知,想必他也會感到欣慰吧。
結語
馬王堆出土文物所展示的古代技藝令當時的考古學家們感覺到了自身的渺小,原以為全方面領先古人的現代人類,終究還是在某些技藝上敗給了古人。這不禁使得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古人產生了敬畏。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謎題。好在隨著考古學的深入開展,古代文明的神秘的面紗也正逐步被掀開,越來越清晰的被我們所尋覓。社會上始終有一種聲音,認為逝者長已矣,考古是一項耗資巨大且沒有收益的工作。
其實,古代還有太多神奇急需挖掘,在時間的長河中,古人許多精巧的技藝也會敵不過歲月的變遷,變成一件件文物塵封在地底,馬王堆的考察工作,雖然短暫的挫敗了現代人類的自信,隨後又更加振作了人們的士氣,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馬王堆不過是未解之謎的冰山一角,還有更高更遠的徵程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一旦對它們進行考察,讓這些精美的技藝再次出現在百姓的生活當中,讓古代的記憶也可以成為現代人民的記憶,讓古代賢哲的思想與現代哲學家的思想進行碰撞,讓古代人民與現代人民開展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與比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浪漫呢?
參考資料:《赤壁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