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現象
①有個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需測量出固體的熱傳導度。
他運用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結果高出500倍。
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肯定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嗶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
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很快這一結果就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福爾頓聽說後追悔美反:「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批走我的榮譽。」
②生活當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
四個人一起去吃午飯,你看著菜單,小聲哪噴著:「今天吃什麼呢?要不來一份炸醬麵吧!」
這時同伴中的一個人說:「我要一份牛肉麵。」
接下來其他兩個人附和說:「我倆也吃牛肉麵。」
02本質
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和四個人都要牛肉麵就是從眾效應的體現。
從眾效應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用我們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人云亦」,成著是「隨大流」。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這樣的心理: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我就這麼做了
為什麼在理性和智力上都較完美的個人會拋棄來自他們自己感官的判斷,而同意別人的意見呢?
一般認為有兩種壓力導致了從眾效應的發生:一種壓力為群體規範的壓力,任何與群體規範相違背的行為都會受到群體的排斥,個體由於懼怕受到懲罰,或者為了表明自己歸屬於群體的願望,就會作出從眾行為。
另一種壓力是群體的信息的壓力。
我們知道,他人常常是信息的重要來源,我們通過別人可獲得許多有關外部世界的信息。
甚至許多有關我們自己的信息也是通過別人獲得的在一般情況下,那些我們認為能帶給我們最正確信息的人,往往是我們仿效和相信的人。
這種信息壓力引起的從眾行為無論在實驗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的確存在。
人們傾向於相信多數,認為多數人是信息的正確來源,從而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人們覺得多數人正確的情況比較多。
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從眾的行為更容易發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失去判斷自己行為的自信心從眾心理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思維定式。
思維上的從眾定式使得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就會說:「那我也和你們一樣把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吧。
人們都知道「我行我素」這個成而在現實中卻很難做到這麼「瀟灑」。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不是自己喜歡怎樣便怎樣,在很多時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看多數人是怎樣做的。
03應用
從眾心理應用在很多領域,屢試不爽。
在市場營銷、學校班級管理、臨床醫學等方面尤為突出。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是銷售汽車的。
對待某款汽車的銷售時候,朋友會告訴客戶,這個是我們的明星款,因為它在一個星期銷售多少套輛,在一個月銷售多少輛,遠超同等款式多少個百分比。
力促客戶在內心印證這款車銷量這麼大,是因為它好,要不然也不會賣的這麼好,從而也會下定決心定這型號的汽車。
還比如,我們經常在燒烤店、奶茶店看到排隊買東西的人,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
尤其是新開的店,通過各種打折的手段保證店裡面火爆的場景,營造購物的場景,利用的就是從眾的心理。
所以銷售的關鍵是,要全面的了解客戶,分析客戶的內心行為,通過內心引導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