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作為每一個民族的重要紀念日,時至今日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因地域、文化、意識、習慣、風俗不同,節日也獨具民族性或地域性。
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以及不一樣的特色和文化內涵。就拿中秋節來說,作為古時的「祭月節」,就經歷了從祭祀、崇拜再到賞月的過程。
筆者認為,這其實也體現出了古人對「月亮神」的原始信仰,以及在歲月變遷的過程中,古人賦予月亮的深層次內涵。
每當櫥窗中擺滿各式精美的月餅時,人們就會聯想到中秋佳節,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裡,除了吃月餅、飲桂花酒之外,最重要的一項習俗便是賞月。
實際上,在古人在這一天到來之際,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中秋節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在現代社會中,早已成為了四海皆知的「團圓節」。
漂泊在外的遊子,即使無法歸家團圓,也會仰望天上的月亮寄託思鄉之情。唐代詩人張九齡有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表達的就是中秋節之夜,天下蒼生寄情於中秋節的心聲。
現如今,中秋節早已成為了「節寵」,每當八月十五月圓之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或一邊飲茶、喝桂花酒,一邊望著天上那輪明月,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深有感觸。
筆者認為,中秋節不僅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彰顯華夏風俗的重要途徑。絕大多數人在過中秋佳節時,主要內容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深入理解這個節日的內涵。
實際上從中秋節被確立的那一天起,祭月、賞月、點塔燈觀看燈會等極具民俗魅力的文化習俗,就已經與中秋佳節融為一體。
中秋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發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
由於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理解有限,所以對風霜雨雪、太陽、月亮,以及天上的星星等都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原始崇拜。
人們將太陽稱作「太陽神」,而月亮則被稱作「月神」。所以每年秋夕的時候,都會舉行隆重的祭月典禮。
隨著時間流逝,「祭月」形成了固定習俗,按照幹支歷二十四節氣來看,秋分這天便是古代傳統的「祭月節」。
現代人都知道秋分是等分秋季、晝夜的重要節氣,而古人則將其當做「祭月」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眾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由祭月節演變而來之外,實際上也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天象崇拜。
筆者認為,由於當時先民比較愚昧,再加上根本不知道科學為何物。所以便將自己眼中看到的,卻又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當做神明來敬畏。
古代先祖將天象崇拜發揮到了極致,才衍生出了「敬月」習俗。按照史料上的記載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祭月」習俗演化而來。
在上古時期,月亮和太陽交替出現的天體,變成了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秋節的前身實際上,應該是一種古老的祭祀月神的節日。
作為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在漢代之前,並未出現過中秋節的說法。隨著朝代更迭與意識形態轉變,習俗文化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漢代時,中秋節已經開始普及,並且正在從一種祭祀方式,轉變為民間老百姓的慶典節日。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已經定型,並且在宋朝以後開始大肆流行,這一點其實在很多詩詞中可以得到驗證。
唐代詩人殷文圭,曾作《八月十五夜》,詩云:「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從中便可以看出,八月十五已經與「團圓」掛鈎。
雖然有一部分民俗學家們認為,中秋節在明朝時期,才開始具備「團圓」的節日內涵。但從殷文圭的詩句中不難看出,雖然唐朝時中秋還未正式成為一個節日。但「中秋」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已然有了「團圓」的象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等詩文,描繪的內容皆與月亮息息相關。
另據史料描述,「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根據古代曆法規定,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才有「中秋」的說法。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正式成為固定的節日。筆者認為,中秋是以祭月為核心的節日,但當被人們賦予了團圓的內涵之後,便成為了華夏兒女內心中的「節寵」。
實際上中秋節時有很多習俗,較為流行的便是祭月、賞月,以及吃月餅、飲桂花酒等,時至今日這些習俗依然長盛不衰。
「祭月」顧名思義,就是祭祀月亮,或許在現代人的眼中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崇拜之情。
筆者認為,「祭月」作為一種,由祭祀演變而來的中秋習俗,不僅具有一種原始的文化魅力,同時也蘊含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便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而祭祀場所,則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可見古人對一年四季都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禮記》也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最開始的時候「夕月之夕」,即中秋夜祭祀月亮的習俗,僅限於上層貴族階層,後來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普及到民間。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秋節習俗,基本上都圍繞著月亮展開,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蘊含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情感。
在古代傳說中,有很多關於月亮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嫦娥奔月,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傳說之一。
實際上嫦娥奔月,便是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後來嫦娥被當做月亮女神祭祀。在民間傳說中,也有很多類似於中秋祭月或拜月的故事。
比如,貂蟬拜月的典故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記載了這個故事。在古代社會每年中秋節的時候,都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而所謂「夕月,即拜祭月神」,在我國廣東大部分地區,在中秋晚上都會拜祭月神,相對而言「拜月」的過程十分隆重。
首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祭品,然後點燃又高又粗的紅蠟燭,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目的就是為了祈求福佑。
筆者認為,祭月作為中秋節最為隆重的習俗之一,已經成為人們渴望團聚的重要精神寄託。
「賞月」即在月下觀賞月亮,實際上這個習俗來源於祭月。從原來嚴肅的祭祀禮儀,逐漸演變成了輕鬆的節慶活動。
關於賞月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當然,中秋賞月習俗起源時間尚未確定,但從先秦至唐代的賞月詩中,可以尋找到蛛絲馬跡。
李白出蜀時,曾寫過一首詩歌,其中有兩句與賞月習俗息息相關:「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而杜甫也曾寫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王維在隱居之時也曾對月興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應該算是唐代賞月詩中的經典之作: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如此愜意的心情和美不勝收的夜景,盡在一輪明月的照射之下。
筆者認為,如果從科學角度去分析,中秋之所以是賞月的最佳時間,主要是因為在中秋月圓之夜,由於月球距地球最近,所以才最大、最圓、最亮。
「飲宴賞月」作為中秋佳節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習俗,時至今日依然還在不斷流傳著。
筆者認為中秋節賞月祭月習俗,可以總結為「祭月賞月,託月追思」,這兩種與月亮有關的文化習俗,不僅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親情的渴望。
正所謂古人祭月、今人賞月,都表達了人們渴望團聚的迫切心情。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次於一年一度的春節。
中秋節之所以會成為「節寵」,總結其原因就是有諸多美好寓意,同時也可以寄託人們的多種情感。不僅可以寄託思念親人和故鄉的心情,同時也可以表達對戀人的深情思念。
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曾以《十五夜望月》為題,創作出了令人為之動容的「賞月詩」。
唐朝邊塞詩人王建就曾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既是對親人、友人、戀人的思念,同時也表達了飄零在外的孤苦之情。看來中秋節不僅是喜慶的日子,同時也有淡淡的哀傷!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寫道:「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筆者認為這兩句話,可以改成「百裡皆同月,天下明月心」。
因為當人們仰望著同一輪月亮時,內心中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當祭月、賞月等中秋習俗源遠流長,華夏兒女內心中的中秋情懷,就永遠不會淡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