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那麼多「底層互害」?可怕的是社會對弱者漠視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廣告

真有那麼多「底層互害」?可怕的是社會對弱者漠視

2016-09-06 09:45:48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6年09月06日 09:4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 

  真有那麼多「底層互害」嗎

  底層弱者,往往經濟貧困,但貧窮和犯罪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窮困並不可怕,怕的是好逸惡勞,不知勤儉,自甘墮落。

  --------------------------------------------------------

  隨著6名犯罪嫌疑人的全部落網,山東臨沂徐玉玉被騙案已經告一段落,但連續發生的大學生被騙案依然讓人不能釋懷。有評論認為,犯罪嫌疑人因為貧窮,遊走在法律邊緣,不擇手段積累財富,是貧窮裡的「底層互害」。

  近些年,中國社會底層弱者的暴力犯罪屢屢見諸媒體,甚至有人危言聳聽,說中國人進入了互害模式,成了一個「互害」社會。「底層互害」似乎成了時髦詞彙,我不知始作俑者是誰,但想追問:真有那麼多「底層互害」嗎?

  底層弱者,往往經濟貧困,但貧窮和犯罪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相反,很多經濟貧困的地方倒是民風淳樸,人民勤勞肯幹。窮困並不可怕,怕的是好逸惡勞,不知勤儉,自甘墮落。徐玉玉案6名嫌犯,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典型。有嫌犯不給父母一分錢,還經常伸手向父母親戚要錢。他們沒有耐心好好工作,只想鋌而走險、快速致富。這些群體的特點是:年輕、學歷低,不務正業、渾渾噩噩。懶惰和惡習是窮困的好朋友,勤勞和節儉是它最大的敵人。他們害的不是窮困病,而是「懶病」、精神「窮困」病。

  很多騙子認為,「我又沒偷又沒搶,是你自己心甘情願把錢給我的」、對社會帶來的傷害也僅是「騙騙人而已」。他們抵禦不住電信詐騙成本低、風險低、收益高的「誘惑」,放棄正當的工作,墜入了瘋狂詐騙的泥沼。相反,有的窮人卻踏實勤懇,從當下出發,逐步積累經驗、錘鍊本領,勤儉持家,最終過上富足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大有人在。

  「底層互害」是人們的一個錯覺,媒體宣傳加劇了這個概念帶給我們的心理效應。從徐玉玉案來看,不是底層互害,說是詐騙分子的「單向加害」也許更合適。

  在這種「單向加害」中,底層弱者更容易受到侵害,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弱。假如徐玉玉家裡的經濟狀況更好,假如徐玉玉的高中生活與外界之間不只是一塊「大屏幕」,假如她的人生出路不止考上大學等等,那麼徐玉玉的悲劇就不會發生,徐玉玉被詐騙將被淹沒在眾多的詐騙案裡,最終銷聲匿跡,不了了之。她也將繼續在自己的生活軌道裡生活下去,上學、就業、結婚生子……很多的類似犯罪都是如此,弱者被侵害,正是因為「弱」:經濟狀況差、教育程度低、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弱、法律意識淡薄等。

  弱者更容易受侵害,也是罪犯理性的選擇結果。正因為底層弱者的「弱」,罪犯為了降低犯罪風險,更傾向於「柿子找軟的捏」,選擇底層弱者下手。

  「單向加害」也好,底層互害也罷,媒體在使用概念時應該更謹慎。要知道,經濟上的窮困並不最可怕,可怕的倒是社會對弱者的漠視,是弱者精神的窮困和鬥志的沒落。(苗瑞)

相關焦點

  • 「扔證件」的人算個球:底層互害罷了!
    那麼,扔證件的三個男人是什麼身份呢? 他們也不是什麼高管,只不過是「老員工」而已。 操!老員工侮辱新員工,太TMD欠揍。 這種做法,我們都很「眼熟」:保安為難送外賣的,物業欺負做保潔的,城管讓小商小販聞風而逃......
  • 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是底層互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們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活在底層的夥伴們總是做著卑微的工作,受歧視和怠慢是常有的事。在此次時間爆出後沒多久,有許多抖音帳號發布視頻說明該廠員工紛紛離職。視頻數據顯示,共計3000多位員工,離職數量高達2900,直接導致車間癱瘓。
  • 崑山發員工證件扔地上,底層互害和撕扯是社會最悲哀的
    毫無疑問,這三人都屬於底層社會,包括一度出任市長的冉阿讓。看過這部小說的人都知道,這三人蒙受的「社會壓迫」中,並非都來自上層統治階級,有些恰恰來自下層被統治階級。換句話說,加害冉阿讓等人的,也有同屬於底層的人們。那麼,世界悲慘的原因之一是:這是一個底層互害的世界!江蘇崑山。
  • 盤點《紅樓夢》裡的底層互害,看看誰是受害者,誰是施害者
    「底層互害」在前一段時間作為熱門詞被刷新了一次又一次,至於那個事件,咱們就不多說了,其實底層互害一直都是普遍的存在,無論是現實社會中,還是在影視劇中,亦或是小說作品中,只因司空見慣,若不是鬧的太大,誰也不曾去注意它。在我們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底層互害出現的更為普遍,這次為大家挑選幾個比較典型的分析一下,看看這裡面誰是受害者,誰又是施害者。
  • 自己都活得沒個人樣了,還在那兒底層互害,這就是精英們最喜聞樂見的底層樣板!
    01最近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大學生罵一個外賣員,罵的非常難聽,什麼底層區之類的,這就叫底層互害。你是個大學生,是個消費者,不生產東西,另一方是外賣員,都是社會的底層,為什麼底層和底層之間互害呢?本來這應該是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你有意見應該罵的是美團,怎麼會去罵這個外賣員呢,是柿子撿軟的捏嗎?二戰的時候,有一個叫阿倫特的專家,研究為什麼大屠殺的時候,那麼多的猶太人沒有覺醒,默默的被趕進去屠殺了。本來這個事兒應該很好理解,就算完全打不過他們,拼一把還是有機會的。我們現在開上帝視角,是完全可以這麼去理解問題。
  • 凌晨,外賣員被保安活活打死:人性最大的愚蠢,是互踩互害
    有什麼深仇大恨,要下那麼重的狠手?保安和外賣員,都是生活在底層的民眾,大家都不容易,本該相互體諒,相互扶持,可現實中發生最多的,卻是無窮無盡的互相傷害。出於種種原因,他們比你多出了那麼一星半點微不足道的權力,但就是這樣的權力,讓他們有了作威作福的資本。深以為然。俗話說,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很多時候,欺負底層人民最狠的,也往往是底層人民。
  • 媒體稱中國陷入「互害」怪相 底線失守無人倖免
    重要的是,這樣一句流傳甚廣的話的確指出了一個互害型社會的實質:當我們本身作為施害者而存在,最終沒有誰能免於被傷害。  我注意到,一些公共事件發生後,我們總是很容易地找到政府部門以及體制性原因。這固然沒錯,但誰能說,在政府及公權力之外,同樣處於社會架構重要一端的民間社會及公民個人,沒有一些更值得關注的問題?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常常會主動避免將過錯指向芸芸眾生。
  • 學會尊重社會底層的人
    社會底層人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生活。社會底層的人,是一群面對艱難,從來沒有輕言放棄;面對不堪,咬牙與命運決鬥;面對風餐露宿,仍然頂風冒雪、堅持前行的人。當然,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社會底層的人,但我知道他們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當你走進他們的生活,你原來可能尚存的一些情緒和牢騷、不滿和憂慮,立刻會蕩然無存;自己可能受過的一些怨屈、責難和艱難,也會立刻煙消雲散。當你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不清貧。
  • 弱者在底層互撕,強者在天堂中互持
    來源:公子見在湖北仙桃,有名男子叫杜某,今年43歲,是餓了麼一名外賣員工,有個13歲的兒子,正在讀初三。元旦那天,外賣爆單了,杜某忙到兩腳飛起,一口氣送了80多單,他很開心,對妻子霍女士說,按著這個勢頭,他下個月工資可以拿到1萬塊錢。妻子也很開心。
  • 沒良心,扔證件「侮辱」打工者:底層「互害」最是熟稔!
    保安為難送外賣的,物業欺負做保潔的,底層的互相傷害往往更加殘忍,不只是用職權欺壓,更有甚至羞辱你的尊嚴,這些有一點小權力的底層,欺負打工者往往更狠,窮生奸計,富長良心確實不假。底層為難底層如此不顧人尊嚴嗎?手裡有了一點點小小的權力就迫不及待地給所有人展示,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這樣的人和範進中舉一樣,在底層呆久了,非常熟稔底層人為了生活會放下尊嚴,這就是底層互相傷害的原因嗎?
  •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亞當·斯密的自利
    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和亞當·斯密的自利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經典的囚徒困境,引申出經濟中互害的囚徒困境,得到自利是否能使社會財富最大化的疑問,然後使用《道德情操論》中關於自利的闡述來分析到底什麼是自利,如何避免互害模式的囚徒困境。經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
  • 崑山某電子廠逼員工蹲地撿證件:底層社會人踩人,才是最可悲的
    實際上,據了解,這三名工作人員也並非什麼高層管理人員,也沒有什麼頭銜,只是基層的工廠員工而已,只是資歷久一點,可是就是因為手裡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權力,以後就把雞毛當令箭,在同事面前耀武揚威。隨後,有媒體爆料「員工彎腰撿證」事件的後續:離職區出現大批員工排隊離職,廠線癱瘓!由此可見,沒有人願意在一家不尊重人的企業上班。
  • 「弱者,往往愛抱怨社會的不公」,你怎麼看?
    二,弱者為什麼抱怨?1,由於弱者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權益受到侵害後難以維護自身權益,所以只能抱怨。弱者抱怨並沒有錯,因為他要求公平,求得合理,這並沒有錯,他們只是口頭上發發牢騷,抱怨社會上那些不合理現象,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逐步糾正,逐步趨於合理化,這並不為過,只有在這種訴求的過程中,社會才能更合理的予以改革!2,弱者的抱怨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招人煩。
  • 魯迅可怕的諷刺小說,強者凌弱、弱者互毆的年代,每個人都是阿Q
    魯迅可怕的諷刺小說《阿Q正傳》,強者凌弱、弱者互毆的年代,每個人都是阿Q但是小人物的吃苦耐勞有時是不頂用的,儘管勤快能幹,阿Q的生存卻依然要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一時的成就能讓他有短暫的自豪,然而睡了一覺第二天卻發現一切還是老樣子。
  • 為什麼拼命也要遠離底層社會?
    >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其中深意,我看過一篇文章是關於人們拼命遠離底層社會的根源,當然我也是農村長大的的孩子,都說農村人淳樸善良,踏實肯幹,可來自於窮導致的根底裡的那種自私,狹隘也同樣不可掩蓋。是因為我見識過底層社會不為人知的封閉、狹隘、低劣和醜陋。當一個人物質匱乏到極致,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的時候,自尊和臉面就成為奢侈品,不擇手段成為動物的本能。
  • 弱勢中的弱者:明清小說中的底層女性人物形象,以四大名著為例
    在「存天理,滅人慾」的著名口號下,女性的權利被進一步壓縮,尤其處於社會底層的女性,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者,命運更加悲慘。這一點,從古典小說中可以略窺一二。01就以代表古典小說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為例。她們幾乎就是古代社會完美女性形象的體現,但除了大觀園裡的女性外,其他基本上是概念化的人物,其代表的社會角色形象平淡而模糊。但是還有一類,就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女性形象,她們為數不多,身份卑微,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反差明顯,因而具有更強的社會批判性。
  • 世相百態:社會底層邊緣人,何以體面地活著?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熔爐,充滿各式各樣的人,也飽含冷暖百態的人生。一個不可否認的現狀是,社會是有階層之分的。不同階層的人,從自己的角度,很難看清楚其他階層的人,也理解不了別人的生活。一個很明顯的表象,就是不同階層的鄙視鏈。總有養尊處優的人,瞧不起活在底層的人。或者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從心理上牴觸著社會上層的人。什麼是社會底層邊緣人?
  • 從《兔和貓》看拯救者的悲哀:無原則的修善與漠視惡無異
    透過文字表意進入到其象徵意義來看,這裡的「食物」無疑象徵著利益,小兔也好,大兔也罷,抑或者是那吃桑子的鴉鵲,它們大抵象徵著人類社會的弱者。但是這個弱者在「利益」面前,卻並沒有人們最初想當然之與弱者相匹配的善。為什麼沒有?是代表壓迫者之貓的獠牙不夠尖利?不是,是弱者內心的利己之欲太勝。許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弱」還真不等於「善」,但是,我們卻喜歡理所當然將「弱」和「善」劃上等號。
  • 「弱者維權」的正確引導與社會規制
    【摘要】針對「弱者維權」事件,政府和主流媒體應對公眾的社會認知進行正確引導,避免公眾被「弱者」標籤幹擾了是非判斷,從而「霧裡看花」般地片面或盲目同情「弱者」,促使「弱者」變相維權而引發一系列社會負效應的發生。
  • 論《應物兄》的敘述格調-情感混亂與互害型文化
    自90年代社會轉軌以來,市場經濟成為主流社會形態,市場經濟與大眾文化催生的消費主義,構成了當代知識人的生存語境。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成為了社會的中心,整個社會都依靠它來溝通交流,消費成為身份認同的重要手段71。消費的本義是用完、耗散、浪費,這意味著消費主義以欲望的培植、生產與消費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