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譯成中文為何不音譯?比如Honda翻譯成本田而不是宏達?

2020-12-06 Anneychen8

1.日本語: 日本的官方語言。

①Honda不是英語,是日文中的羅馬音。和英語發音相似,很多外國人通常把日文中的羅馬音看作是英語,也經常使用。

②日本語(日本語/にほんご Nihongo),簡稱日語,其文字稱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2010年6月的網際網路使用語言排名中,日語僅次於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排名第四。

③日文(ほんだ)對應的羅馬音是ほ—ho,ん—n,だ—da,組合到一起就是honda。

④日文(ほんだ)對應的漢字正是「本田」 二字,而且音讀(honda),而日本的中文是本田,所以直接翻譯成本田就很正常了。

⑤日語複雜的書寫系統是其一大特徵,其書寫系統包括了漢字(大多數的漢字又有音讀及訓讀兩種念法)、平假名、片假名三種文字系統,同時也可以以日語羅馬字轉寫為拉丁字母。在音韻方面,除了促音「っ」和撥音「ん」外,開音節(open syllable)語言的特徵強烈,且具有音拍(mora)。在重音方面,屬於音高重音(pitch accent)。在語序方面,句子由主語、賓語、謂語的順序構成,屬於主賓謂結構,且是具代表性的話題優先語言之一。在形態學(morphology)上,屬於黏著語。在語彙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語外,還有別國傳入的別字詞,由各國傳入的外來語的比例也逐漸增加。在對人表現上,

⑥日語顯得極富變化,不單有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還有普通和鄭重、男與女、老與少等的區別,以及發達的敬語體系。而在方言的部分,以日本東部及西部兩者間的差異較大,稱為關東方言和關西方言。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現代日語的書寫系統包括假名、漢字和羅馬字,另外日語的音節以時間單位摩拉(モーラ,又叫作拍)作為分隔。

日本語五十音圖

2.日本古代不使用漢字,至應神天皇時始自百濟傳入漢字。

日語(Japanese)稱日本語(にほんご),母語人數有1億2500萬人,使用日語的人數佔世界人口的1.6%。

②日語的起源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明治時代的日本人把日語劃為阿爾泰語系,但阿爾泰語系這個說法已經普遍遭到否定,霍默·赫爾伯特(Homer Hulbert)和大野晉認為日語屬於達羅毗荼語系,西田龍雄認為日語屬於漢藏語系,白桂思(Christopher I. Beckwith)認為日語屬於日本-高句麗語系(即扶餘語系),列昂·安吉洛·塞拉菲姆(Leon Angelo Serafim)認為日本語言和琉球語言可以組成日本語系。有一種假設認為南島語系、壯侗語族和日本語系可以組成南島-臺語門(Austro-Tai languages),即認為三者都有共同的起源。

③全部用漢字寫成的《日本書記》的說法,「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到了應神天皇(270-310年在位)時代,百濟國派阿直岐到日本,285年,百濟近肖古王時期的博士王仁把中國的《論語》、《千字文》、《孝經》等帶往日本,是為日本接觸漢字之始。三國時代以後,漢字、漢文化正式大量傳入日本之始。

日本語にほんご

3.唐代時日本人發明了通行於女性之間的假名,官文為文言文,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

①以昭和31年(1956年)的《例解國語辭典》為例,在日本語的語彙中,和語佔36.6%、漢語佔53.6%,昭和39年(1964年)日本國立研究所對90種雜誌用語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了和語佔36.7%、漢語佔47.5%、西洋語佔近10%的結論。

②文字、書寫方式、書本(紙張等)上的表現方式稱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和人所使用的語言。雖然並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海外日裔人群,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③日語與漢語的聯繫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時候,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大量的古代漢語詞彙隨著漢字由中國東北的渤海國和朝鮮等地被傳入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其近代化及工業化進程,大量的歐美詞彙隨著工業革命成果及啟蒙運動思想一同引入日本(主要是英文,此外亦有德文和法文),又由日本人重新組合成大量現代日語詞彙並被傳到鄰近的中韓兩國,因此被漢語採用,如電話、幹部、共產黨、社會主義、機器、生產、經濟、教育、軍事、列強、物理、數學、化學、生物、英語、航空母艦等等。

日本語にほんご

後記:日語不等同於和語。

①日語中包含和語(日本民族固有的語言),但日語並不只有和語一種類型。

②反而在日語中和語所佔的比例是最少的一部分。其他的例如外來語,漢字詞都稱之為日語。

日本語にほんご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馬自達、斯巴魯是音譯,而Honda要翻成本田?
    前幾天小編跟朋友聊天,突然被問到,為什麼馬自達,還有之前的尼桑都是音譯。而Honda和Toyota要被翻譯成本田和豐田呢?小編覺得可能小夥伴們也會有這個疑問,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很早以前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 為啥馬自達到我國直接音譯過來,而本田、豐田都另起爐灶改名字?
    這些都是在我國比較受歡迎的進口車,說到這些汽車,有人就很好奇了,這些名字都是來中國之後,我們國人給他們起得漢語名字,那麼它們本來的名字並不是叫這個,特別是像日本的汽車,很多人都很疑惑,為啥馬自達到我國直接音譯過來,而本田、豐田都另起爐灶改名字?
  • 火影:Naruto為何被翻譯成「鳴人」?
    我們平時看到的鳴人,英文是Naruto,為何這個名字被翻譯成鳴人呢? 一般來說,英文翻譯名字都是採取音譯,比如Mary被翻譯成「瑪麗」,Tom被翻譯成「湯姆」,那麼為何Naruto沒有被翻譯成「納努多」呢?如果將Naruto翻譯成這種「中不中,洋不洋」的名字,估計觀眾都會少很多吧。如果翻譯不到位,看的人也會很難受,比如海賊王的官方翻譯將凱多翻譯成「蓋德」,給人的感覺就很彆扭了。
  • 舊金山、檀香山,為何有些地名的翻譯不是用音譯?
    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音譯不就完了嗎?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雪梨」,「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 車名翻譯哪家強!直譯、音譯、意譯誰更有味道!
    翻譯絕對是一項技術活!對於包括電影、食品、車型等在內的所有產品而言,中文名稱能否起好直接影響了在國內命運。 為什麼這樣命名,大抵是文化差異罷了,但對於國人來說直譯顯然不合適,所以勞斯萊斯選擇了音譯和意譯。否則試想新婚夫婦開著"靈魂",身後清一色的"幽靈"飛馳在幸福大道上,是不是有點不講究?
  • 當《江湖兒女》的日系劇名被譯成《回不去的兩個人》
    原本具備濃濃中國武俠壯闊氣概的片名被譯成了「回不去的兩個人」,有網友評論「一點韻味都沒有了」,就連海報也變得非常純愛,讓人以為是「巖井俊二出新片了」。:一是根據中文片名直譯;二是翻譯時深受英文片名的影響;三是翻譯時融合了日本特色。
  • 為啥現在日本企業在華都喜歡使用音譯?
    日本品牌有很多都是音譯的,例如本田的高端豪華品牌謳歌,就曾經被翻譯成「阿庫拉」日本使用漢字,因此為了品牌宣傳以及方便國人記憶,一般都是直接使用漢字作為在華品牌名稱,例如:本田、豐田、日產、鈴木等等。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日本品牌在華開始紛紛採取英文譯名進行翻譯,其目的一是為了統一全球品牌名稱,二是聽起來更加洋氣一點。
  • 小知識|車名翻譯哪家強 直譯、音譯、意譯誰更有味道?
    翻譯絕對是一項技術活。對於包括電影、食品、車型等在內的所有產品而言,中文名稱能否起好直接影響了它們在我國的命運。就比如最近特別火的燒腦大作《信條》,整部電影看完都不知道與信條二字有何關聯,這也成為了它的最大槽點。
  • 世界上最長地名,譯成英文有172個字母,翻譯成中文兩個字搞定!
    世界上最長地名,譯成英文有172個字母,翻譯成中文兩個字搞定!世界上有許多個國家,每一個國家又有許多的城市。就如中國一樣,不同的城市,它名字的由來和歷史都不相同。城市的名字可能是它的文化,也可能是它所具有的特色。
  • 世界上名字最長城市,翻譯成英文172個字母,音譯中文僅剩2個字!
    泰國最為有名的旅遊地方就是曼谷,曼谷是泰國的首都,經濟條件也是比較優越,也是人流量比較多的地方,其實曼谷這座城市在他們當地並不是簡單的兩個字,這座城市的全名叫做「共臺甫馬哈那坤棄他哇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歐叻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查尼衛馬哈灑坦」,這個名字是在1782年的時候,拉瑪一世命名的,是不是非常的長,名字的字數達到了41個漢字,也是全世界首都名字最長的一個城市
  • 哪些被強行翻譯成中文的日語,看了之後很頭疼,連中文都讀不懂?
    現在在世界聯繫這麼緊密的時代,有很多人會選擇去一些其他的地方旅遊,看一看其他地方的風景,但是對於去旅遊這個事情其實也不是很簡單,這裡面會存在一些文化差異和語言上面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可能會在我們旅遊的過程當中製造一些笑料。
  • 新加坡政府網站中文翻譯鬧笑話 全國譯成全美
    【環球時報記者 邱明達】日前,新加坡政府部門網站被民眾發現中文翻譯令人啼笑皆非。  據馬來西亞東方日報網站報導,現年52歲的新加坡工程師李國樑,在瀏覽新加坡文物局網站時,發現數處中文翻譯錯誤。
  • 2158道中餐有了官方英文名 翻譯儘量使用音譯
    本報訊 (記者仲玉維)中西餐終於有了統一翻譯標準。昨日,北京市政府外事辦消息,新出版的《美食譯苑——中文菜單英文譯法》共規範了3102個中西餐飲食名稱,其中包括2158個中餐,並向北京市各大餐館推廣。「童子雞」譯成Chicken without sex(還沒有性生活的雞),「紅燒獅子頭」譯成Red burned lion head(紅燒獅子腦袋)。「上面的譯法都很可笑,外國人看了會一頭霧水。」陳琳表示,在編制標準譯法時,不少菜名都引發了編委會的激烈爭議。陳琳介紹,翻譯時,還考慮中國文化、國家政策法律、民族問題等。
  • 國際翻譯大會:中文翻譯讓日文翻譯羨慕
    國際翻譯大會:中文翻譯讓日文翻譯羨慕  在會上,中文翻譯和日文翻譯的不同處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來自法蘭克福的王燕(音譯)已經做了10多年中文翻譯。她說,中文翻譯正越來越受歡迎。以前,她主要為中國來德企業及留學生做口譯和資料翻譯。這幾年,德國公司對中文翻譯需求大增,於是她成立了一家翻譯公司,如今手下有5名員工。     王燕說,以前中國人在德國做翻譯大都是女性,而且都是嫁到德國收入沒有保障的人。
  • 日語:中文裡的「發現」,翻譯成日語卻要用不同的單詞表達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一再強調過,不能死守辭典的翻譯,特別是《中日辭典》裡面的中文意思,因為僅僅翻譯單詞,往往可以多個日文單詞用同一個中文詞就可以詮釋了。但是到了句子,卻要因為前後內容的不同,其程度和某種含義會發生變化,而使用不同的翻譯效果,特別是在中文翻譯成日語的時候,尤其明顯。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到庫房去找一件東西(我們庫房沒有庫管,誰都可以進去,非常亂),找了很久終於找到了,於是大叫:「発見しましたよ。ここにあります。
  • 日語中,那些被我們認可並成為主流的錯誤翻譯……
    「龍」的英語並不是「dragon」,而是「loong」;「鳳凰」的英文也不是「phoenix」,而是「fung-hwang」……其他的例子數不勝數:《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本小說標題的原意應該是「殺死一隻嘲鶇」;「白犀牛」如果沒有翻譯錯的話,原名應該叫
  • 想要學好日語翻譯,這2個小技巧要注意
    大家都知道翻譯是一種信息轉換的過程,其中「翻」指的是將語言進行轉換,「譯」是將語言轉換成我們自己的話進行陳述,例如中日翻譯就是將中文和日文的語言信息進行轉換的過程。一般來說,翻譯有兩個大原則:一是準確無歧義,而是通順不磕巴。
  • 當日語翻譯成國語 每一個都讓你忍不住……
    眾所周知,剛學中文的時候,歪國人是對三聯的問候:你好,謝謝,我愛你!這與確定相同,很好,謝謝您學習英語。但是,要全面了解中國文學仍然很困難。畢竟,中國語言是廣泛而深刻的。那麼,霓虹燈人學習漢語時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呢?
  • 日語翻譯實用技巧:無生命主語(2)
    中文裡,人稱名詞以外的無生命名詞(物名詞)做句子主語的實例很多。這種句子被稱為無生命主語句。日語裡雖然也有「木々がささやいている」那樣的擬人手法表達以及「日が昇る」等等的說法,但數量上根本無法與中文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