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有理趣的一首詩,每一句都飽含深意,值得反覆細讀

2020-08-27 詩詞天地

我國古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理趣詩便是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所謂理趣詩,是指含有一定哲理,又具備詩的審美趣味的詩歌作品。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渠那得清如許?有源頭活水來」等。這些理趣詩無不飽含深意,能夠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值得反覆細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放言五首·其三》,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很經典的一首理趣詩。它是白居易組詩作品《放言五首》中的第三首,也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我們都知道古代文人大都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人生閱歷極其豐富。白居易這首詩便是他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就事物的真偽優劣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那麼白居易為何要寫這樣的一首詩呢?主要是為了表明他對當時唐王朝社會政治的態度,以及告誡世人要注意判斷事物的真偽優劣,不良成不必要的錯誤。而對於白居易這首詩的內容,概括來說就是以具體的例子來表現普遍規律,以達到讓讀者從小中見大,發人深思的目的。總之,白居易這首很有理趣的詩,每一句都飽含深意,建議細細品讀。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首聯「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即我告訴你一個解決狐疑的方法,不需要鑽龜,也不需要祝蓍(shī)。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君」指的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同樣被貶通州司馬的元稹聞訊後寫下了深情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得知後感慨萬千,便寫下了《放言五首》奉和。

至於鑽龜、祝蓍則是古代迷信活動,即鑽龜殼後,看其裂紋以卜吉兇,或拿蓍草的莖佔卜吉兇。因此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便是白居易為了排解元稹因政治上遭到打擊,所造成的心情動蕩,也就是狐疑。這也就說明了元稹因為此事開始多疑,十分擔心最後會遇到不好的結果。那麼白居易告訴元稹能夠解決狐疑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頷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這兩句便是白居易所說的那個解決狐疑的方法。它的意思是說,鑑定玉的真假要燒三日三夜,辨別樟木還得七年以後。這裡白居易引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淮南子·俶真訓》中記載的「鐘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其二是《正義》中記載的「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由此可見,白居易所說的那個解決狐疑的方法,就是要經過時間的考驗。也只有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會呈現出來。因此白居易是在告訴元稹,身為一個堅貞之士,就必須要經受長期挫折的磨練,即使是一個棟梁之材,他也不是短時間就能認出來的。結合白居易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他與元稹其實都是因得罪了權貴,被按上了莫須有的罪名。

只不過兩人對待此事的態度不一樣,元稹顯然陷入到了情緒低落到困境中,而白居易則堅信時間能夠讓人們看清此事的真偽。因此為了繼續論證這個觀點,白居易在頸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中,繼續列舉了兩個例子。即周公當年鋪佐成王的時候,有流言蜚語說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時間證明他是忠心耿耿。而王莽在還沒有代漢的時候,一直很謙恭,但時間證明他迷惑了很多人。

最後,尾聯「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則緊承頸聯,意思是說假如他們當初就死去了,那麼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顯然,這兩句詩進一步說明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去考驗,那麼就容易被事物的一時表象所蒙蔽,以至於不能分辨真偽,冤屈好人。其實我們從白居易的經歷上就可以明白其中飽含的深意。

因此我們品讀白居易這首詩的時候,就要明白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要花時間去考驗,才能準確的判斷事物的真偽優劣,這點可以說適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人的好壞,不要從別人的口中去判斷,而是要花時間去接觸,自然能夠明了。總的來說,白居易這首詩,每一句都飽含深意,值得反覆細讀。

相關焦點

  • 因為一句話,愛上一首詩,每一句都值得反覆品讀
    《說苑·善說》記載:在春秋時期,鄂君子皙在河中遊玩,搖船的越人暗自羨慕他,便在船上用越語唱了一首婉轉輕柔的歌兒,子皙請人翻譯成楚語,就是上面這麼一首美麗的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情感經歷——不是每段感情都能有結果,甚至不是每段感情都能盡如人意。多少愛慕和相思,僅僅是在當事人自己心中萌生,又熄滅。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一首優秀的詩篇,不僅構思獨特、鍊字準確,而且意境鮮明、用語委婉。作者為了打動別人,首先就要在詩中融入真情,但又不可太過直白,儘量給讀者留下思考的想像的空間,才能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 秋天夜裡細雨綿綿,趕夜路的白居易寫下一首詩,每一句都很孤獨
    ​白居易身上的天才氣質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少年時代就在讀書人中有著極高的聲望,17歲時寫下《賦得古原送別》一詩,更是震驚了大唐文壇,此後他陸陸續續寫下了很多優美的名篇佳作,成為了中唐時期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地位一度超過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等人,影響力可以比肩李白和杜甫;他的詩情感細膩,看似寫得很簡練,可是讀來朗朗上口,意境唯美,讓人拍案叫絕。
  • 秋天夜裡細雨綿綿,趕夜路的白居易寫下一首詩,每一句都很孤獨
    如果經唐朝的詩人排名的話,白居易至少可以進入到前五,他的詩歌膾炙人口,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往往一些隨興之作,那也是寫得極為優美,譬如這首《微雨夜行》,那就是一首隨興之作,當時白居易正是在秋天的夜裡趕路,還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這個時候他內心是極為孤獨,於是他用一種極為傷感的口吻寫下了這首詩,字裡行間也就流露出了感傷之懷。
  • 白居易很高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
    一年四季都會下雨,但是每個季節的雨又不一樣,春天是那種淅淅瀝瀝的小雨,夏季則是經常伴隨著狂風,秋冬時節的雨又是寒冷刺骨,總之每一個季節都不同,下的雨自然也就不一樣。在這首《微雨夜行》一詩中,所描寫的雨就是一種秋天寒冷刺骨的小雨,這種雨在夜裡其實是看不見,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只是在走了一段之後,才會突然發現身上早已被雨淋溼了,而白居易也是抓住了這一特點,寫下了這首經典的詠雨詩,在這首詩中他寫得很巧妙,全詩表現手法高超,每一句都在寫雨,但是沒有出現一個雨字,讀來讓人讚嘆不已。
  • 白居易見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寫下一首趣詩,每一句都充滿濃濃愛意
    白居易應當說是最幸運的一位詩人,不僅生前名氣很大,而且在逝世後,還享譽全球;很多的文學家其實是沒有那麼幸運,大多都是生前默默無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杜甫,他生前就默默無聞,只是在逝世後,人們突然發現了他的價值;所以說白居易要比任何的詩人都更加幸運,他的作品也是流傳極廣,可謂是家喻戶曉,相信很多人對於他的作品都不會陌生,張口就能夠背誦他的成名作。
  • 白居易水平很高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別出心裁,通篇也是寫出了新意
    ,是繼李白、杜甫、王維之後,最具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詩人,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另外在國際上也是有著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我們的鄰國日本,對他極為推薦,由於他的一首《長恨歌》,讓日本人把楊貴妃當成了神,如果你有機會去日本旅行的話,還可以看到楊貴妃的廟,這都是要歸功於白居易對外的宣傳。
  • 曾鞏的詠物詩別具一格,這首經典的《詠柳》,每一句都有深意
    曾鞏的散文獨樹一幟,詩歌也是很有特色,以這首《詠柳》來說,表面看是在描寫柳樹,是一首很典型的詠物詩,其實詩人寫得很深刻,每一句都有深意,還充滿了諷刺意味,所以說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寫得很有韻味,讀來也是讓人拍案叫絕;詩人正是諷刺了當時社會上一些虛偽的人,所以寫得也是很有趣,這樣的作品也最是值得一讀。
  • 楊萬裡夜宿山寺寫下一首詩,初看平平淡淡,細讀卻令人叫絕
    其詩以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而著稱。但是一些詩作,仍然需要細讀,才能看出其背後的深意。譬如,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宿靈鷲禪寺》。《宿靈鷲禪寺》是楊萬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楊萬裡於淳熙六年(1179年),自常州西歸故鄉吉水途中,投宿於永豐靈鷲禪寺時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便是借事寓意,以物比人。
  • 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
    下面分享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養拙唐代:白居易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白居易70歲時還擔任太子少傅,人閒俸豐,雖然膝下無子,但女兒為他添了一個外孫女,夫人也健在,一家人可以安享天倫之樂。白居易早年不信佛道,但被貶江州後,深知仕途艱難,除了寄情山水和詩酒,他又轉而學道煉丹,晚年終於皈依佛教,還經常與香山僧侶在一起切磋。
  • 史上最含蓄的一首詩,投石問路的巔峰之作!
    藏而不露的含蓄是唐詩絕句的典型藝術手法,尤其值得細細品味。唐詩中的絕句典雅含蓄之中往往蘊藏深意,令人不禁沉吟沉思。譬如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賈島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等等都寫的藏而不露,意境自出。
  • 楊萬裡很冷門的一首詩,但是寫得同樣很有意思,每一句都另有深意
    可能是由於兒時讀他的詩最多,再加上故鄉離他的故居近,時常會去他的故居遊玩,每次看到他高大的雕像,我都感動不已,一個如此偏僻的地方,居然出了這麼一位大詩人;所以在兒時父親就常常我講解他的詩,對他的作品也是記憶最深刻。每當去到外面,我都會在身邊帶上一部他的詩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 白居易這首詩寫得很傷感,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每一句都感人至深
    唐朝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可謂是一對患難兄弟,晚年兩個人分別從被貶之地回到洛陽,這個時候兩人都是白髮蒼蒼,承受了太多的無奈,生活給予了他們無窮無盡的考驗,但是白居易和劉禹錫依舊錶現得很豁達,以一種從容的態度去面對人生,這一點也是最令人感動。
  • 落魄才子晚年流落江湖,寫下一首經典的詠菊詩,每一句都另有深意
    南宋詩人鄭思肖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作為南宋最後的一位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一首《畫菊》寫盡了悲痛之苦,以及家國之痛,當時南宋已經成為了歷史,然而對於詩人來說,他過著一種無奈的生活,嘗盡了人情冷暖,受盡了無數的折磨,於是他選擇過一種流浪的生活,不願意與世俗的社會同流合汙,所以在這首詩中,他用菊花自喻,無非是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理念。
  • 一首經典的集句詩,不得不佩服詩人的博學,每一句都運用得很到位
    如果不仔細讀的話,可能會覺得這就是新寫的詩句,其實不然,王安石這首詩,每一句都是出自古人的詩句,這也說明了王安石博學多才,把讀過的詩運用得出神入化,這才讓人會有一種以假亂真的感覺,往往不注意會認為就是詩人的原創,所以說寫這一類作品最考驗一個人的功底。
  • 白居易很有意境的一首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每一句都如詩如畫
    那麼緊隨其後的則是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等人;這些人無論是名氣,還是作品數量,那都是無人能出其右。那在這眾多的詩人中,白居易的詩最有特色,看似好像寫得很普通,可是每一首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首都別具一格,以這首《白雲泉》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作品,詩人只不過是信手拈來,但是同樣美得令人驚豔,不僅有著一種高遠的意境,另外那種獨特的美,也是讓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最是能夠體現出詩人獨特的才情,還有過人的才華。
  • 黃庭堅的一首律詩,充滿感悟與禪意,值得反覆細讀
    細細思考,無知的草蟲與有知的人,都熬不過無情的時光與歲月的消逝。下面介紹黃庭堅的一首律詩,充滿感悟與禪意,值得反覆細讀。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宋代:黃庭堅世態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塵世的俗事都可棄置不問,讓兒孫們去追逐節慶之樂,任魚鳥在天地間隨分飛沉,各適其性。首聯直抒胸臆,「世態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心源也是萬法之源。山谷目睹了人世間的千變萬化,也聆聽了朝堂裡的諸多變幻,自己卻不受一點幹擾。詩人既在仕途,又如何做到「不受一塵侵」?難道他有三頭六臂、或是隱身之術?
  • 白居易很有意境的一首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每一句都如詩如畫!
    那麼緊隨其後的則是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等人;這些人無論是名氣,還是作品數量,那都是無人能出其右。那在這眾多的詩人中,白居易的詩最有特色,看似好像寫得很普通,可是每一首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首都別具一格,以這首《白雲泉》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作品,詩人只不過是信手拈來,但是同樣美得令人驚豔,不僅有著一種高遠的意境,另外那種獨特的美,也是讓人讚嘆不已,所以這樣的作品,最是能夠體現出詩人獨特的才情,還有過人的才華。
  • 大雪紛飛的冬夜孤獨的白居易,寫下一首孤獨的詩,每一句都很傷感
    直到晚年已經垂垂老矣,白居易才回到洛陽,可是這個時候他的朋友已經先後逝世,所以這一時期的白居易同樣傷感,為此他寫下過很多的傷感之作,譬如這首《問劉十九》就是那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詩看似寫得很一般猶如大白話,其實每一句都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
  • 呂洞賓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寫得很是深刻,最後七個字更是出神入化
    其實除了這首《牧童》之外,他的這首《題黃鶴樓石照》,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寫得也是很有深意充滿了哲理,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一讀,我們如果能夠從中感悟一二的話,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所以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反覆去細讀;畢竟我們讀一首詩時,除了要了解字面意思,有的時候還是要深入地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