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給孩子壓歲錢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現在孩子們的壓歲錢也越來越多,少則幾百,多則上萬。大多數家長認為「錢不能放到孩子那裡」,然而現在的孩子們都有了自主消費意識,也想自己「當家做主」。
2月15日,《北京青年報》官微推送了一條新聞:《親爹挪用10歲兒子的壓歲錢3000多元,被告上法庭》。法院審理後認為,兒子小蘇對該存款享有所有權,親爹蘇某無權擅自處分小蘇名下的存款,故判決蘇某返還小蘇本金及利息共計3045元。
孩子們的壓歲錢都是如何處理的呢?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山西晚報記者走訪調查家長、中小學生、老師和兒童教育專家,聽聽他們的建議。
孩子:自己的壓歲錢,自己做主會更好
山西晚報記者走訪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有強烈的意願:自己來支配壓歲錢。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學生。
初二女生麗麗說,她每年的壓歲錢數額基本穩定,都是親戚給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給得多,有2000元和5000元,父母這一輩的給200元至500元不等,所以每年基本都在1萬元上下。「小時候壓歲錢都是由父母保管,現在長大了,想自己保管,可以買些學習用品和自己喜歡的東西。」麗麗說,剩下的錢就存起來,以後自己用。
一名六年級的男生說,他對自己的壓歲錢有「絕對主權」。「我能掌握我的壓歲錢,是因為我爸媽信任我不會亂花錢。我會給那些困難的小朋友買些書籍和體育用品。」他說,除此之外,爸爸媽媽帶他參加過公益活動,以他的名義給需要幫助的人捐款,還包括網上的水滴籌和輕鬆籌等網絡平臺。
四年級的小奇恰巧相反,她從小到大沒拿過可供自己支配的壓歲錢。「爸爸媽媽認為錢只要給我,我肯定會亂花。」小奇說,自己肯定不會像家長想的那樣,拿到錢就隨便亂花,還是父母不太信任他。
採訪中記者發現,12歲以下的孩子,多數都是把壓歲錢交給家長或者由父母存入銀行帳戶,12歲到16歲左右的孩子,家長會給一部分錢,讓他寒假期間自己用,多數交由家長處理。在採訪中,不止一個孩子表示,自己的壓歲錢自己做主會更好。
家長:擔心孩子亂花錢,或是和同學攀比
家住省城長風街文化苑社區的李女士說,每到春節,上有老、下有小的她要去婆家和娘家拜年過節。「家裡親戚朋友多,春節出去拜個年,不僅要給長輩送禮,還要給晚輩紅包,粗略計算一下,光壓歲錢就要花去三四千元。」這位「70後」媽媽略帶無奈地說,說是給孩子的壓歲錢,其實還是成人之間的禮尚往來。談到女兒收到的壓歲錢時,她表示孩子的壓歲錢一般都存起來了,補貼家用。
解放北路的王女士說:「最累腦子的是怎麼讓孩子把壓歲錢交出來或是合理利用。要不孩子動不動就要買iPad,買耐克衣服和鞋,然後拿去學校跟同學們顯擺。」
不少家長都表示,不讓孩子自己拿著壓歲錢,主要是擔心孩子亂花錢,而且孩子去學校攀比壓歲錢,也是不良風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王女士說,為了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壓歲錢基本花在了孩子的鋼琴課上。一節鋼琴課要135元,購買了50節,將近7000元錢。剩下的幾百元,交由孩子自己處理。
市民鄧先生說,他跟孩子有個約定,每年的壓歲錢都會和孩子商量好,購買10本到20本圖書捐助給貧困山區小學的孩子。「如果有時間,我也會開車帶著孩子,親自把書籍和體育用品送到貧困小學去。」鄧先生說,這樣一來,孩子也深受感動,那麼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相對艱辛,但他們同樣會認真學習,自己更要珍惜當下,努力向上。
不少家長選擇給孩子購買理財產品和保險
很多70後和80後的爸爸媽媽們回憶,自己小的時候特別期待過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壓歲錢。有了壓歲錢,就可以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鞭炮、小人書、糖葫蘆等,雖然錢不多,但感覺特別珍貴,拿著也特別開心。攥在手心裡,想花又捨不得的感覺,真好。現在的孩子,過年的壓歲錢不少,兩三千元都是少的,所以如何處理就成了問題。很多孩子的零花錢,還沒在手裡焐熱,就被爸爸媽媽收了起來,美其名曰幫忙保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山西晚報記者走訪時發現,很多家長用壓歲錢來購買理財產品和保險。「我給全家都買了重疾險,光保費一年要交8000多元,」市民郭女士說道,「孩子的壓歲錢我會先買固定期限的銀行理財,到期了以後轉出來交保費。」郭女士表示,今年小孩共收到壓歲錢11000元,除了給自己交保費,還可以用多餘的錢支援父母的保費。
當然也有家長表示壓歲錢不夠給孩子交保費的,一位80後爸爸胡先生表示:「今年收到了3500元壓歲錢,重疾險一年需要交3000多元,教育險一年要交1萬元,所以壓歲錢只能填補重疾險保費。」
事實上,除了買理財產品,買保險也成了不少家庭打理壓歲錢的重要選擇。「我年前就接到了一位保險業務員的電話,向我推薦年金險,他建議我用壓歲錢給孩子多加一份保障。」一位市民告訴記者。
山西晚報記者走訪了平安保險、中國人壽保險、太平洋保險等多家公司,他們均表示,年後給孩子購買保險的市民的確不少,有的上大病保險,有的上教育險,都想用這筆錢讓生活多一份保障。
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念和能力
其實,不只家長操心,學校也在關注孩子們的壓歲錢問題,對孩子進行引導。
山西晚報記者採訪了太原市第四實驗小學萬科城校區執行校長郝偉。他表示,學校以前多次舉辦過以如何花壓歲錢為主題的班、隊活動,舉行大討論,給予孩子良性引導。首先,學校會發出倡議和建議,讓大家有計劃地使用這筆壓歲錢。壓歲錢是上輩人對孩子的關愛,孩子應該懂得珍惜這筆「關愛」,不應大手大腳花掉,貪圖享受。其次,要把這筆錢花在有意義的地方,比如購買學習用品等。
「肯定不能想買啥買啥,想吃啥吃啥。」郝偉介紹,中小學生自己應該合理、有安排地使用這筆錢,做到細水長流,家長也應該趁此機會,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念和能力。
此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適當扶貧。富裕的家庭還可以指導孩子把錢用來幫助別人,如資助殘疾人、貧困者,培養孩子的愛心,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對話教育專家:家長包辦壓歲錢會削弱孩子財商
龔向輝是太原市教育局家庭教育公益講師團成員、鼓勵關係學研究員、鼓勵工具卡創作者,也是一名二級心理諮詢師,長期進行兒童教育方面的諮詢工作。2月14日,山西晚報記者就壓歲錢的問題,對他進行了採訪。
山西晚報:如何利用壓歲錢這個契機,給孩子普及一下壓歲錢的由來等傳統知識?
龔向輝: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過年能夠收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算是一個新年的驚喜,而這份驚喜感和獲得感也會讓孩子更加有力。如果孩子問起來為什麼過年會給壓歲錢,當然也要普及一下我們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過去年歲交替的時節,大人為確保孩子在新的一年不受鬼祟的侵害,會用一些錢放在孩子的枕邊,一來增歲添財,二來闢邪壓驚。
山西晚報:怎麼才能支配好這筆錢,該用在哪些「刀刃」上?
龔向輝: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過年收到的壓歲錢不是一筆小數目了,動輒上萬元,這就涉及到對錢的支配問題。如何處理這筆錢,也成了家裡大人和孩子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一般的思路是家長給孩子在銀行存起來,等到孩子長大成人了或者是上了大學以後再取出來交由孩子支配。然而,孩子到時候拿到這筆錢時,可能還是不知道怎麼用,因為小時候從來沒有處置過壓歲錢,對錢的把控能力很弱,依舊容易千金散盡,這就好像有的人突然彩票中獎了,拿著五百萬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需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一分錢有一分錢的權利。如何行使這個一分錢的權利,我想孩子還是有這個資格的。武斷地替孩子包辦壓歲錢事宜,只能削弱孩子的財商。
山西晚報:如果是初中生、高中生,他們想自己支配,和父母的意向出現衝突時,該聽誰的?
龔向輝:中學生和家長關於壓歲錢的衝突,並非是錢上的衝突,而且在權利上的衝突。青春期孩子認為自己是大人了,可以自己處理壓歲錢,大人覺得孩子還小,很難正確處理好這筆錢。此時,家長需學會有效授權,承認壓歲錢的歸屬權是孩子,但是在錢的支配上,孩子需要學習。家長可以拿出一小部分來鼓勵孩子嘗試自己做主,這樣也降低了風險。
山西晚報:有市民給孩子購買理財產品和各種保險,您如何看待此事?
龔向輝: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買保險和理財產品也是一種強制儲蓄,況且我們需要孩子學習懂得購買的產品是什麼樣的財務思維邏輯。理財產品用的錢,通俗講叫做閒錢,如果孩子認為這些壓歲錢目前還不是閒錢,他還需要購買一些書籍和學習用具,那麼這個錢理所應當先讓孩子用起來,沒有什麼比買知識買成長更重要的。
本版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