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初期至40年代中期,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之所以選擇中國,是因為日本四面臨海是個島國,平坦的陸地較少,物資匱乏;而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在侵略我國的時候,還與美國交上了手。鮮為人知的是,日軍當時還攻打過印度,不過只進行了一場戰役就退出不再犯,這是為何?
日本侵略中國1944年3月,日軍對印度的英帕爾地區發動了攻擊,出動了將近10萬兵力,歷時4個月的時間,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之後就再也沒有進犯印度,要知道日軍在中國可不止失敗過一次,卻也堅持了14年。印度的領土面積雖然沒有中國多,但也有298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日本領土的8倍之多,各種資源也是數不勝數。
日軍之所以對待印度不同於中國,原因有三:一是中國當時是半殖民地狀態,而印度已經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屬英國所有。雖然英國跟中國同屬同盟國,但人是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實力比日本強悍多得多。英帕爾戰役本是日軍包圍同盟軍,佔據主動權,最後卻被英國逼得啃樹皮。
二是氣候問題,中國幅員廣闊,包含各種氣候,日本屬於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到中國可以很好地適應。而印度屬於熱帶氣候,全年氣候較熱,有各種森林,裡面蚊蟲眾多,日軍很難適應,戰鬥力會大大減弱。
三是日軍一開始就沒打算入侵印度,只不過是後期法西斯國家戰場接連失利,德國命令他必須奪取盟軍反攻基地英帕爾,威脅盟軍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改善其在緬甸的防禦態勢,這才付出行動。失敗直接退出,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拿下中國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