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純認為文化的建構,意義在於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精神整合

2020-12-06 鈦克風暴

文化是一種依靠記憶和象徵符號體系而維繫的社會共同經驗。作為文化活動的方式之一,文學創作有責任通過文學敘事建構國家和民族記憶,通過文學形象塑造並豐富文化符號系統,參與社會共同經驗這一價值和意義體系的

文化是一種依靠記憶和象徵符號體系而維繫的社會共同經驗。作為文化活動的方式之一,文學創作有責任通過文學敘事建構國家和民族記憶,通過文學形象塑造並豐富文化符號系統,參與社會共同經驗這一價值和意義體系的建設,推動文化共識的形成、社會共同經驗的鞏固。文學也由此獲得存在依據和上升路徑。

當下,中國文學持續地走向繁榮,文學創作總量在不斷加大、老中青作家創作各展異彩、網絡文學影響日增。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更增加了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關切度。這些構築了文學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與巨大社會轉型中的文化期求相比,文學還尚未展現出足夠的建設性姿態。在價值和意義體系呈現複雜化、多元化、動態化的變動過程中,文學作為文化建構活動的自覺性,以及為文化建構提供有效成分的能力,都還亟待提升。

尤其令人憂慮的一種病象是,文學創作似乎更樂於也長於不斷解構基本的價值和意義,卻拙於或不屑於給出富有文化建設性和確定性的價值。這一問題的存在,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其原因固然非常複雜而深刻。而從文學自身來看,這與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自我體認有很大關係。

深受文化思想影響的程小純認為,幾十年西方文學思潮不斷發酵,從現代主義對個體本位、形式本位的大肆張揚,到後現代主義對多元化、不連續性和相對性的過度強調,均深刻影響乃至左右著中國文學的創作理念和走向。這種以異質文化的文化立場、思想邏輯和美學原則為號令與標杆的創作,極大地消蝕了文學以社會共同經驗為基礎創造文化符號和在本土文化現場梳理意義、價值的意願與能力。

文化的建構,其意義在於一個民族和社會的精神整合,也在於個體的安頓和皈依。每一個體,都要在社會共同經驗和價值意義體系參照下,尋求理想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建構。現代生活加劇了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利益訴求上的分層化、多元化,但一個民族總要融匯和呈現某種整體性的、吸納個體認同和歸屬的文化特質。文學正是在這樣的需求和生產過程中體現特殊功能,實現藝術品質上的超越。對作家而言,事實上,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裡,無論作家多麼體現出個體勞動的特徵,但他的產品都是社會性的、具有文化意義的。身為作家,就需要把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扛在肩上,不能把顧影自憐,與社會的疏離、逃避以及牢騷抱怨這樣狹隘的個人情懷當成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敘事。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

相關焦點

  • 程小純:鄉村文化體系是公共文化藝術的精神建構
    程小純:鄉村文化體系是公共文化藝術的精神建構 2020-12-01 12:03:00   來源:財經頻道
  • 程小純:文學經典對於一個民族及其文化的繁榮昌盛至關重要
    文學經典是歷經時間檢驗、具有典範意義和權威價值的人類精神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集體記憶、情感態度和精神品格的審美表達,也是構築民族精神血脈和文化認同的基本符碼。
  • 程小純:鄉村文化牆是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中國鄉村文化誕生於以農業文明為基礎,以地緣血緣、傳統社會倫理為秩序的鄉村社會。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村規民約、生活信仰、傳統習俗、社會禁忌等非正式制度為基本內容的文化形態。
  • 當代社會消費的文化建構
    在不同民族眼裡對自然物存在著迥異的認知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將其納入本民族既定文化體系之中。每個民族都按自己的文化模式來組織和理解自己的生活及他們周圍的環境,這種將世界秩序化的精神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為認知體系。也就是說,認知體系是一個民族對客觀物質存在的基本認識和分類,人們通過本民族的獨特認知體系,將渾然一體的世界解析開來,賦予其意義,納入人為的知識概念中。
  • 程小純: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湧入我國,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交織、融匯在一起,這一方面增強了文化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此背景下,該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是人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對此,對民族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程小純對「文化」的含義做了簡要解讀。
  • 當代社會消費的文化建構-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代社會消費的文化建構對於消費倫理、消費方式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決定了消費的內容、方式和範圍;第二,對於不同的消費建立了社會區分的醒目標誌;第三,消費在規範體制下,促進了良好的經濟秩序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過程。因此,從文化建構的角度來探討促進社會消費的和諧發展,對于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程小純: 「文化」的定義是個頗具爭議性的話題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湧入我國,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交織、融匯在一起,這一方面增強了文化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此背景下,該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是人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問題。對此,對民族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程小純對「文化」的含義做了簡要解讀。
  • 文藝的文化擔當:建構新的社會共識和身份認同
    走出鄉村的人們必然會帶來「我是誰」的困惑,新的認同危機和文化焦慮不可避免。更進一步看,曾經的共同體形態與相應的意識、身份,也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日益變得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實際存在的共同體」也已不再真實存在。此外,當下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既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人們渴望建構文化共同意識的一種精神症候。
  • 遲成勇:論張岱年對中國精神建構的歷史性貢獻
    作者簡介:   【摘要】 張岱年先生以文化問題為邏輯起點,結合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著力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原典《周易大傳》及中西文化比較中建構中國精神,發掘中華傳統文化,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楊鵾飛認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一樣,是群體成員社會認同的一個構面。認同是個體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潛移默化或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8]。周光輝等人則從三個方面闡明了國家認同對民族認同的涵括與超越。首先,作為國家基礎性政治資源的國族——中華民族及其建設狀況將是中國能否實現國家、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保障與基本要素[14]。其次,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基於中國多民族國情、政情提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的重要話語,也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來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中各民族精神層面上形成的共同體的準確表述。其目標是從精神層面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連結紐帶和強健聯繫[15]。
  • 論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中的民族精神建構
    誕生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蘊含著當代俄羅斯知識分子對民族精神的思考與重新定位,建構起一個由「宗教性」「彌賽亞意識」「帝國情懷」「虛無主義」和「遊戲性」等多個精神向度構成的俄羅斯民族精神結構。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始終堅守著其民族精神內核,並運用獨特的語言書寫將文學創作與民族精神結合在一起,這對於我國當代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 民間文學的社會記憶建構
    跟作家的書面創作、書本傳播相比,口頭創作和傳播是眾人共同參與的過程,每一次講述(或講唱)都是一種創新,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種再創作。每個人都可以加入表演隊伍,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經驗、情感和想像。所以,我們說民間文學是一個在表演中不斷汲取新思想的開放的意義系統。正因為如此,民間文學能夠建構社會記憶,成為體現社會記憶的標杆。  「社會記憶」最早為法國社會心理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所使用。
  •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傳承:一種建構主義的視角
    文化因素是一張「直接的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的網,且是一個經過整合、有序的、相互援引的網。而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獲得文化自覺的過程。它通過吸收社會學、文化學、語言哲學和國際關係學的相關理論,強調文化因素和觀念建構,它對文化、規範、認同等概念的闡釋是其重要特徵。  在社會學理論中,文化(culture)主要指社會性的精神產品,如知識、信仰、藝術、道德、風俗等。在建構主義中,文化主要指個體通過互動而形成的共有知識或集體知識,它是一種社會共有的、結構化了的知識,包括規範、慣例、風俗和制度等。
  • 程小純:每個漢字都有它很深刻的意義
    作為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雖被簡化了許多,卻仍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陰與陽這兩個字是「神」一般的存在。陰的本義是山北水南,陽的本義是山南水北。由此可見,陰和陽最初是從與太陽的位置關係演變而來的。而這個位置是相對的、變化的,其中又蘊含著「道」的玄妙。
  • 信任模式的社會建構
    其次,近些年不少研究沿盧曼的區分,將人際信任進一步拓展為基於熟人關係的「特殊信任」和超越熟人關係而面向陌生的社會他人的「一般信任」模式;並認為一般信任最終會替代特殊信任而標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及國家的進步。
  • 民族復興需要文化整合
    作者:中國民族學會常務副會長 何星亮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了解歷史上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崛起於世界,為什麼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能夠世代延續,以鑑往知來。在諸多原因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秦漢以來的社會和文化大整合。
  • 專家在京共論「中華文化與國家民族認同建構」
    兩岸及港澳專家學者與中華文化學院學員400餘人與會。論壇下半專場,6位內地及港澳學者圍繞「中華文化與港澳國家、民族認同的建構」議題展開對話。  圖為6位內地及港澳專家在「中華文化與 一國兩制 」論壇上展開對話。(主辦方提供)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強世功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視察香港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一國兩制」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體現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異。
  • 程小純:讀書可以使人們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事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程小純最新資訊 > 正文 程小純:讀書可以使人們足不出戶便知曉天下事
  • 程小純號召大家多學一點哲學,多一些獨立思考
    文學和哲學是兩門人文學科,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然而,如果將兩者比較起來,哪個的作用更大些,程小純認為倒是頗有意思。文學,譬如我們的中國文學,又叫漢語言文學。中小學階段,稱為語文,可能是語言文學的意思,包含著語言和文學的兩項內容。
  • 程小純:語數外,語文排在首位,足以見其重要性
    文學和哲學是兩門人文學科,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然而,如果將兩者比較起來,哪個的作用更大些,程小純認為倒是頗有意思。文學,譬如我們的中國文學,又叫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