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何會變成節寵?從祭月賞月入手,聊一聊與月亮有關的習俗

2020-09-25 火鍋的歷史

「節日」作為每一個民族的重要紀念日,時至今日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因地域、文化、意識、習慣、風俗不同,節日也獨具民族性或地域性。

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以及不一樣的特色和文化內涵。就拿中秋節來說,作為古時的「祭月節」,就經歷了從祭祀、崇拜再到賞月的過程。

筆者認為,這其實也體現出了古人對「月亮神」的原始信仰,以及在歲月變遷的過程中,古人賦予月亮的深層次內涵。

每當櫥窗中擺滿各式精美的月餅時,人們就會聯想到中秋佳節,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裡,除了吃月餅、飲桂花酒之外,最重要的一項習俗便是賞月。

實際上,在古人在這一天到來之際,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中秋節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在現代社會中,早已成為了四海皆知的「團圓節」

漂泊在外的遊子,即使無法歸家團圓,也會仰望天上的月亮寄託思鄉之情。唐代詩人張九齡有詩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表達的就是中秋節之夜,天下蒼生寄情於中秋節的心聲。

同一輪明月,同一種情懷

現如今,中秋節早已成為了「節寵」,每當八月十五月圓之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或一邊飲茶、喝桂花酒,一邊望著天上那輪明月,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深有感觸。

筆者認為,中秋節不僅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彰顯華夏風俗的重要途徑。絕大多數人在過中秋佳節時,主要內容就是吃喝玩樂,沒有深入理解這個節日的內涵。

實際上從中秋節被確立的那一天起,祭月、賞月、點塔燈觀看燈會等極具民俗魅力的文化習俗,就已經與中秋佳節融為一體。

中秋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發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

由於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理解有限,所以對風霜雨雪、太陽、月亮,以及天上的星星等都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原始崇拜。

人們將太陽稱作「太陽神」,而月亮則被稱作「月神」。所以每年秋夕的時候,都會舉行隆重的祭月典禮。

隨著時間流逝,「祭月」形成了固定習俗,按照幹支歷二十四節氣來看,秋分這天便是古代傳統的「祭月節」。

現代人都知道秋分是等分秋季、晝夜的重要節氣,而古人則將其當做「祭月」節日。

一、中秋節起源歷史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眾多,除了上面提到的,由祭月節演變而來之外,實際上也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天象崇拜。

筆者認為,由於當時先民比較愚昧,再加上根本不知道科學為何物。所以便將自己眼中看到的,卻又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當做神明來敬畏。

古代先祖將天象崇拜發揮到了極致,才衍生出了「敬月」習俗。按照史料上的記載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祭月」習俗演化而來。

在上古時期,月亮和太陽交替出現的天體,變成了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筆者認為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中秋節的前身實際上,應該是一種古老的祭祀月神的節日。


作為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在漢代之前,並未出現過中秋節的說法。隨著朝代更迭與意識形態轉變,習俗文化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漢代時,中秋節已經開始普及,並且正在從一種祭祀方式,轉變為民間老百姓的慶典節日。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已經定型,並且在宋朝以後開始大肆流行,這一點其實在很多詩詞中可以得到驗證。

唐代詩人殷文圭,曾作《八月十五夜》,詩云:「萬裡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從中便可以看出,八月十五已經與「團圓」掛鈎。

雖然有一部分民俗學家們認為,中秋節在明朝時期,才開始具備「團圓」的節日內涵。但從殷文圭的詩句中不難看出,雖然唐朝時中秋還未正式成為一個節日。但「中秋」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已然有了「團圓」的象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等詩文,描繪的內容皆與月亮息息相關。

另據史料描述,「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根據古代曆法規定,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中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才有「中秋」的說法。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正式成為固定的節日。筆者認為,中秋是以祭月為核心的節日,但當被人們賦予了團圓的內涵之後,便成為了華夏兒女內心中的「節寵」。

實際上中秋節時有很多習俗,較為流行的便是祭月、賞月,以及吃月餅、飲桂花酒等,時至今日這些習俗依然長盛不衰。

中秋「祭月」習俗

「祭月」顧名思義,就是祭祀月亮,或許在現代人的眼中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崇拜之情。

筆者認為,「祭月」作為一種,由祭祀演變而來的中秋習俗,不僅具有一種原始的文化魅力,同時也蘊含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時期,便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而祭祀場所,則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可見古人對一年四季都抱有深深的敬畏之心。《禮記》也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最開始的時候「夕月之夕」,即中秋夜祭祀月亮的習俗,僅限於上層貴族階層,後來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普及到民間。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秋節習俗,基本上都圍繞著月亮展開,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蘊含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情感。

在古代傳說中,有很多關於月亮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嫦娥奔月,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傳說之一。

實際上嫦娥奔月,便是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後來嫦娥被當做月亮女神祭祀。在民間傳說中,也有很多類似於中秋祭月或拜月的故事。

比如,貂蟬拜月的典故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記載了這個故事。在古代社會每年中秋節的時候,都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而所謂「夕月,即拜祭月神」,在我國廣東大部分地區,在中秋晚上都會拜祭月神,相對而言「拜月」的過程十分隆重。

首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祭品,然後點燃又高又粗的紅蠟燭,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目的就是為了祈求福佑。

筆者認為,祭月作為中秋節最為隆重的習俗之一,已經成為人們渴望團聚的重要精神寄託。

中秋「賞月」習俗與人文關懷

「賞月」即在月下觀賞月亮,實際上這個習俗來源於祭月。從原來嚴肅的祭祀禮儀,逐漸演變成了輕鬆的節慶活動。

關於賞月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魏晉時期。當然,中秋賞月習俗起源時間尚未確定,但從先秦至唐代的賞月詩中,可以尋找到蛛絲馬跡。

李白出蜀時,曾寫過一首詩歌,其中有兩句與賞月習俗息息相關:「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而杜甫也曾寫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王維在隱居之時也曾對月興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春山夜月》,應該算是唐代賞月詩中的經典之作: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如此愜意的心情和美不勝收的夜景,盡在一輪明月的照射之下。

筆者認為,如果從科學角度去分析,中秋之所以是賞月的最佳時間,主要是因為在中秋月圓之夜,由於月球距地球最近,所以才最大、最圓、最亮。

「飲宴賞月」作為中秋佳節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習俗,時至今日依然還在不斷流傳著。

筆者認為中秋節賞月祭月習俗,可以總結為「祭月賞月,託月追思」,這兩種與月亮有關的文化習俗,不僅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親情的渴望。

正所謂古人祭月、今人賞月,都表達了人們渴望團聚的迫切心情。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次於一年一度的春節。

中秋節之所以會成為「節寵」,總結其原因就是有諸多美好寓意,同時也可以寄託人們的多種情感。不僅可以寄託思念親人和故鄉的心情,同時也可以表達對戀人的深情思念。

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曾以《十五夜望月》為題,創作出了令人為之動容的「賞月詩」。

唐朝邊塞詩人王建就曾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既是對親人、友人、戀人的思念,同時也表達了飄零在外的孤苦之情。看來中秋節不僅是喜慶的日子,同時也有淡淡的哀傷!

結 語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寫道:「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筆者認為這兩句話,可以改成「百裡皆同月,天下明月心」。

因為當人們仰望著同一輪月亮時,內心中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當祭月、賞月等中秋習俗源遠流長,華夏兒女內心中的中秋情懷,就永遠不會淡化。


【參考文獻】

  1. 《中秋節習俗》
  2. 《各類中秋節習俗》
  3. 《中秋賞月習俗淵源考辨》
  4. 《月亮崇拜與中秋習俗溯源》

相關焦點

  • 吃著團圓的月餅,聊一聊中秋節的古往今生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私自吃了仙藥,然後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會在園子裡擺上嫦娥最愛吃的東西,盼望她能回來團圓。之後,年年如此,代代相傳,就演變成了節日,由於這天時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節。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 今年的中秋節時間為公曆10月1日,距離農曆2020年中秋節,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了。 大家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中秋節的前身是什麼?中秋節原來是祭月的節日!
    和其它節日一樣,中秋節起源於先秦時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根據現有資料,可以知道古人會在秋分這一天祭祀月亮,直到曆法出現,祭月節才調到農曆八月十五。 《周禮》是記錄中秋這一詞現存最早的文獻,可見祭月節到了漢代已經演變成了中秋這樣闔家歡樂的節日。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還沒有大面積流行開來。
  • 中秋節的前身是什麼?中秋節原來是祭月的節日
    根據現有資料,可以知道古人會在秋分這一天祭祀月亮,直到曆法出現,祭月節才調到農曆八月十五。《周禮》是記錄中秋這一詞現存最早的文獻,可見祭月節到了漢代已經演變成了中秋這樣闔家歡樂的節日。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還沒有大面積流行開來。
  • 今天中秋節,民間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什麼講究和禁忌?
    沒錯,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嘗著美味的月餅,看著又大又圓的的月亮,享受著天倫之樂。除了春節,中秋節可以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的第二大節日了。中秋節正好處於秋天的正中間,所以稱為中秋節。
  • 【祭月和賞月】
    資料圖片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都有哪些?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除此之外,說起中秋節,大家一定並不陌生的就是吃月餅。那麼有關於中秋節都還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中秋習俗介紹:觀潮、祭月等
    中新網北京10月4日電(上官雲)今天是中秋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彩燈、月餅……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歡樂祥和氛圍。其實,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新酒上市……飲食可謂非常豐富。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
  •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外,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習俗
    中秋節除了賞月、祭月、拜月外,還有很多傳統習俗,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祭月祭月在農曆八月十五,對月神的祭祀活動,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 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來歷、習俗及詩詞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習俗?有哪些優美的中秋節詩詞?哪一句最令您動容?中秋將至,除了吃美味的月餅外,我們也需要去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就著月餅、螃蟹、桂花釀,感受古人有關中秋的妙詞佳句。中秋節來歷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
  • 2017中秋節什麼時候賞月最好 2017中秋節月亮什麼時候最圓
    2017中秋節什麼時候賞月最好 2017中秋節月亮什麼時候最圓時間:2017-09-29 21: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中秋節什麼時候賞月最好 2017中秋節月亮什麼時候最圓 2017中秋節什麼時候賞月最好_2017中秋節月亮什麼時候最圓。
  • 中秋祭月賞月詩話
    說到仲秋,不能不說在仲秋季節裡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中秋節,因農曆的「八月十五」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由秋天的晚上祭拜月亮演變而來;發展於漢代;至唐代由官方定為全國性節日;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並正式定陰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
  • 中秋節習俗:祭月燒香鬥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中秋節習俗:祭月燒香鬥 2011-08-24 15:26 來源:百度百科
  • 中秋節祭月·賞月·拜月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 中秋習俗有幾多,賞月、祭月、鬧月,都有神話、傳說、民俗背景
    中秋習俗有幾多,賞月、祭月、鬧月,都有神話、傳說、民俗背景 中國的中秋節習俗統合了神話、傳說和民間習俗等要素經過多個朝代逐漸發展形成,而且賞月、在這個過程中,朝廷、貴族的賞月、祭月等習俗符合了普通大眾的願望和心理,中秋節得以在民間迅速傳播發展。
  • 中秋節的十大習俗,你知道嗎?
    中秋節的風俗一:祭月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習俗自然不少,那麼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呢?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秋節的習俗吧。  中秋節習俗一祭月: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 國慶中秋雙節同慶,關於節日的這些事兒,快和孩子聊一聊
    國慶、中秋將至小編在這裡預祝各位老師、家長、小朋友們節日快樂今年中秋節和國慶節正好在同一天雙節相遇,假期也延長到了8天點這裡查看我園放假安排致家長一封信(中秋節國慶節假期安全)節日要到了,關於節日的這些事兒,快和孩子聊一聊吧!
  •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
    中秋節在各地雖然發展出不同習俗,但有些習俗是各地皆有的。賞月是各地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也有祭月的儀式。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