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際網路手機被一些業內人士唱衰的時候,網際網路電視卻面對著不同的形勢。上月底,樂視發布了全新的網際網路電視Unique系列,與其同時,TCL推出了全新網際網路電視品牌雷鳥,一口氣發布了I55、I55C、I49、I32四款新品。
身邊有朋友問我,是否還需要一個新的網際網路電視品牌?TCL在網際網路電視領域是後來者,還是不斷試錯的先行者?進入網際網路領域不是應該先主打一款產品嗎,為什麼TCL雷鳥迅速進入、直接全方位布局?
研究近幾年來網際網路手機和網際網路電視的發展,能夠更清晰了解TCL雷鳥的策略,並做出相對準確的發展判斷。
不同的領域,經歷相近的兩股浪潮
1、網際網路手機經歷了兩次「非理性繁榮」
第一次是網際網路企業「做機潮」:從2011年8月到2012年底,網際網路企業看到智能機換代機遇,懷著理想主義主動去爭取,試圖顛覆傳統手機廠商。百度、360、盛大等不下10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相繼提出製造手機計劃,然而他們只看到了「顛覆」傳統企業的可能,只為發展自有業務,而忽視了用戶體驗,卻低估了操作的環境及複雜程度,這其中包括軟硬體融合、供應鏈管理、產品品質控制、渠道拓展及售後服務。於是有了2012年7月網易手機團隊解散、9月360停止特供機合作、11月果殼電子CEO郭朝暉辭職以及諸多不知名企業的退出,剩下這寥寥無幾,第一次浪潮走向平靜。
第二次是傳統手機廠商「觸網潮」:從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底,傳統手機企業認識到網際網路企業帶來的衝擊以及傳統渠道的乏力,懷著現實主義被動去選擇。華為的榮耀、酷派的大神、中興的紅牛、聯想的黃金鬥士/樂檬、天語的Nibiru,以及與金立有關的IUNI、和OPPO有關的一加,在2014年競爭口水競爭最激烈的時候,每一家都緊緊貼著小米打,讓雷軍都懼怕了「友商」。網際網路子品牌似乎是傳統企業中生出來的怪枝,尚未尋找到可持續發展模式,紛紛遇到發展瓶頸,現在這些傳統企業出來的網際網路子品牌,恐怕只剩下榮耀活得像個樣子。
2、網際網路電視經歷了兩次相反的偏理性發展
網際網路電視的發展比網際網路手機晚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同時電視的生命周期遠高於手機,使得參與者能夠相對理性的面對網際網路大潮。正如雷鳥CEO郭彤所言,經過網際網路電視的兩次發展浪潮,網際網路電視市場已經培育成熟,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逐漸明朗。
2013年是網際網路電視發展的第一股浪潮。參與的網際網路企業僅有樂視和小米,TOP5國產電視品牌則紛紛輕度入局,這裡面包括TCL與愛奇藝合作的TV+,以及海信的VIDAA、創維的酷開、康佳的KKTV、長虹的CHiQ。之所以說是輕度,是因為本身就是他們智能化轉型的基礎布局,或者與網際網路企業簡單結合,兩年後的2015年3-4月,VIDAA、酷開、KKTV的獨立才真正體現了他們的決心。而讓他們下定決心的並不是樂視與小米電視的銷量業績,實際上2014年兩者加起來也就200萬臺的規模,在整個市場裡面微乎其微。他們看到的是小米手機的突飛猛進發展,以及背後的網際網路大潮。
2015年有更多力量加入到網際網路電視第二股浪潮。除了上面講的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品牌的獨立,還包括新的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是視頻出身的企業PPTV、風行、暴風、微鯨的入局,以及運營商鵬博士推出大麥、牌照方國廣東方的CAN、PC廠商聯想的17TV、康佳前任總裁創業的夢牌等。相對於第一股浪潮,第二股浪潮中有更多的資本力量,而且網際網路電視的路徑基本清晰:性價比、內容、系統體驗、社會化營銷、線上渠道為主,相對於手機領域來說,這一波浪潮的產業風險更低。
對比兩股浪潮,進入手機領域的網際網路企業更加激進,傳統企業的焦慮感更強。我認為背後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手機的產品生命周期只有一年半,而電視產品生命周期是手機的三到四倍,手機領域能夠快入快出,電視領域卻是個漫長的過程。第二,以手機為核心的移動網際網路,和以電視為核心的所謂客廳網際網路,在場景上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前者範圍更廣兵家必爭,後者範圍局限有一定門檻。第三,相對於手機領域始終保持一兩百玩家,電視領域集中化程度比較高,玩家只有幾十家,核心玩家十幾家。
3、TCL電視是兩次浪潮中的積極變革者、在試錯中尋找道路
在網際網路電視的兩股浪潮中,TCL的動作需要重視,它並不是簡單的傳統企業,是面對網際網路大潮最先布局者,而且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策略選擇,不斷試錯,找出一個傳統企業走向網際網路化的正確方式。
2013年5月第一代樂視產品推出不久,9月份TCL緊跟著與愛奇藝合作,推出跨界產品TV+,TCL董事長李東升和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親自站臺,這是TCL介入網際網路的初步探索,以自身的硬體和產業鏈優勢,結合愛奇藝的內容優勢,共同來應對網際網路電視的衝擊。
不過直到2015年中,李東升在採訪中談到樂視的時候,仍表示「我也沒完全看明白」,但並不影響TCL在網際網路電視領域的持續探索。當2015年網際網路電視第二波更大的浪潮起來時,TCL更是選擇與友商樂視直接合作,最強的傳統電視企業+最強的網際網路電視企業,成就了電視領域的「巨無霸」。這算是TCL介入網際網路電視的二次探索,二者各取所需,TCL選擇樂視想做大網際網路業務,樂視選擇TCL想保證代工產能。
實際上,正是這些試錯,為雷鳥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小米手機的增長與困境,樂視電視或將同樣遭遇
雷軍和賈躍亭被網友冠以「雷布斯」和「賈布斯」之稱,因為他們的模式某種意義上講,和蘋果的生態模式有類似之處,其線上的飢餓營銷與蘋果的線下營銷也有相仿的地方。而對於同在中國市場的小米和樂視來說,二者的相似性更大。
2011年小米手機正式起步,從2011年到2015年,小米經過了快速增長的5年,歷年的手機銷量依次是:30萬臺、719萬臺、1870萬臺、6112萬臺、超過7000萬臺,按照中國市場5億部手機規模來測算,小米達到高峰時候國內份額大約在14%左右。而2016年小米迎來了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下滑,銷量預計6200萬臺左右,這一年小米遇到的問題包括核心部件供應不足、線下渠道短缺、中高端突破不力等問題,在這背後可以看到,風口過後,網際網路手機與傳統手機的競爭已經是全產業鏈綜合實力的競爭,從供應鏈到產品再到渠道,任何一個短板都會讓自己失去競爭優勢。
2012年樂視以「PPT」形式起步,遭受了諸多質疑以及股票下滑之後,樂視電視把吹過的牛逼實現了,而且在生態玩法上更勝小米一籌。來看樂視電視的銷量,2013年到2016年依次是:30萬臺、150萬臺、300萬臺、超過600萬臺。2016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約5000萬臺,正好是手機的十分之一,而樂視的市場份額相當於2014年的小米。無論是五年高速增長還是市場份額情況,樂視電視與小米手機都非常相似。那麼,是否可以認為樂視電視還有一年的高速發展時間呢?
樂視賈躍亭曾表態,未來樂視要衝擊30%的市場份額,野心還是比較大的。而按照去年底樂視電視提出的三年規劃來看,從2017年開始,樂視電視關注的重心不再是銷量和市場份額,而是業務要開始盈利。這就意味著,在硬體上的補貼力度會降低,相對於競品來說,競爭優勢會有所下降。可以預計,2017年的樂視電視,將面臨增速放緩的問題,除了資金等問題外,樂視電視將面臨新的輿論圍攻,不過我對樂視電視的發展還是比較看好。
雷鳥之於TCL,會是榮耀之於華為嗎?
小米和樂視是網際網路手機和網際網路電視兩個領域的變革者。對應傳統企業中也有核心競爭對手,從體量和應對的策略來看,當屬華為手機和TCL電視。
二者均是20世紀80年代從廣東起家,一路打拼成為全球性製造企業。2016年華為手機銷量是1.39億部,中國第一,全球第三,這個量相當於國內智能機銷量的30%左右,當然有一半是在海外銷售。2016年TCL電視銷量2020萬臺,同樣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三,這個量相當於國內電視總體銷量的40%左右,當然有一半是在海外銷售。因為電視領域的集中化程度更高,所以TCL電視在領域的體量要略高於華為手機。在核心器件方面,華為有麒麟晶片,TCL有華星光電面板。
面對網際網路品牌的衝擊,二者都是從一開始就有一定的重視,從探索開始,再全力以赴。
小米2011年第一款機型上市,實際上這一年榮耀已經作為華為品牌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以產品系列的形式體現。2013年底榮耀品牌正式獨立,在此之前一直以榮耀系列PK小米,而其後,則更深刻認識到網際網路手機的發展趨勢,榮耀以獨立品牌形式對抗小米,從起初的跟隨,再到探索,直到2017年的1-2月,榮耀在線上線下的銷量全部超過小米。榮耀與小米的PK長達6年之久,從獨立開始算起的話,也有3年。
分析榮耀勝出的原因,是原來基於性價比的網際網路手機的風已經停了,而榮耀主張品質、創新與服務,引領了網際網路手機新潮流。
而對於TCL電視來說,經過兩次探索之後,TCL的動作更大了,開始做自己的網際網路子品牌。雷鳥CEO郭彤表示:「雷鳥的對手直接鎖定樂視和小米。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網際網路電視領域和網際網路手機發展到了類似的階段,無論是小米還是樂視,都把盈利放在了首位,傳統的網際網路模式有些玩不轉,網際網路下半場需要在供應鏈、產品、渠道、內容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比拼。以「產品+內容+服務」重構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商業模式,這是雷鳥的優勢所在。」
雷鳥品牌背靠TCL集團強大的硬體研發能力和供應鏈資源,在產品方面打造出高品質、高配置產品;內容方面,憑藉騰訊視頻和阿里旗下優酷的內容優勢,雷鳥擁有幾乎最全的內容資源;服務方面,售後服務成為雷鳥與其他網際網路品牌競爭的最大優勢,共享TCL遍布全球的服務網絡,解決用戶的後顧之憂。
經過四年的長期探索,TCL真正認識到了網際網路電視的潮流,也意識到用戶經營的價值和必要性。雷鳥的推出,讓TCL網際網路電視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結合華為對比三星蘋果、榮耀PK小米的架勢來看,TCL在全球的目標對手是三星、LG,那麼,PK樂視的雷鳥會成為榮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