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業裡流傳著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這背後揭示出的行業「暴利」似乎早已是公開秘密。然而現實中,街邊的眼鏡店往往撐不了幾年就倒閉,一茬接一茬的換,連已經上市的頭部企業博士眼鏡,也逃不過「開兩家關一家」的魔咒。
一方面,傳統品牌賣的貴,賺的少,舉步維艱;另一方面,LOHO、JINS、木九十(需求面積:30-40平方米)等新零售品牌在各大商場、購物中心悄然崛起,吸引著90、95後們的注意力。一場新老品牌的對決,隨著消費習慣的變化開始上演。
洗牌、重塑,一場眼鏡行業的拐點正在來臨。
暴利的秘密:成本10多元,賣價1000元
門店售價2000元的眼鏡,淘寶上400元就能拿到手,眼鏡行業究竟有多「暴利」?
隨著眼鏡行業第一股——博士眼鏡的上市,行業利潤的秘密被公之於眾。其年報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博士眼鏡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73.02%、75.78%、75.74%、76.47%、74.12%,平均超過了75%。
一副售價1000元左右的眼鏡,製作成本只有十幾元。然而,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博士眼鏡經營的淨利潤率不到10%。究其原因,租賃支出和人工成本吞噬了相當大一部分利潤。同樣,這也是傳統眼鏡零售行業的通病。
街邊的小眼鏡店日子也不好過。「首先,沒有品牌效益,其次,房租、機器、人力成本加起來要十幾、二十萬,基本上前兩年是賠錢的,第三年才有可能慢慢回本。」眼鏡店主梓辛告訴新芽Newseed。
在博士眼鏡的擴張歷程中,也是開開關關。
2018年,博士眼鏡新開門店74家,其中直營門店66家,加盟門店8家;同期,關店46家,其中直營門店42家,加盟門店4家。截至2018年年末,共有門店405家,其中377家是直營店,28家是加盟店。
如此看來,「暴利」的眼鏡行業也沒那麼風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博士眼鏡盈利的20%以上竟然來自銀行理財收入。
據博士眼鏡最新發布的2018年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淨利潤盈利5700萬元-6200萬元,同比上升9.2%-18.8%。其中來自銀行理財的收入約為890萬元(註:1-9月投資收益為668萬元,月均收入約74萬元,未考慮虧損情況),來自政府補貼634萬元,兩者共計1524萬元,至少佔總盈利的20%以上。
保本理財,即使老牌眼鏡玩家,日子也不好過。
電商是最大的敵人?
眼鏡實體店「暴利」不再,在許多眼鏡店主看來,電商已經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客人來店裡挑鏡框試戴,然後說回去想想,過兩天再來,但其實很多人就是去淘寶買了。」梓辛告訴新芽Newseed。
跟梓辛在一條街上開店的同行,去年關掉了實體店,轉而做起了淘寶店鋪,「淘寶店鋪一年的運營費用要20萬左右,和我之前的房租、管理費相比貴了5萬多,但是買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幾倍,收回本錢還是沒有問題的。」
店主們被迫轉型。
在消費鏈的另一端,消費者們早已對網上購買眼鏡頗具心得。有了一次經驗後,馬力總結了眼鏡2折價格的絕殺技:
1、去公立醫院驗度數,拿到度數、散光、瞳距等數據;
2、去線下眼鏡店假裝要買,試一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款式;
3、拿著眼睛的數據和適合的款式去淘寶搜索適合自己的店鋪。
如此一番操作下來,線下眼鏡店1000元的眼鏡,一般200-400即可到手。
然而,電商也有其不可忽視的弊端。驗光和配鏡類似一個醫療過程,線下體驗同等重要。
梓辛就曾遇到客戶在驗光試戴時,一切正常,回去戴了2、3天後出現不適,回店多次調整的情況。線下店的好處在於,「驗光師會為客戶重新進行驗光,把屈光度數進行調整,並免費更換新度數的鏡片。」而網店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資本的流向也佐證了純電商並非眼鏡行業的最優解。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資本推動國內眼鏡電商興起的時間是在2014年-2015年,2015年投資事件最多,共16起,2017年投資金額最大,共9.4億元人民幣,到了2018年雙雙回落,投資事件僅4起,投資金額跌至8億元。
截至今年11月,2019年並未發生任何一起關於國內眼鏡電商的投資事件。
新品牌的崛起:繞道「圍剿」老品牌
目前,中國的近視現狀堪憂,近視患者人數差不多6億,幾乎佔到了中國總人口的50%,青少年近視率世界第一。
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體育與健康監測結果報告》。監測結果顯示,全國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8.5%和68.8%,同2015年相比,分別上升了2.0個和3.5個百分點。其中,八年級學生有40%為重度視力不良,22%為中度視力不良。
近視率居高不下,為「眼鏡」企業帶來了商機。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經營範圍含「眼鏡」的企業已超100萬家。2019年至今,我國新增眼鏡企業數已超過27萬家,佔比近30%。
商場裡的快時尚眼鏡點位
這些新闖入的「攪局者」們,不止有眼鏡電商,他們也將機關槍瞄準了線下的主戰場,試圖挑戰老大哥們的地位。以LOHO、木九十、aojo(需求面積:60-80平方米)和EGG為代表的新品牌眼鏡在各大商場盤踞,對瓜分市場的巨頭們發起了挑戰。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近幾年商場裡的眼鏡品牌忽然變得幾乎和帽子、化妝品店一樣多。
這些新品牌們往往店鋪裝修極具風格,時尚的鏡框設計、開放的購物環境和較便宜的價格,吸引年輕人試戴和購買。在三裡屯南區負一層,木九十、aojo和EGG三家眼鏡店之間的距離並沒有相隔太遠,在新中關購物中心,LOHO、aojo、久川晴匠、miomi就在上下樓……
消費升級的浪潮衝刷著沉寂數十年的眼鏡行業,功能性眼鏡正逐步淡化,設計感的眼鏡也成為了配飾的一部分。
一些光學設計師認為,眼鏡作為一個比較獨特的配飾,它與臉部、皮膚都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影響著其他配飾的搭配(如鞋子或手提包等)。「眼鏡是非常重要的個人配飾,它可以改變你的角色,甚至改變你的面貌,因此消費者往往更想從真正專業的專家那裡購買眼鏡。」
LOHO眼鏡的創始人黃心仲認為,要把眼鏡產品變成一個時尚產品,如果變為一個功能性的產品,人人擁有一副眼鏡就夠了。但是一旦眼鏡像衣服一樣變身時尚商品,就不可能一年就穿一件衣服,哪怕不壞也不會穿,因為它是一個時尚標籤。
堅決不上市的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也曾公開表示,未來五到十年,傳統產業裡80%品牌都會消失,眼鏡業也不例外。眼鏡業以前是銷售驅動,未來是醫療專業驅動。要想吸引90後、00後,顏值經濟最有效。
新品牌不只擅長應用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零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如何抓住中國新生代的年輕人,佔領他們的心智,特別是90後、95後。
但新品牌的舒適感、驗光的專業度和售後服務成為網友們吐槽頻率最高的三大槽點。
小小的眼鏡,隱藏著一門龐大的生意。眼鏡不僅僅是一種醫療設備,還是一種時尚配件,專業的品牌可以同時提供這兩方面的服務。而不能順應這一趨勢的品牌,則將被淘汰掉。
本文轉載來自:i黑馬,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