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張愛玲反抗父親,但也不戀母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9月30日是張愛玲的誕辰。1920年9月30日,她出生在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年,張愛玲發表了第一篇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隨後《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相繼發表,讓她成為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的一個異類。本文摘自《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原題為「魯迅是一座山,但張愛玲是一條河」,澎湃新聞經授權刊載。

張愛玲

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可用三點來簡單概括。

第一點,張愛玲是一個用中國傳統小說手法寫出現代主義精神的作家。「五四」文學的主流是現實主義加浪漫主義,是反叛或更新中國傳統的。西方現代主義基本上是二十世紀的上半葉,中國現代文學也是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但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流,走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紀的道路,就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講平等、自由、博愛,相信人道主義,追求個性解放之類。老實說,「五四」的這些工作至今還沒完成。能否跳過去?能否「超克」?我很懷疑。

與此同時,西方文學的主流是現代主義,是頹廢的、異化的、黑色幽默的、意識流的東西。現代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裡並不是主流。所以,張愛玲和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區別在於:她比較嚮往過去,現代主義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只是一個支流,是非常邊緣的。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李金髮、穆旦等,都是現代主義作家,但他們都不是主流作家。在中國,現代主義和現代文學的時間是重合的。

用傳統小說如《紅樓夢》、《海上花》的筆法,寫民國世界。她不會像巴金那樣寫:「咬著牙齒狠狠地說:……」張愛玲會這麼寫:「覺慧道:……梅表姐笑道:……」「咬著牙狠狠地」這些表情,都要通過「道」的內容來體現,她不會加上新文藝腔的說明形容。《紅樓夢》和《海上花》從來沒有這樣寫過。這種加上表情、形容詞的寫法是新白話,而她用的是舊白話。

但她的舊白話又不真寫鴛鴦蝴蝶派小說。舊白話當時有人寫,比如《海上花》,還有周瘦鵑、秦瘦鷗甚至張恨水,寫了很多鴛鴦蝴蝶派小說。可張愛玲用傳統小說的部分手法,寫貌似鴛鴦蝴蝶的情慾故事,卻能寫出現代主義的悲涼頹廢。簡言之,她是以《紅樓夢》手法寫現代主義。她有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蚤子。」這是她十九歲時寫的,後來成為她一生創作的總標題,就好像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的總標題。或者有人想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但就想不到後一句「長滿了蚤子」。我曾把這句話講給一位美國教授聽,他說,這本身就是高度的現代主義。他還提供了另一個解釋,我原來沒想到。我本以為華美的袍很漂亮,上面有蚤子。那個美國教授說,不,這袍為什麼華美呢?也許就因為蚤子小蟲的細細閃光,遠看才顯得華美了—因為它有花紋,而這花紋不是別的,正是密密麻麻的蚤子。這樣一解的話,張愛玲的小說就更深刻了。

第二點,張愛玲以俗文學的方式寫純文學。「五四」時期,文學壁壘分明。鴛鴦蝴蝶派就是俗文學,口號是「寧可不娶小老婆,不可不看禮拜六」;巴金、老舍的作品都是嚴肅文學,憂國憂民。可張愛玲的第一篇小說就給了《紫羅蘭》主編周瘦鵑,一點都不忌諱通俗文學,而且她後來把作品全部授權皇冠出版。張愛玲的書在皇冠出版,封面很華麗,乍一看好像應該放在言情小說、流行文學一欄。所以,在很多書城,張愛玲和張小嫻、李碧華放在一起,張抗抗、王安憶放在另外一邊。張愛玲毫不忌諱俗文學的書店、包裝、宣傳甚至題材和寫法。一方面,她的文學以貌似通俗文學的名義出版,但另外一方面,她的作品又進入了純文學甚至學術研究的大雅之堂。

第三點,張愛玲的作品是批判女人的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核心觀點,是要提高女性的地位,覺得男人寫的作品歪曲了女性。可張愛玲的作品偏偏在很多地方批判女性,比如《傾城之戀》裡,範柳原講白流蘇,說「根本你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好像是男人的偏見。張愛玲的另一篇文章《談女人》,也從正面的角度講,在某種意義上,女人就是把婚姻看作長期的飯票。再如《傾城之戀》裡的這些話:「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張愛玲是一個女性主義作家,可又有很多話在批判女人。

簡言之,張愛玲在歷史觀、語言、抒情方式這三個方向,對憂國憂民、啟蒙批判的「五四」新文學構成了某種反駁與挑戰。

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無家可歸」

黃子平曾說,張愛玲是一個「『五四』主流文學史無法安放的作家」。 「安放」這個詞用得非常精彩。中國現代文學史有一個大概的秩序,本來是「魯、郭、茅、巴、老、曹」,後來再加上沈從文、錢鍾書,唯獨張愛玲不知該怎麼放。然而,在臺灣、香港和海外文學中,張愛玲的影響和地位就像魯迅那麼重要。張愛玲是所有中國現代作家裡面出身最「豪華」的,雖然她小時候並不知道。祖父張佩綸是同光年間的清流派,曾在皇帝面前做侍講,外面有什麼貪官,有些什麼腐敗,他就告狀,讓皇帝去處理,等於又做「中央黨校」的教授,又做「中紀委」的官員。可惜好景不長,當時是「濁世」,他做「清流」是要得罪人的。人家也不說他不好,只說國家有大難,「清流」都是精英,派他們擔當重任吧。當時朝廷裡就有人出詭計,把張佩綸派到福建,跟法國人打了一仗,叫「馬江之戰」,輸了。其實誰打都輸,因為法國軍艦好,清朝貪官買來的炮彈裡面是沙。但這個打敗的責任就是張佩綸的。犯錯誤了,被流放到張家口。過了幾年,流放完了,李鴻章覺得對不起他,就把女兒嫁給他。張愛玲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的第二個女兒,他們結婚的房子就是李鴻章送的。當時李鴻章是朝廷重臣,權力很大。到民初時,張家已經衰落了,昔日榮耀變成醜事了,所以張愛玲的父親從沒跟她說起這些事。她後來看了曾樸的《孽海花》才知道。那時她已經十幾歲了。

張愛玲的父親和母親是截然不同的。她父親是個很沒用的人,好像就做兩件事情,讀《紅樓夢》和抽鴉片。一輩子不會賺錢,把家裡的財都敗掉了。張愛玲的母親家世也很好,是曾國藩下面一個將軍的後代,她看不慣丈夫。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姑姑要去英國留學,母親就跟著陪讀去了。張愛玲讀小學時,母親又回來了。父親和母親是離婚的。對張愛玲來說,父教和母教完全不同。父教等於是晚清前朝的氣氛,鴉片、《紅樓夢》、小老婆……她父親後來又結婚,後母也是清代破落官員出身,過氣的貴族。而張愛玲的母親呢?留歐回來,講法文,吃西餐,給張愛玲找外國老師教彈鋼琴,讓張愛玲穿現代的裙子、鞋子,帶她做頭髮。

在理性上,張愛玲當然選擇母親,十六歲以後和母親住在一起,因為父親打她、關她。可她後來的回憶文章裡,寫到母親,大都是負面的,尤其是《小團圓》。寫到父親,反而批評之中含著深情。舉個例子,她寫母親給她找了一個教鋼琴的俄國老師,老師教完鋼琴後,在她額頭上親一下。小張愛玲記住了那個被親的地方,等老師走後,她就拿出手絹拼命地擦。她恨。可是,父親做了那麼多的壞事,她回想起來還是充滿溫情。

為什麼張愛玲對父親比較留戀,對母親比較麻木呢?有人說是戀父情結,但張愛玲後來和父親關係一點都不好,父親晚年在上海生活得很慘,她也不關心。她寫過一個小說《心經》講戀父,寫得也很勉強,最後還是母親出來救了女主人公。

從大的方面來講,可能是因為張愛玲對時代、對中西文化的看法與眾不同。在「五四」那個時代,覺得現代比清代好,是所有新文學作家的共識。但張愛玲不這麼覺得。她並不覺得從法國回來彈彈鋼琴就一定更有文化。所以,後來胡蘭成和她談起《戰爭與和平》與《金瓶梅》哪個好?張愛玲說,當然《金瓶梅》好。張愛玲回憶說,那時「我把世界強行分作兩半」,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凡是中國的都是黑暗的,凡是過去的都是黑暗的,凡是現在的都是光明的,凡是西方的都是光明的。 「強行」這兩個字就說明,她後來知道這種劃分是不對的。所以,張愛玲在對父母的態度上,顯示出與很多「五四」作家的不同,這和沈從文有點相似。她不認為在文化上,民國就一定比清朝好,也不認為外國的東西一定比中國的東西好。

張愛玲後來的小說主題就是「男女戰爭」——就是男女談戀愛。但這個「戀愛」是打仗,是計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從頭到尾是在「打仗」。而這種愛情戰爭最早、最佳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一輩子打仗,不能說沒有感情,也有過家庭、有過孩子,可就是一直在較量。張愛玲小說有四個最基本的原型:自己,父親,母親,當然還有胡蘭成。

還有一點,「五四」文學中的「父親」是個顯眼的空白。在現實層面,作家的父親們大都很早去世了;象徵層面上,父親又大多是負面人物。所以有一個「弒父」情結。與此同時,無論寫實還是象徵,母親都是啟蒙者,都是愛與被愛的對象。張愛玲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她「弒」父,但也不戀母。在某種意義上,張愛玲晚年悽涼地死在洛杉磯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無家可歸」。最後,她所有的版稅、稿費都是交給朋友宋淇和皇冠出版社,沒有留給任何親人。其實她是有親人的,姑媽對她很好,但她晚年也不回上海,什麼親情都放棄了。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許子東/著,上海三聯書店·理想國2018年6月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傳奇張愛玲
    許子東寫道。  許子東認為,張愛玲小說有4個最基本的原型:她自己,父親,母親,還有胡蘭成,而且她筆下的愛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劇。在一寫到愛情就極盡浪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筆下的女主人公卻世俗且實際。  「流蘇自己忖量著,原來範柳原是講究精神戀愛的。
  • 許子東:「細讀張愛玲」,乍一聽像「吸毒張愛玲」
    而這一次,許子東卻選擇迎難而上,以細讀的方式為我們講述這個「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的一切,從她的傳奇的生世到耳熟能詳的那些文本。在《鏘鏘三人行》裡,有人說梁文道是「淵博」,竇文濤是「輕薄」,許子東是「刻薄」。當「刻薄」的許子東遇上同樣「刻薄」的張愛玲,會擦出怎樣的思想火花?他選擇用四個字概括張愛玲的小說——愛情戰爭。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浙江新華專訪許子東教授,聽他細讀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2020年是張愛玲女士誕辰一百周年,浙江新華特別請來了研究張愛玲文學作品的權威學者——許子東教授,來為浙江新華的讀者朋友們講一講他眼中的張愛玲。02提到許子東教授,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但可能很多人都是從一檔叫做《鏘鏘三人行》的電視節目上認識許子東教授的。
  •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魯迅是山,張愛玲是河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中所講述的內容包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共12講,其中可見魯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創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輕」、老舍的「命運」、曹禺的「影響」、鬱達夫的「苦悶」、丁玲的「撲火」、沈從文的「反潮流而動」、張愛玲的「無家可歸」等等。
  • 許子東:張愛玲的家世、愛情及其筆下的女性
    很多年前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許子東收到了錢理群和吳福輝的贈書,一翻目錄發現張愛玲沒有單獨的一章。這時他才發現,原來北大現代文學研究的傳統不是很看重張愛玲。當時重要的作家要列一章甚至兩章,一般的作家就是一節,然後幾節再合成一章,許子東形象地打比方稱,現代文學史是一輛列車,魯迅一個人兩個車廂,巴金、老舍很多一些作家一個人一個車廂。沈從文後來補了一個車廂,張愛玲是跟錢鍾書他們很多人擠在一個車廂裡。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東教授是最早肯定張愛玲藝術價值的學者之一,他曾在網絡開設「細讀張愛玲」節目,頗受歡迎,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集結成書。書中對張愛玲數部經典作品從主題、敘事、語言、意象、修辭等角度進行了抽絲剝繭式的文本細讀,輻射其家世、經歷、文學觀、歷史觀與文本接受諸方面,並結合整個現代文學史框架,重新定位了張愛玲在五四啟蒙文學和通俗文學兩翼下的獨異價值。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東教授是最早肯定張愛玲藝術價值的學者之一,他曾在網絡開設「細讀張愛玲」節目,頗受歡迎,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集結成書。書中對張愛玲數部經典作品從主題、敘事、語言、意象、修辭等角度進行了抽絲剝繭式的文本細讀,輻射其家世、經歷、文學觀、歷史觀與文本接受諸方面,並結合整個現代文學史框架,重新定位了張愛玲在五四啟蒙文學和通俗文學兩翼下的獨異價值。
  • 許子東:喜歡上張愛玲,是從一段話開始的 |文化講堂第21期
    9月8日是張愛玲逝世紀念日,2020年也是其誕辰100周年,她以自己的生活為底,寫出了文學神話,又被另一些人批評為「怨婦寫作」而誤上神壇。直到今天,張愛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還是一個值得一再細讀的人物。本期搜狐文化講堂,由香港嶺南大學教授、著名學者許子東解讀張愛玲的文中人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講座|許子東:張愛玲的家世、愛情及其筆下的女性
    很多年前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許子東收到了錢理群和吳福輝的贈書,一翻目錄發現張愛玲沒有單獨的一章。這時他才發現,原來北大現代文學研究的傳統不是很看重張愛玲。當時重要的作家要列一章甚至兩章,一般的作家就是一節,然後幾節再合成一章,許子東形象地打比方稱,現代文學史是一輛列車,魯迅一個人兩個車廂,巴金、老舍很多一些作家一個人一個車廂。沈從文後來補了一個車廂,張愛玲是跟錢鍾書他們很多人擠在一個車廂裡。
  • 許子東講述《五四文壇舊事》:讓張愛玲一生嫉妒的漂亮女人
    她大概不理會人艱不拆這樣的道理,對愛情與男人從來筆不留情,讓人讀的心生寒意,可細細下來也的確如此。  可是讓我一驚的是她筆下的母親。她一生都在寫她熟悉的人與事,而她的母親也從零碎的紙端漸漸拼湊浮現。甚至張愛玲一生的愛與愁,孤獨落寞,都離不開她的母親,一個同樣傳奇的女子——黃素瓊。
  • 許子東談「故意搗亂」的作家:「難以安放」的張愛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教授教授是最早肯定張愛玲藝術價值的學者之一,他曾在網絡開設「細讀張愛玲」節目,頗受歡迎,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集結成書,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後期創作與審母意識書鄉:這本書裡絕大部分篇幅講的是張愛玲上世紀40年代的作品,也就是最經典、最為張迷熱愛的作品,對50年代後的作品談得相對較少。您怎麼看她的後期創作?許子東:張愛玲最好的還是她40年代的作品,晚期的《小團圓》也是不錯的,至少跟早期是一樣水準的。
  • 許子東談「故意搗亂」的作家:「難以安放」的張愛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教授教授是最早肯定張愛玲藝術價值的學者之一,他曾在網絡開設「細讀張愛玲」節目,頗受歡迎,近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集結成書,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書鄉:張愛玲身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差異,她有一個非常華麗的家庭背景和西化的教育背景,但她自己對小市民生活有一種非常熱切的喜愛。這個看似矛盾的地方怎麼解釋?許子東:她對小市民的這種辯護其實是有政治背景的,其對話對象是左翼的主流知識分子。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許子東:現代文學中最深刻的母親審判
    今年的9月30日正好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早些時候,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子東細讀張愛玲》一書,其中選擇了張愛玲的《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茉莉香片》《留情》《小團圓》和散文作品進行細讀,中間還穿插講述了張愛玲同父母親以及胡蘭成的關係,張愛玲在香港和美國的經歷。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許子東:現代文學中最深刻的審母情結
    早些時候,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子東細讀張愛玲》一書,其中選擇了張愛玲的《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茉莉香片》《留情》《小團圓》和散文作品進行細讀,中間還穿插講述了張愛玲同父母親以及胡蘭成的關係,張愛玲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經歷。
  • 許子東喜歡上張愛玲,只是因為這一段話
    在《童言無忌》中,張愛玲恰如其分地將這種感受定義為,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拘拘束束的苦樂」。不同於小說對於普通人人性弱點的揭示,散文裡的張愛玲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小市民身份和趣味。就在這件事情發生了以後不久,許子東讀到了張愛玲《童言無忌》中的那段話(幾乎沒有人會特別注意這段話),可以說道出了他的心聲。錢太多了,沒有這樣的問題;完全沒有錢,也沒有這樣的問題。拘拘束束的快樂就屬於「我們小資產階級」。許子東說,有時候喜歡一個作家,真的不需要太多原因,一句話就行了。哪怕是一句並沒有什麼光環的話。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許子東:現代文學中最深刻的審母情結
    早些時候,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子東細讀張愛玲》一書,其中選擇了張愛玲的《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茉莉香片》《留情》《小團圓》和散文作品進行細讀,中間還穿插講述了張愛玲同父母親以及胡蘭成的關係,張愛玲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經歷
  • 收聽超200萬次的喜馬拉雅爆款課,許子東用四個字講透張愛玲
    當「刻薄」的許子東遇上同樣「刻薄」的張愛玲,會擦出怎樣的思想火花?他選擇用四個字概括張愛玲的小說——愛情戰爭。「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愛情故事不止是鮮花、月光、沙灘、溫情,或者來點悲劇、白血病等等,張愛玲的愛情故事裡面,有的是策略,有的是計算,或者戰鬥,或者博弈。
  • 許子東:一個越界者的煉成
    不久,在東北石油學院上學的三哥給家裡來信宣布,和父親、繼母劃清界限,並稱,再也不要你們的臭錢了。小學最後一年,許子東也加入了造反的隊伍,成為了紅小兵,並去了自己班主任家裡抄家。當他和同學去上海第六人民醫院一條弄堂的別墅抄家時,另一個弄堂的小孩跑來叫許子東,說他家也被抄了。許子東一愣,趕緊跑回了家。許子東的家被抄了三次,他很快喪失了造反資格。
  • 許子東:感謝批評,說得不對的,也感謝
    許子東:我給學生講課分三步:第一步,你什麼都不要看,先看作品,不要先看評論,這是我的一個哲學,直接讀張愛玲、魯迅、鬱達夫;第二步,我講的大部分內容是別人的,這是我作為一個老師的責任,傳授知識。王瑤怎麼說、唐弢怎麼說、竹內好怎麼說、錢理群怎麼說、李歐梵怎麼說、夏濟安怎麼說;最後一步,我說,下面是我的看法,考試不考。
  • 許子東:很多作家都是山,但張愛玲是一條河
    她的金句集錦依然流傳甚廣,每年關於她作品的理解與誤讀都能轟轟烈烈地吵幾個來回;她的作品依然在被翻拍,人們對著《第一爐香》的預告感嘆,終究沒人能拍出張愛玲筆下的華美與悲哀;她的傳奇故事依然在被講述,涼薄的筆觸與她漂泊的一生互為照應……許子東說,很多作家都是山,但是張愛玲是一條河。她在亂世的時間夾縫中,那些關於易逝的感嘆,沒想到便成為了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