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這幅圖是作者以自己兄弟的性格為參考,滲透著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勞、溫順的品性。
《五牛圖》,縱20.8釐米,橫139.8釐米,在這幅不大的畫作之上有趙構、趙孟、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似乎顯得作者韓滉都渺小了,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大家趙孟得到了這幅名畫,如獲巨寶高贊「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汁等收藏過,清時,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1860年英法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圖》幾經輾轉,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1950年初,消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500多處。
一件破舊不堪、千瘡百孔的古書畫,經過名手的裝裱修復,古風神韻才能得以重現——這是古代書畫修復的奇蹟,卻也是修復工作者的日常。書畫修復裝裱者的角色不只是手藝人,更近似於「畫醫」。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據 《五牛圖與孫承枝》一書記錄:孫師傅手接《五牛圖》後,心情凝重、寢食難安。數日之間,圖卷陳於几案,不曾妄動。他藉助放大鏡反覆探查,潛心思索,尋求最 佳修複方案。
殘損《五牛圖》的破洞太多,修復的關鍵是補洞。悉心研究原畫紙的質地、簾紋、光澤、顏色,嚴格擇選配補用紙,至為緊要。當然,要找到與原紙完全 相同的配補材料幾乎不可能,只好力求近似。幸而故宮舊藏尚豐,孫師傅反覆篩選,屢次用小樣較試,最後擇定一種年代相近、質色相當的舊紙,方覺稱心。紙怕水 溼,這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更何況一張墨彩淋漓的古畫?一般人絕難料想《五牛圖》正是用水去汙除垢的。白水澆上去,黃湯流下來,孫師傅用排筆蘸熱水反 復刷洗畫面,水色清明之後,畫面破損雖然依舊,其紙色、墨彩、印鑑、題跋卻已煥然一新,燦若明霞。
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的修復一般離不開以下八個步驟:清洗、揭心、修補、託心、貼折條、礬畫心、全色與接筆、裝裱。
《裝潢志》裡有這麼一句話「書畫性命,全關於揭」,足見揭的關鍵;然後是補,補破洞的時候選擇與原材料相匹配的材料又是非常難的,比如你面對的是一幅宋畫,需要宋代的紙或者宋代的絹,要找到與當時匹配的材料非常困難,而且要人為地進行深加工,這不僅關係到顏色,還有包漿,所以對材質的深加工又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然後還要託,揭掉之後,補好破洞,再配新的託紙把畫心託起,託又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技藝。最後是全,對補好的破洞進行全色,甚至有些要進行接筆,使其體現出一種完整性。」
揭除託紙之繁難,行家裡手也視為畏途。傳統國畫的裝裱通常有三四層用紙。內行稱畫紙這層為畫心,緊貼畫心的託紙為命紙,再後面的一兩層託紙叫背 紙。《五牛圖》舊裱共有四層。兩層背紙很快揭去,再揭命紙,可就費事了。命紙與畫心直接粘連,起著保護畫心的作用。揭除命紙時若稍有疏忽,或揭掉半層畫 心;或掉粉掉色;或揭得厚薄不勻;或揭傷畫面;還有的揭完命紙,畫心粘在案上起不了臺,或勉強起臺而支離破碎,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孫師傅揭除《五牛圖》的命紙自然更是慎之又慎,加意小心。他先用鑷子輕輕地、一點一點地揭起命紙,遇有難點還得靠手指揉搓,以中指觸覺掌握力度輕搓慢捻,搓捻成極細的小條 取下,不傷畫心,不留屑片,完滿無損地過了這一關。《五牛圖》這樣一幅不大的手卷,僅只揭除這一張命紙,孫師傅足足用了五天。
至此,《五牛圖》上的累累傷洞顯露無遺,孫師傅並不急躁,他仔細琢磨每一處破洞、大小、緣口紋路、殘損形態,然後擇紙裁割拼對,粘連綴合,務求 補口四周厚薄均勻,平整乾淨,不留痕跡。就這樣,孫師傅一處一處,隨洞隨彎,運用了掏、轉、補、刮,各種巧妙的處理手法,把這幅大小破洞五百多處的《五牛圖》竟然補綴得完好如初,天衣無縫。
8個月後,一件生命垂危的頂級文物,在孫承枝手中重新煥發生機。
傳統的書畫修復與裝裱技藝可視為中國的一項絕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作為一種匠人技藝,雖與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相伴相生,但始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修復人才奇缺,裱畫力量青黃不接,傳統裱畫材料瀕臨失傳等都迫在眉睫。
2018年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熱。
讓不少人見識到文物修復的魅力,修復師踐行著真正的匠人精神,
他們對待文物的嚴肅認真,和修復的細緻,讓人折服,
憑藉自己的巧手修復著歷史的碎片,
每一筆、每一刀、每一次修復,
都賦予了這些文物再次傳播的文化價值。
作者:小匠
圖:部分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