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效應的現象、本質和應用

2021-01-10 東方人際心理

01現象

①有個叫福爾頓的物理學家,由於研究工作的需要,需測量出固體的熱傳導度。

他運用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測出的結果比按傳統理論計算的結果高出500倍。

福爾頓感到這個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肯定會被人視為故意標新立異、嗶眾取寵,所以他就沒有聲張。

沒過多久,美國的一位年輕科學家在實驗過程中也測出了固體的熱傳導度,測出的結果同福爾頓的完全一樣,這位年輕科學家公布了自己的測量結果,很快這一結果就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關注。

福爾頓聽說後追悔美反:「如果當時我摘掉名為「習慣」的帽子,而戴上「創新』的帽子,那個年輕人就絕不可能批走我的榮譽。」

福爾頓

②生活當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

四個人一起去吃午飯,你看著菜單,小聲哪噴著:「今天吃什麼呢?要不來一份炸醬麵吧!」

這時同伴中的一個人說:「我要一份牛肉麵。」

接下來其他兩個人附和說:「我倆也吃牛肉麵。」

02本質

福爾頓的所謂「習慣」的帽子和四個人都要牛肉麵就是從眾效應的體現。

從眾效應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用我們最通俗的解釋就是「人云亦」,成著是「隨大流」。

很多人在生活中有這樣的心理: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我就這麼做了

為什麼在理性和智力上都較完美的個人會拋棄來自他們自己感官的判斷,而同意別人的意見呢?

一般認為有兩種壓力導致了從眾效應的發生:一種壓力為群體規範的壓力,任何與群體規範相違背的行為都會受到群體的排斥,個體由於懼怕受到懲罰,或者為了表明自己歸屬於群體的願望,就會作出從眾行為。

另一種壓力是群體的信息的壓力。

我們知道,他人常常是信息的重要來源,我們通過別人可獲得許多有關外部世界的信息。

甚至許多有關我們自己的信息也是通過別人獲得的在一般情況下,那些我們認為能帶給我們最正確信息的人,往往是我們仿效和相信的人。

這種信息壓力引起的從眾行為無論在實驗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的確存在。

人們傾向於相信多數,認為多數人是信息的正確來源,從而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人們覺得多數人正確的情況比較多。

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從眾的行為更容易發生,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失去判斷自己行為的自信心從眾心理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思維定式。

思維上的從眾定式使得個人有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心理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就會說:「那我也和你們一樣把這種「隨大流」的現象,恐怕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吧。

人們都知道「我行我素」這個成而在現實中卻很難做到這麼「瀟灑」。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不是自己喜歡怎樣便怎樣,在很多時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們要看多數人是怎樣做的。

排隊-從眾心理

03應用

從眾心理應用在很多領域,屢試不爽。

在市場營銷、學校班級管理、臨床醫學等方面尤為突出。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是銷售汽車的。

對待某款汽車的銷售時候,朋友會告訴客戶,這個是我們的明星款,因為它在一個星期銷售多少套輛,在一個月銷售多少輛,遠超同等款式多少個百分比。

力促客戶在內心印證這款車銷量這麼大,是因為它好,要不然也不會賣的這麼好,從而也會下定決心定這型號的汽車。

還比如,我們經常在燒烤店、奶茶店看到排隊買東西的人,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理。

尤其是新開的店,通過各種打折的手段保證店裡面火爆的場景,營造購物的場景,利用的就是從眾的心理。

所以銷售的關鍵是,要全面的了解客戶,分析客戶的內心行為,通過內心引導他們的行為,從而達到目的。

相關焦點

  • 從眾效應在教育遊戲中的應用
    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 「人云亦云」什麼是從眾心理
    在經濟學中也將投資中一股腦的跟風現象稱之為「羊群效應」。在生活中,我們將其歸結為「從眾心理」。就像故事中那群羊一樣,「從眾」心理,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心理或行為現象。現在我們說某人「人云亦云」、「沒主見,隨大溜」,其實都是從眾心理的一種表現: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人吐了一口痰,然後自己低著頭盯著這口痰,結果,人就會聚過來,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裡觀望,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如何解除邪教成員的「從眾心理」
    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大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李 洪志及其法 輪功充分利用並強化人普遍具有的「從眾心理」特點,拉攏心懷各種功利目的的人進入法 輪功團體,這種強化「從眾心理」產生的拉攏效應,使法 輪功邪教組織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成勢,其毒害也如瘟疫般蔓延。讓中毒的痴迷者至今不能理性認識法 輪功的邪教本質。
  • 從眾心理有點太可怕了
    從眾心理指的是個體受到外界大多數的影響,而跟從大多數人做出行為選擇的一種現象,也就是「隨大流」。個體不願意因為與眾不同而感到孤立,當個體與大多數的人行為一致是,會有「不會錯」的安慰感。這是群體對個人產生的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沒有主見的一種心理選擇。
  • 心理學:牢記10條心理效應讓你看清自己!
    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只有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充分發掘了自己的潛能,找準潛能發揮的最佳位置,才能讓生命的力量全部迸發出來。第三個心理學效應:詹森效應——別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指的是一個人平時表現良好,而在關鍵時候由於缺乏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導致發揮失常的一種現象。
  • 從心理學實驗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02:利用從眾效應,引導用戶行為
    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考慮到所有信息反而不容易做決策,信息出現的背景和心理情境漸漸變成了決定影響力的核心要素,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傳達哪些信息,如何傳達信息,才能讓用戶或受眾認同信息並依言行動。本文介紹社會心理學的從眾效應,描述實驗設計並分析結果,展示從眾效應在產品設計中如何應用。
  • 掌握這12種心理效應,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餐謀長™導讀: 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和消費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 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
  • 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上篇)
    本文為大家歸納了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從眾效應睡眠者效應錨定效應中間項效應互惠原則損失效應那微小屬性策略與消費者心理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涉及到了消費者的預期心理,我們對已有事物的預期,會影響我們對它的體驗和態度。
  • 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破窗效應」。什麼是「破窗效應」呢?「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生活和職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一個人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就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 從眾心理和起鬨是一回事嗎?
    我們經常提到的從眾心理和起鬨,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兒?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這是來源於網上的定義。
  • 直播賣貨很火,你被從眾心理利用過嗎?
    然而有些懂得應用心理戰術的騙子也藉機開始撈金了。於是頻頻發生因為直播間百萬粉絲,幾萬甚至幾十萬購買,而商家實際上沒有成交一筆訂單,但卻維權失敗的案例。也出現了三五產品,劣質產品賣成爆款的奇怪現象。 其實這裡有個心理學技巧:「從眾心理」。
  • 10個神奇的人類心理效應 你都知道嗎?
    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衝擊。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2、從眾心理學者阿希曾進行過從眾心理實驗,結果在測試人群中僅有1/4~1/3的被試者沒有發生過從眾行為,保持了獨立性,可見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 神奇的心理現象——識蔽效應
    人的思想和行為受大腦意識支配,而意識決策基於人的認知。但人的認知系統並不完美,一些小小的認知漏洞可以讓人輸掉一切!俗話說,情商大於智商,掌握心理規律才能主宰人生命運。,當人過度自信對待問題及現象過分肯定時,認知系統會發生偏執性選擇建立盲目的認知,即使現象中存在明顯錯誤的痕跡,自己卻察覺不到。
  • 從眾心理還是標新立異,是什麼成就了全員北面?
    我們不妨先從人類從眾的心理聊起。 我的吃穿住行取決於其他人的喜好 羽絨服是北方冬天出行的剛需,然而人們選擇穿哪個牌子的羽絨服多半受影響於身邊人的偏好。這個聽起來特別荒謬的觀點,實際上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從眾心理。
  • 家長喜歡盲目從眾?別陷入「羊群效應」的循環,讓孩子跟著遭罪
    執筆&定稿:大古全文字數:約1822字閱讀時長:約6分鐘每個人或多或少存在從眾心理,輕微的從眾滿足自身的好奇心,無傷大雅,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盲目從眾則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困擾,影響到自己同家人的正常生活,更嚴重的甚至於影響到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不良榜樣的同時,也讓孩子因為家長盲目跟風而遭罪。
  • 廣東教師招聘考試群體裡的那些「心理現象」
    比如說你本來一個人的時候是非常乖巧的孩子,但是如果是和很多人在一起,可能就會出現不好的行為。那麼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些在群體裡發生的那些「心理現象」。【社會抑制與社會助長】我們把他們寫在一起,因為他們正好是相反的關係。社會抑制亦稱「社會致弱」、「社會促退」、「社會干擾」。個體因他人在場而工作效率降低的現象,與「社會促進」相對。
  • ——心理效應之「從眾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Solomon Asch, 1907-1996)做過一系列的驗證從眾效應的實驗,實驗結果令所有人都沮喪不已。 下圖中,X為標準線,A、B、C為比較線段,你認為比較線段中哪一條與標準線等長?
  • 疫情當前,如何擺脫從眾?快來看看吧!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眾效應。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
  •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
    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文/金換簡單來說,從眾心理就是指當大部分人做相同的事情時,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會沒有自己的思想進而跟隨前面的人做一樣的事情。之前,我們的國人被指做事情喜歡從眾,無論是闖紅燈過馬路還是在網絡上發表言論,都會跟著之前的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而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這樣的從眾心理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呢?在現在這個手機十分方便又強大的時代,很多人可以靠手機了解整個世界今天都在發生些什麼事情。在提倡所有人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後,少不了的就是網友們的點評。
  • 從眾心理: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
    因為我在闡述宏觀上的一個現象,你用個別案例來反駁,這是標準的抬槓。旁觀者沒有去幫助老人,其實這背後是從眾心理在作祟。因為不介入的旁觀也是一種從眾。因為當受害者和我們是很親近的關係時,我們更加會產生一種移情作用,去幫助受害者脫離險境。上面五點,就是在緊急情況下,提高旁觀者幫助傾向的五種因素。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最後一定要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實踐,才能真正地理解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