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白大褂,頭戴護士帽,護士給人的感覺既莊嚴又聖潔。如果護士沒了標誌性的燕尾護士帽,患者們能習慣嗎?
1月22日,貴州省腫瘤醫院舉行了一個小型儀式, 20多名護士最後一次戴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燕尾護士帽,合影留念。在接下來的護理工作中,她們將不必再被要求佩戴燕尾護士帽了。為什麼要取消護士帽呢?護士和患者對此又怎麼看?昨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燕尾護士帽弊大於利
「今年1月5日,我們向醫院提出了取消燕尾護士帽的申請! 」省腫瘤醫院護理部主任江華容說。
江主任告訴記者,燕尾護士帽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止頭髮脫落,避免汙染,實現無菌操作等。可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中卻發現,燕尾護士帽材質較硬,不易清洗,洗完後不易幹且容易變形,於是很少有人會經常清洗自己的護士帽,導致帽子成為了感染的介質,與預防院內感染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
還有一個原因是,護士帽需要髮夾等物固定在頭上,穿戴不方便暫且不說,護士奔跑救助病患時,帽子掉落的情形時有發生。輸液的時候,也曾出現過護士帽與輸液架蹭碰等情況。對於護士而言,燕尾護士帽除了作為形象標誌外,早已經失去了任何實際用途。
醫院研究後批准,從22日起,全院540多名護士一致取消了燕尾護士帽。對於護士的頭部裝束,仍然遵循原有的長髮不過肩、儀表整潔等行為規範。目前,醫院中最常見的一種護士裝束是,挽一個髮髻於腦後,用發網罩住,再佩戴一個發卡。 「有病人說,取消了燕尾護士帽,我們的護士更像空姐了! 」
當然,護士在對病人進行創傷性檢查、手術輔助以及類似於重症監護病房等區域工作時,仍然需要佩戴一次性的統帽。
取消護士帽實話實說
「有點小小的不習慣,但是真不想戴了! 」這是絕大多數護士對醫院取消護士帽的反應。「取消了護士帽,醫院對儀容整潔的要求實際上更嚴格了! 」護士小吳對記者說。參加工作13年來,她一直都有佩戴燕尾護士帽。從個人情感上講,這頂帽子就是護士這個神聖職業的一種象徵,一下子不用戴了,短時間內肯定有點不舍。但此舉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最大程度減少院內感染,同時又可以更加輕便地工作,大家都很支持。據了解,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早已取消了燕尾護士帽,護理人員甚至不用穿護士服。近年來,國內沿海一些發達城市以及甘肅、青島等省市的一些醫院也開始嘗試著取消了護士帽。
沒有了護士帽,患者能接受嗎?採訪中記者發現,多數患者對護士不戴燕尾護士帽表示贊同: 「有的護士的帽子髒兮兮的,還不如不戴! 」有的患者提出:不戴護士帽了,我們如何來分辨誰是護士、誰又是醫生和病員家屬呢?江主任表示,患者和家屬可以通過醫護人員佩戴的胸牌以及白大褂來區分。下一步,醫院還將為每層病房的護士長們統一製作醒目的臂章,以方便患者。
相關連結
燕尾帽又叫護士帽,是護士的工作帽,也是護理職業的象徵。它潔白、堅挺,兩翼如飛燕狀,所以稱之燕尾帽,它像一道聖潔的光環,襯託著白衣天使崇高的使命。只有正式護士才能戴護士帽,才有資格為病人做護理工作。護士服起源於公元九世紀,由修女服演變而來,護士帽的原型是修女帽。1928年,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時,畢業於北平協和高級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並將護士帽命名為「白色燕尾護士帽」 , 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