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生活禪——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所研究生導師劉元春(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編者按:2011年5月13日至16日,「首屆河北趙州禪·臨濟禪·生活禪學術論壇」在石家莊市召開。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劉元春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生活禪: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的論文。本文以生活禪能夠推動人間佛教思想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續」與「轉依」,達成生命之「尊嚴」與「和諧」。探究生活禪的思想脈絡與精神特質,其突顯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會性」等特性,來說明生活禪可以成為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論文節選內容如下:

人間佛教,如何因應世間百態變化,「對治」並「顯正」,「契機」又「契理」,這不是個輕鬆的話題。正如印順法師所說的,「如專著重於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專著重於應機,像一分學佛者,只講適應時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義,這樣的適應,與佛法有什麼關係!」 分而言之,契理側重「正法」,是弘法者與信仰者的責任;契機在乎「人事」,是社會與人生的需要。以正法來化導人事,在人事中彰顯正法,最終達成「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 ,這是人間佛教的初衷。

為了這一初衷,佛教界一直在不斷的探索,以期尋找更加貼近大眾、貼近生活修學方法,不論是佛教信仰者還是普通的民眾,都能夠在平易、簡捷、生動的生活實踐中,體會到真實、智慧、清純的生命律動,分享著善美、圓滿、和諧的世界願景。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淨慧法師提出的「生活禪」,以及在河北柏林寺、湖北四祖寺等地相繼舉辦的「生活禪夏令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成為當代人間佛教之思想探索與實踐模式的一個範例,引起了教內外的廣泛讚譽。

生活禪,不唱高調,貼近生活,把握當下,深蘊著大乘佛教思想,體現出中國禪宗的主體精神,彰顯了「覺悟」與「奉獻」的人生信仰價值取向,富有開放、寬容、求真、靈動的風格,切合當代社會大眾的現實需要,能夠推動人間佛教思想落實到現實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續」與「轉依」,達成生命之「尊嚴」與「和諧」。探究生活禪的思想脈絡與精神特質,其突顯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會性」等特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可以成為當代人間佛教的社會路向。

本文便依此生活禪之「四性」來開題。

一、生活禪的基本內容

生活禪的提出,因應了時代變革與社會大眾的生活需要。

「文革」結束後,佛教隨著中國社會轉型而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如何讓佛教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發揮出應有的積極作用,成為佛教界有識之士們共同思考的問題。經過不斷的探討與思考,也是在自己幾十年真實的感知基礎上,淨慧法師在1991年提出來,在1993年舉辦第一屆生活禪夏令營的時候 ,才正式推出「生活禪」理念。依據聖凱法師的整理與研究 ,淨慧法師開始提出來的時候對生活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

第一,禪或者說禪的開悟,並不是特殊的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從歷代禪師悟道的因緣可以看出,開悟是人人都有份的。禪既具有普遍性,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就完全可以加以運用。禪與生活是同時並存的,有生活就有禪。

第二,「生活禪」的設想,就是要讓禪回到生活中。古代有如來禪、祖師禪,有世間禪、出世禪,現在又有「安祥禪」、「現代禪」的倡導。「生活禪」的提出不僅是在經典上有根據,在歷代禪師的語錄裡有根據,在趙州和尚的語錄中更充分體現了「生活禪」的精神。

第三,提倡「生活禪」,就是希望佛法普及於世間,使佛法能夠深入人心,淨化人心,深入社會,淨化社會,使我們的社會變成一個幸福、祥和、清淨的社會。

第四,為了讓更多的知識分子和青年,讓更多信教和不信教的人,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法門,為了普及佛法,利用禪的優勢廣泛地接引當機,所以應該提倡「生活禪」。

第五,佛教作為一種信仰,只有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才能真正變成信仰者自己的血肉和靈魂。如果能在心態上時時觀照自己,時時把信仰和言行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以一種統一的、完整的人格來體現佛法的精神,這也是修行。

之後,經過十數年的不斷完善,淨慧法師已經比較完整的構架了生活禪的思想體系,這記載在他數以百萬字的著作、講話、開示、詩詞等。

關於生活禪,我們引述淨慧法師在《生活禪鈅》中文論,加以連綴。

基本概念:「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採。提倡生活禪的目的在於將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熔鑄以後產生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禪宗精神,還其靈動活潑的天機,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四個根本:「生活禪有四個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見,第三是息道觀,第四是生活禪。這四個根本絕對不能截然分開。」

四句口訣:第一句是「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如果是一個真正把信仰落實於生活的人,那他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都在禪修」。第二句是「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只要你每時每刻觀照自心,每時每刻觀照當下,就能夠把修行落實於當下」。第三句是「將佛法融化於世間」,「世間法也是佛法,只要我們用佛法來理解它,就是將佛法融化於世間了」。第四句是「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個人是渺小的,只有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想到我是眾生的一分子,我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開大眾」。

針對佛教信仰者而言,究竟應當信仰什麼,或者說如何準確把握「信仰」的內涵,淨慧法師在《入禪之門》第六講中又提出了「四句口訣」:第一,「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三寶是我們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內容。第二,「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說你信佛就無有是處。第三,「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信仰要有一個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慧。第四,「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我們信佛的人,每個人都希望最終得到解脫。解脫是什麼呢?解脫就是煩惱的超越、對世間的超越、對生死的超越。

八字方針:生活禪就是要會做人做事,於是淨慧法師提出了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針」。做人八字方針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他認為,在做人當中,能夠按照這八個字要求自己,就會有一個幸福、圓滿、尊貴的人生,反之,人生就有種種的缺陷。所講的做事的八字方針,實際上還是講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當中的不斷升華與圓滿。

終極關懷:淨慧法師用佛教的「了生脫死」與「解脫涅槃」來對應於現代意義上「終極關懷」。他認為,「在生活中了生死」就是生活禪,「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學禪的目的,一般來講,就是要了生脫死。了生,就是在人生旅程之中怎樣活得更好;脫死,就是在走完人生旅程之後,怎樣死得更好。」他主張:無論在臨死的時候,還是現在活著的時候,都要做到「安住當下,一念不生,從容面對,死生一如」。「時時刻刻安住在這樣一種現法涅槃之中,才是真正的了生脫死,才是禪宗或生活禪所提供的終極關懷的方案。」 

以上只是簡要的提煉,並不能完整表現出生活禪的豐富內涵。而生活禪以禪教合一論為最大特色,生活禪以此進一步證明了太虛關於「中國佛教的特色在於禪」的觀點,並以當代形式的祖師禪對人間佛教思想加以具體化和深化。「 

二、生活禪的生活性

生活禪的生活性,這是首要的特質。禪修運用於生活,信仰落實於生活,生活是載體,生活是基礎,生活是根本,生活是目的。淨慧法師曾說生活禪,就是」在生活中實現禪悅,在禪悅中落實生活。「陳兵先生認為,生活禪的特質,就是在生活中參禪,就是將祖師禪、佛法」生活化「和」化生活「兩個方面的結合。 我們這裡,主要對應於」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側重於」生活化「。

淨慧法師依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涅槃與世間不一不異「等佛法理念,認為」生活是事相,禪是理體,禪與生活不二,生活與禪不二。「因而,」生活就是禪,禪就是生活。「顯然,這裡的生活已經不能完全等同於世俗意義上的生活了,它是從整體的、關聯的、連續的生命運動過程來理解的。」從佛法上說,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續不斷互動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這就是生活。這一過程將生存和死亡,快樂和痛苦,染汙和淨化,系縛和解脫,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對的生活內容,作為一個彼此相依、連續不斷的過程來加以思考的。「 這樣,就不同於世俗意義上的分離的、零碎的、孤立的生活狀態了。生活是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聯繫起來的,具有聯繫性與普遍性,但又不是一個簡單的靜止時空觀念,而是一個因緣相依生動活潑的運動過程,具有變化性與豐富性。所以,生活,不應當只是一種機械的曲線迴環與重複。這樣的理解,才可能有益於對生活禪的準確把握,才可能更準確的把握」生活化「的真實意義。

梁漱溟先生曾從」生活「概念說起,認為生活就是」相續「,生活與」生活者「並不是兩件事,要曉得離開生活沒有生活者,生活者即生物。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可以叫做」相續「。生物或生活實應該包他的」根身「與」器界「即」正報「與」依報「為一整個的宇宙。每一個生活或生物的宇宙都是非一非異的。由生活相續,故爾宇宙似乎恆在,其實宇宙是多的相續,不似一的宛在。宇宙實成於生活之上,託乎生活而存者也。這樣大的生活是生活的真象,生活的真解。

正是因為生活之如此,所以,生活禪之」生活性「,也就蘊含著無比的深意了。淨慧法師指出,」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信仰在內無一不是以一種生活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緣觀、四諦觀,發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觀、唯識觀,以及中國佛教各宗派的修學體系,都是從實踐的意義出發,闡明我們學佛修道的人應如何面對生命與生活這一主題。煩惱是生活,菩提也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如此地普遍,如此地重要,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蘊含的禪意與禪機,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法的自在和禪的和諧,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真正有意義。我們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鎖和負擔,覺悟人生和奉獻人生就會真正成為我們自覺的行為,我們的生命就會像太陽一樣不舍晝夜地放射出光明,散發出熱量,而又不求回報,不記得失。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這就是菩薩的生活。「也唯有這樣的生活,才可能讓生活真正的實現」相續「,不是染汙的、私慾的、低劣的,而是淨化的、無私的、高尚的,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轉染成淨、轉凡成聖,實現身心的」轉依「。

三、生活禪的智慧性

生活禪的智慧性,特指生活之」禪觀「,對應於」將修行落實於當下「,生活中那時刻的」觀照自心「與」觀照當下「,那種 」因果準繩「與」般若眼目「。

菩薩的生活,之所以能如太陽放射光明,就在於他們時時刻刻能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淨慧法師在《心經與生活禪》一文,把《心經》的主體精神解析為四大部分,我們不妨概括如下:

一、大智慧:《心經》講的是大智慧。所謂通達有為法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法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鑑別之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通過明了」緣起性空「的真理,不為名利所牽,自信一片光明安詳,生命便自由自在。

二、破破執著: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乾淨,又不執著乾淨之分別。

三、到彼岸:破除執著才能到彼岸,但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無礙之智。

四、大自在:究竟涅槃,圓滿菩提之後歸為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修行生活禪的理念。這表現在壽自在(突破時空障礙獲得生命之無量)、生自在(隨類化生)、色自在(富有物質生活的智慧)、心自在(擁有精神與心靈的美好)、智自在(說法度生而自他兩利)五個方面。

淨慧法師對於「什麼是禪」的生動解釋,給我們明示了生活禪的「智慧性」的豐富內涵。他從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格言中提煉出了「禪」的幾種特質 :

首先,禪是一種境界。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第二,禪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禪的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受用;而且這種受用是自受用,與他人不能共。禪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第三,禪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這是從禪的方便來講,不是從禪的究竟來講。當然究竟不離方便,方便不離究竟,二而一,一而二。從本質上看,禪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種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一種動態的方法,因人、因時、因地在起變化。禪宗講「不以死法與人」,就是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第四,禪是一條道路。禪既然是個方法,有了這個方法,就有路可循。是一條什麼路呢?是一條探索開發智慧之路。我們每個人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它?禪告訴我們,有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拈來便是:「當機立斷,直下承當。」禪是我們生活的藝術,禪師、禪者的生活就是藝術化的生活。禪又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什麼呢?一切現成。禪者的生活方式跟他對待一切問題一樣,超越了二元對立,是在無分別中生活。

第六,禪是永恆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禪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永恆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樂。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禪能夠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釋放出來。禪最終的目標與一切言教的佛法是一致的,只是進路不同。一切言教的佛法,不是直指,而是間接地、則一步一步地來做;禪要一步到位,頓超直入。

淨慧法師關於禪的解析與演繹,涵蓋了禪的體性與相用,透射出禪心、禪悟、禪境,實實在在,活活潑潑。這樣的禪觀中生活與生活中禪觀,平平易易,親親切切,便是一種大智慧。生活禪的智慧性,讓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從此不再「顛倒夢想」,任運自然中「無有恐怖!」

四、生活禪的道德性

生活禪的道德性,特指生活禪者的「入世修行」與「菩提心行」,對應於「將佛法融化於世間」,以及做人做事的八字方針上。

人間佛教的社會實踐層面的「道德性」特質,一直是當代中國佛教信仰活動的社會價值取向。我們曾在二十年前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在「對佛教能夠發揮積極社會作用的想法」的問卷中,認為佛教發揮作用最主要的在」社會道德規範「的就佔到了54.91%。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的大乘佛教道德理念、規範、行為,其眾生平等的生命觀、自覺自律的內省性、利他心行的慈悲觀,都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 

中國佛教協會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他在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我們知道,五戒、十善是佛教徒自我淨化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四攝、六度是佛教徒的回報社會的主要行為模式與實踐方法。戒除殺、盜、淫、妄、酒等貪嗔痴,是普世的道德標準;追求布施、愛語、同事、利行、智慧、精進等戒定慧,是共同的理想品格。其中,可以概述為尊重並愛護生命、端正並提升自身品格、回報並利樂眾生,簡而言之,就是「慈心而善行」,即慈善。

星雲法師曾用詩意般的語言,對人間佛教作了簡要的概括:「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重視倫理道德,鼓勵生活修行,注重五戒十善,強調六度四攝,講究因緣果報,奉行慈悲喜舍,主張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佛教一旦離開生活,便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針:佛教如果不能充實我們生活的內涵,那麼佛教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證嚴法師為了保證慈濟人的社會道德感召力,專門制定了「慈濟十戒」,作為慈濟人的行為準則:1、不殺生,慈悲喜舍;2、不偷盜,誠正信實;3、不邪淫,夫妻守分;4、不妄語,口吐蓮花;5、不飲酒,身心輕安;6、不嚼檳榔戒菸酒;7、不可賭博勿投機;8、孝順父母聲色柔;9、交通規則切遵守;10、關心政治不介入。很清楚,在「十戒」中,前「五戒」是佛教中本有的戒律,而後「五戒」則根據中國臺灣現代社會價值失落,道德無序現狀而制定。

淨慧法師在論述生活禪的道德性問題時,首先提出「學佛離不開做人與做事」,「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還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獲得時空的自由自在。此情此理,應該是共同的。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通過一定的修養功夫;道德的約束、信仰的規範和良心的養成。」為此,提出了做人的八個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以此來淨化生命,提升生命。隨後,又提出了做事的八個字: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其實,做人與做事應該是一體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做事的八個字,實際上還是講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當中的不斷升華與圓滿。

事實上,做人與做事的這些標準,總括起來都可以歸為倫理道德的範疇,無非是前者注重的是個人的內在修養,後者注重的是社會的倫理關係,歸結到人自身、人與人關係的道德情操與品格。

這種道德性生活形態,是一種精神自律的、心靈淨化的、品格高尚的、願行深廣的、境界光明的人生情態,能夠讓我們擁有尊嚴與自信,讓我們的社會擁有寬容與和諧。這實質上一直是佛教及其信仰者孜孜以求的善願。

五、生活禪的社會性

生活禪的社會性,對應於「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強調生活禪人間佛教的社會化路向。

「怎麼叫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在團體中,這個社會像網一樣,我們是網裡面的一個小網孔,如果我們離開了這個網,到哪裡去找個人呢?我們個人就好像是大海裡的一滴水一樣,如果把這一滴水從大海裡孤立出來,不到一個小時,這滴水就乾涸了。個人是非常渺小的,只有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時時刻刻想到我是眾生的一份子,我不能離開眾生,不能離開大眾。」「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的任務就是要淨化世間法、提升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同樣禪修也絕不能離開世間法,絕不能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離開了世間法,禪修的斷、證--禪修要斷什麼證什麼--便成了無的放矢、空中樓閣,沒有一個著落之處。所以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佛教要適應當前的社會,要適應當前大眾學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機地弘法、利益眾生,必須要調整我們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禪。」

生活禪的一個很有特色的「社會性」動,從1993年7月開始至今已經近二十年每年一次的「活禪夏令營」得出「活禪,禪生活,人類的靈性追求,時代的良心呼喚,我們有緣分提前邁出了這一步。參與此次活動的成員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朝氣蓬勃,風華正茂,人生的路剛剛起步。向上向善,勇猛精進,走好紅塵中的每一步,做一個自身素質高尚,自他關係和諧的人。所謂向上,就是善用其心,覺悟人生;所謂向善,就是要善待一切,奉獻人生。向上是方向,向善是保證;向上是上求佛道,向善是下化眾生;向上是解脫道,向善是菩薩道;向上是生活禪,向善是禪生活。」

我們知道,生活禪最終目標是讓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實,人生就是要在生活的「相續」與「轉依」中,走向「尊嚴」與「和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從佛法的立場看,理想的目標就是「人——菩薩——佛」的實現。世相紛擾,人心漂浮,生命無時無刻不在輪迴之中。太虛大師正是目睹了佛法尚未如是如實的發揮化世導俗的作用,才將佛法的本懷託付到「人生佛教」之上,以期讓佛法成為塑造「人格」的力量,最終達成「人成即佛成」的善願。印順法師繼而再強調「人間性」,「不但對治了偏於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了偏於神與永生。」「唯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出佛法的真義。」 人間的諸般生活,就是佛法觀照的全部,因為由這一個個生活的「意欲」引發出了「大宇宙」,構築出我們的「文化路向」。回觀生活禪之「四性」,其實歸結出一條「人生的路向」:如果我們的生活,能夠富有智慧性與道德性,並行之於社會,當每個這樣生活著的個體生命,都能夠向上轉化成所期許的生命共同體,這個時候,我們生活的時空豈不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了嗎?最後,我們再回味生活禪悅,回眸當下的生活,恰如也有這樣的追尋了--

原是佛陀稱大醫,慈悲救世法音垂。

無邊生死無窮病,不問禪門又問誰。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人間佛教」與「生活禪」
    何建明後來轉向現當代佛教研究,計劃在近年出版一部多卷本的《中國現代佛教史》。在淨慧長老圓寂之後,他著手編撰長老的「年譜長編」,並指導博士生做以「生活禪」為主題的博士論文。2016年3月,在淨慧長老圓寂三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及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何建明,接受本刊特約記者專訪。
  • 淨慧長老與生活禪 「契理契機」落實人間佛教
    淨慧長老在邢臺大開元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淨慧長老鑑於時代已發生巨大變化,本著佛教契理契機的原則,秉承趙州「平常心是道」的禪風,提出了具有時代意義、能充分體現「人間佛教」精神的「生活禪」理念。他試圖在佛教眾多的修持法門中選擇一種既能達到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的終極目的,又能適應現代人生活環境的修行方法。其宗旨為:繼承傳統(契理),適應時代(契機),立足正法,弘揚禪學,開發智慧,提升道德,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他提倡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主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 侯坤宏:淨慧法師倡導「生活禪」的當代意義
    「生活禪」倡導人淨慧長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淨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四十餘位佛教學者齊聚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會議廳,研討淨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
  • 陳紅兵:從佛教中國化看生活禪的思想淵源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陳紅兵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生活禪的思想淵源》的論文。通過生活禪在繼承禪宗佛教中國化及太虛法師人間佛教之佛教現代化基礎上形成。中華禪、近現代人間佛教是淨慧法師生活禪的兩個方面主要思想淵源。得出了生活禪思想直承六祖慧能開創的中華禪、唐代河北趙州禪、臨濟禪,以及近現代虛雲和尚的禪宗思想;而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念則為生活禪的提出提供了現代思想背景。
  • 佛光祖庭大覺寺人間生活禪 學做「禪」的實踐者
    文/人間社記者 陸鳳英、王莉 宜興報導 「禪」與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尤其身處現代這個複雜紛亂的社會生活裡,更需要禪定的力量以安頓浮蕩不定的身心。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於七月十三日至十四日舉辦「人間生活禪」。
  • 臺灣心培法師保定蓮池講壇作《人間佛教生活禪》講座
    《人間佛教生活禪》講座現場(圖片來源:資料圖) 心培法師作佛學講座(圖片來源:資料圖) 2014年11月29日,臺灣佛光山心培法師應河北省保定市佛教協會「蓮池講壇」邀請,蒞臨保定舉辦《人間佛教生活禪》講座,來自保定各市(縣)的法師、居士及大眾千餘人參與了講座
  • 從佛教中國化看生活禪的思想淵源——陳紅兵
    佛教作為外來思想文化,從進入中國社會開始,即開始了自身的中國化進程。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禪是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產物。這裡所說的佛教中國化,是指佛教在適應中國社會環境過程中,吸收傳統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化佛教思想文化的過程。佛教中國化的思想成果是隋唐宗派佛教特別是天台、華嚴、禪宗。所謂佛教現代化,則主要是指近代以來由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 明堯:從歷史的角度看生活禪
    「生活禪」倡導人淨慧長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淨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四十餘位佛教學者齊聚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會議廳,研討淨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
  • 淨慧老和尚「生活禪」現代觀研究——孫國柱
    [2]不久之後,在1994年12月23日,淨慧老和尚參加香港佛教法住學會第七屆「佛教與現代挑戰」國際學術會議,宣讀了《當代佛教契理契機的思考》的論文,系統論述了「佛法常新」,「現代化與化現代」和「世紀末的回顧與前瞻」等三個重要議題,該文在「生活禪」的發展歷程中具有總結和指導意義,是「生活禪」健康成長的見證性文獻,是涉及「生活禪」現代觀的綱領性文獻。
  • 佛教權威學者齊聚北大 追緬淨慧長老闡釋生活禪
    海內外四十餘位佛教學者齊聚北大,佛教界多位領軍人物蒞會,追緬淨慧長老的為人行事、音容笑貌、道德文章、創舉貢獻,研討淨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淨慧長老,於今年四月圓寂。他所倡導的「生活禪」是中國傳統佛教最成功的現代轉型之一。
  • 人間佛教史觀——多元一體、並行不悖
    淨慧法師(1933-2013)淨慧法師(1933-2013)創立「生活禪」,這是中國禪宗如來禪與祖師禪以來的一種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而創立的新禪法;開拓了「人間佛教」的內涵,為人間佛教的修行提供一種重要方式「生活禪」。
  • 生活禪的真諦
    我們現在跟隨淨慧長老的弘法足跡,讀閱長老對生活禪的點滴開示: 講臺後邊的橫幅上說是要我講「生活禪的真諦」,連我自己都莫明其妙,不知道生活禪的真諦究竟是什麼。我想,既然是說生活禪,平常我講生活禪離不開兩句話:「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要說生活禪的真諦,大概這就是真諦。我們人生所面對的一切無非就是生活,離開了生活還是生活。我們面對的現實、面對的人生實相,就是生活。
  • 楊曾文:人間佛教慧命傳承與當代文化發展
    古代朝鮮、日本等國在接受來自中國的佛教同時,還通過佛教將當時中國先進的政治、文教制度和其他思想文化引入自己的國家。當代佛教使命——實踐人間佛教,改善人生和造福社會據上述可知,中國佛教是在適應時代和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和發展的,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做出貢獻的。
  • 生活禪:把禪的智慧融入生活 在生活中領悟禪的境界
    編者按:20年前,淨慧長老於趙州柏林禪寺首次提出「生活禪」的理念,並以夏令營的方式,將禪法融入生活,融入實修,中國佛教首次敞開佛門,將古老深邃的佛法引入莘莘學子的世界,從此,中國佛教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禪。
  • 《壇經》中人間佛教思想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高振農
    《壇經》中的這種人間佛教思想,不僅影響到後來禪宗南宗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到整個佛教的發展,而且也影響到近代佛教乃至當代佛教的發展。本文僅就《壇經》中人間佛教思想對歷代佛教的影響作一些粗淺的論述。一、對禪宗南宗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壇經》中的人間佛教思想,對其後禪宗南宗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這表現在慧能以來的一些禪師,特別強調在世俗生活中求覺悟。
  • 宋立道:寄寓現代紮根傳統「生活禪」的淵源
    :為紀念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生活禪」倡導人淨慧長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了「淨慧長老與生活禪」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四十餘位佛教學者齊聚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會議廳,研討淨慧長老的佛學思想以及當代佛教的新面貌。
  • 淨因法師:我參加了八屆生活禪夏令營
    淨因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淨慧長老本人晚年曾多次提及,「禪是佛教的法門,生活禪是根據當代社會發展的情況而建立的契理契機的新禪法。多年來,淨慧長老以河北趙州柏林禪寺和湖北黃梅四祖寺為基地,輻射虛雲禪林、邢臺玉泉寺和大開元寺等十多個道場,培養出300餘人的強大生活禪教團,肩負起研究、弘揚、實踐、推廣生活禪的重任,形成了南北交錯的弘揚生活禪的網絡,問禪、學禪、修禪、弘禪蔚然成風。
  • 陳紅兵:生活禪發展趨勢促進禪宗的現代化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陳紅兵教授在論壇上認為生活禪是在繼承禪宗佛教中國化及太虛法師人間佛教之佛教現代化基礎上形成的,中華禪、近現代人間佛教是淨慧法師生活禪的兩個方面主要思想淵源。並且得出了而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念則為生活禪的提出提供了現代思想背景的結論。
  • 淨慧長老:生活禪與臨濟禪、趙州禪一脈相承
    論壇上高僧大德、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長老也專門到會表示祝賀並致辭,全文內容如下:今天非常感謝各位學者不遠萬裡來到河北石家莊出席學術討論會,我作為河北佛教協會會長,對這次召開以「臨濟禪、趙州禪、生活禪」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表示熱烈的祝賀,也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表示誠摯的慰問與熱烈歡迎,感謝你們對河北佛教與禪學研究的支持,並祝你們在河北居住期間生活愉快
  • 唐忠毛:略論「生活禪」的修持次第及其心理調適功能
    華東師範大學唐忠毛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略論「生活禪」的修持次第及其心理調適功能》的論文。通過對「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既是「生活禪」的宗旨探索,試就「生活禪」的次第及其心調適之初機作一淺說。論文節選內容如下:「生活禪」是淨慧法師根據時代特點與自己甚深的禪修體悟而闡發的一種契合當代眾生實際與當代社會生活特點的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