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為什麼叫駕鶴西去

2020-12-13 上遊新聞

駕鶴西去,這個感覺還有一點高級的詞,是我們對於死亡的一種隱晦說法,可是,為什麼我們用的是鶴,而不是用其它的動物呢?

關於鶴

對鶴,中國人從來都是很喜愛的。

它全身多為黑白羽毛相間分布,兩色卻不顯得雜亂,黑白卻不顯得單調,脖頸修長,姿態優美,能高飛,似能與太陽並肩,叫聲高昂,總是響亮。單單它的形態外表,便足以俘獲眾多人的芳心。

這樣純潔美好又顯得高貴的動物,在西周時就已經走入了人們的視野。西周末年便有了鶴為周天子跳舞的記述,《詩經》中也寫到過「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這些,不僅將鶴這個動物寫入了文學作品之中,還將它描述得很美好,很有氣勢。

而後隨時間的流逝,大家對於鶴的喜愛不減反增。甚至它慢慢地成為了仙的代名詞。

這是入了語文教材的一千古名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駕鶴去的昔人,我們常常解作為仙人,這鶴,便是仙的坐騎。而後我們一談到鶴,就會想到仙鶴,仙人,仙氣飄飄,雲霧繚繞。

鶴本來就美好的姿態再加上優秀前人的推崇欣賞,使我們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種鶴文化。它總是象徵著好,有仙氣,靈氣祥瑞。

這是很奇妙的感受,或許有些人一生從來沒有真正見到過鶴,只因為生活文化環境對鶴有這樣美好的印象,一提到鶴,這些仙氣的意象就會不由自主地蹦入人的腦海當中。

關於死亡

每一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新生兒降臨在這個世界,如春天樹上之新芽吐綠,肆意生長。而每一年也會有成千上萬的生命離去,正如秋天枯黃的落葉,脫落枝頭歸於塵土。

美國的一部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描述著這樣一種理念:一個人死了,會去到另外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這個人還可以行動,還可以思考,還可以像活著的人一般正常地生活。而完全意義上的死亡消失,是在現實世界再沒有人記得這個人以後。

現實世界的人,也就是活著的人們,只要他們記得亡者,那麼亡者便可以長存。就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便可以在另一個世界長久活著,而那種沒有親人朋友的流浪漢便可能很快消失。

可動畫只是藝術,只是想像,我們都知道,在唯物主義的世界,不會存在亡者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生活的說法。

但不可否認,一個人死亡,他親友腦海中有關他的記憶不會輕易消失。只是這些記憶帶給活著的人的,總是巨大的傷痛與遺憾。這個時候,死亡這個詞,提起來只會是將活著的人還未癒合的傷口撕開,再一次帶來痛苦。

所以,一些對死亡的隱晦稱呼就顯得很是必要。

為什麼不用其它?

我們之所以發明這麼多個對於死亡的隱晦稱呼,是為了減弱死亡帶來的沉重傷痛,而怎樣的隱晦說法更有勸說力度呢?

或許就是對亡者未來的一種美好期許祝願。

「駕鶴西去」中的鶴,很重要的便是它那成仙、吉祥這些文化印象。試想,故去的亡者乘著鶴飛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許可以羽化成仙,這會給死者親屬以安慰,也蘊含對於死者的祝願。

但是,鶴是美好的動物,除了它,就沒有其它的美好的動物了嗎?

這樣的動物自然是有的,比如貴氣的龍、鳳凰等,比如同是鳥類的大雁、白鷺、天鵝,再比如也很漂亮的孔雀等等……

錢鍾書先生曾在他的作品中寫到過:「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戴了面具的必然。」萬事皆有因果,「駕鶴西去」中的鶴自然也是如此。

一個文人,對鶴有了好印象,他很欣喜,來了靈感,然後便將靈感變為作品,文學作品再被大家傳閱,這個文人對於鶴的個人印象便傳給了其他人,如果這個印象符合大多數人的心理,群體印象就會逐漸形成,而後,便成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印象。

而這樣的情況也一定不僅僅是鶴,比如龍,一談起它,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將它與帝王掛鈎,談到天鵝,或許就會想到醜小鴨。

所以,當前人賦予了鶴靈氣祥瑞,仙氣飄飄的意象,我們在「駕鶴西去」一稱呼當中使用「鶴」,而不用其它動物,便是很自然而然的做法。

參考資料: 

朱奇,聶暘,賈萬梅,劉觀華:白鶴文化淺談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老人去世,為什麼叫駕鶴西去?而不是其他動物
    比如,我們稱死亡,可以說去世,卒,不在了,還可以說——駕鶴西去。 駕鶴西去,這個感覺還有一點高級的詞,是我們對於死亡的一種隱晦說法,可是,為什麼我們用的是鶴,而不是用其它的動物呢? 關於鶴 對鶴,中國人從來都是很喜愛的。
  • 老人去世,為什麼叫駕鶴西去?而不是其他動物
    比如,我們稱死亡,可以說去世,卒,不在了,還可以說——駕鶴西去。駕鶴西去,這個感覺還有一點高級的詞,是我們對於死亡的一種隱晦說法,可是,為什麼我們用的是鶴,而不是用其它的動物呢?「駕鶴西去」中的鶴,很重要的便是它那成仙、吉祥這些文化印象。試想,故去的亡者乘著鶴飛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許可以羽化成仙,這會給死者親屬以安慰,也蘊含對於死者的祝願。但是,鶴是美好的動物,除了它,就沒有其它的美好的動物了嗎?
  • 人去世,為什麼叫駕鶴西去?
    比如,我們稱死亡,可以說去世,卒,不在了,還可以說——駕鶴西去。駕鶴西去,這個感覺還有一點高級的詞,是我們對於死亡的一種隱晦說法,可是,為什麼我們用的是鶴,而不是用其它的動物呢?「駕鶴西去」中的鶴,很重要的便是它那成仙、吉祥這些文化印象。試想,故去的亡者乘著鶴飛去西方極樂世界,或許可以羽化成仙,這會給死者親屬以安慰,也蘊含對於死者的祝願。但是,鶴是美好的動物,除了它,就沒有其它的美好的動物了嗎?
  • 中國作為龍的傳人,為什麼古人去世不叫駕龍西去,而叫駕鶴西去?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受人尊敬的長者故去被叫做駕鶴西去。同時大家也知道,我們一直將自己視為龍的傳人。那麼為什麼人去世叫做駕鶴西去而不是駕龍西去呢?駕鶴西去這個說法其實源於道教。在道家產生以前,仙鶴就是世間的祥瑞了,因為鶴的壽命很長。
  • 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稱去世為駕鶴西去,為何不稱駕龍西去?
    通常說皇帝死亡叫駕崩(不是架出去槍崩的意思)而是表示對帝王的尊嚴。諸侯王或者權貴死亡稱為薨(hong),普通老百姓稱為去世。到了現在,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通常把去世也稱為駕鶴仙去或駕鶴西去。這就令人產生了疑問?既然皇帝稱為真龍天子,尊貴無比,對於皇帝的死亡,為了表示尊重稱為駕鶴西去,為何不稱駕龍西去呢?
  • 為什麼人死了叫駕鶴西去,而不是駕龍西去?看完長見識了
    不過皇帝雖然常常將自己比作真龍天子,但是當皇帝在去世的時候,大家往往會說皇帝是駕崩了,或者是我們現在說的駕鶴西去,所以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為什麼不說皇帝駕龍西去了呢?原來駕鶴西去的說法並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有一定的文化依據的,根據小編的了解,駕鶴西去的說法起源於道教時期,道教對外宣揚的就是仙人駕鶴的駕鶴而行的文化就深深的流傳在了人們的心中。
  • 「駕鶴西去」的人,究竟是去哪裡了?難道真的去了西邊嗎?
    「駕鶴西去」的人,究竟是去哪裡了?難道真的去了西邊嗎?經常看神話類型的影視劇的人,會看到這樣的情節,很多仙人駕著仙鶴西去或者很多人去世之後,人們會說他駕鶴西去了,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人們「駕鶴西去」是去了哪裡?真的是去了西邊嗎?
  • 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鶴有啥說法?答案萬萬沒想到
    為啥叫駕鶴西去,不叫駕「龍」西去,鶴有啥說法?答案萬萬沒想到帝王們喜歡把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或龍子,即便是朝代不同,這種說法卻永遠不變,真龍天子可用龍,達官貴人平民百姓,想都不要想,活著死去都不能,想用駕龍西去抬高身份?這是萬萬不可能的!
  •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說「駕鶴西去」,「駕龍」不是更有派頭嗎
    古代人去世以後,都會說他是「駕鶴西去」。那麼,為什麼會說他是駕鶴西去,而不是坐別的靈物西去呢?比如,也可以說「駕龍西去」啊。很顯然,「駕龍西去」是不恰當的。「龍」在古代有特別的意義,一般都是與帝王有關。也就是說,只有帝王才有資格乘龍。還有一種,就算不是帝王,乘龍上天的人,一般也都是活著的,而不是死了以後。
  • 「駕鶴西去」中的「西」到底指的是哪裡?
    在咱們中國人傳統觀念裡,「死亡」是一個很忌諱的話題,尤其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非常不愛提到這兩個字,雖然理智上,大家都清楚生老病死是咱們普通人終究要面對的自然規律,奈何「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情感上總是讓人無法面對。
  •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文/一淺青絲煙的世界「你是誰?」「你從哪裡而來?」「你要到哪裡去?」有人說人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時候不過也就是一抹黃土罷了,我也好奇過我們以後到底會去哪裡了呢?如果按照宗教說法來的話,佛教中是說我們以後善人就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是惡人那便會到地獄中去。如果是道教的人就會說我們通常不是駕鶴西去就是下地獄受苦。如果是基督教的話就會說我們一般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了。
  • 老人年紀越來越大,難免會駕鶴西去,自己如何是好
    情感是需要幾個寄託才能依存,如果自己情感所附著的人或物失去之後,就會隨著時間慢慢淡下來,其中自己看重的事物一般都不會遺失,大多都會選擇好好保存,但人終究會老去,不會和神話當中一樣,長生不老,會有駕鶴西去的一天,這時候,與他們有著情感聯繫的自己該怎麼辦。
  • 古人去世時常說「駕鶴西去」,真去西天了嗎?其實是去找一位仙女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死」這個字是非常忌諱的,所以拿來代替「死」字的大約有200種方式,比如皇帝死了叫做「駕崩」、「歸西」、「駕鶴西去」、「馭龍歸西」;諸侯死了叫做「薨逝」、「薨亡」;佛教用「圓寂」、道教用「仙去」……反正就是不想用「死」字。
  • 書法家駕鶴西去,作品才能異常值錢
    藝術家駕鶴西去才會升值作品,價格也會異常飆高。這條行內潛規則不僅僅在國內,世界通用。海外的藝術家更是要犧牲自己才能成就藝術。國內的書法家和國畫家也差不多,即便是表演形式的藝術也如此。為什麼書法家的書法活著時寫得再好也不值錢。偏偏等到他走了,再也不能寫更好的作品了,字就值錢了!問題就在於此,因為藝術家只要活著就還能創作更多作品。一旦駕鶴西去,作品立馬不再產生,只能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
  • 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一枚銅錢
    在很多地方的葬俗中,老人去世入殮時,要往嘴裡放一枚銅錢。這枚銅錢在古代稱為「飯含」,在現代葬禮上稱為「口鈴」。那麼老人去世後,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一枚銅錢呢?答案還要從傳統的葬禮說起。因此「飯含」在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樣,現代葬禮上叫「口鈴」,很多偏遠地區及農村葬禮中,常稱之為「噙口錢」。不同身份的人去世,用的「噙口錢」也不相同。在古代,身份地位尊貴的人,「噙口錢」往往比較貴重,諸如慈禧去世時口含的夜明珠,平常百姓通常用五穀之類的農作物。現代人去世後,多用一枚銅錢或硬幣充當「口鈴」。
  • 人死如燈滅,為什麼要說「歸西、駕鶴西遊」?
    另外,還有一種對死亡的婉稱,含著隱諱又寄託希望的叫「歸西、駕鶴西遊」。「歸西、駕鶴西遊」呢?其實,從唯物思想來說,人死如燈滅,但是,亡者親友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往往尋找一種慰籍亡靈和自我慰籍的方式,比如棺槨上的畫的祥雲和仙鶴,名曰「駕鶴西遊」,通過守靈、誦經、祝禱以及送殯時的引魂幡等方式,希望逝者的靈魂得以「歸西」,去往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為什麼偏偏去西,其實,我覺得去哪裡都可以說的過去,但人們偏偏說西方,說「一命歸西、駕鶴西遊」。
  • 書法大家武中奇駕鶴西去
    對家人、對學生、對朋友,無不重情重義,所以女兒說他是「可愛的老頭」,學生說他有「不老的童心」,也正是在這樣的重重關愛和濃濃親情中,百歲老人武中奇一直都保持著不變的「琴心」。前晚9時55分,著名書法家武中奇駕鶴西去,享年百歲。彌留之際,滿堂子孫都守在病床前,老人一個個地看過,然後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他的小女兒武曉霞對記者說:「父親走得很安詳!」
  • 古人離世常說「駕鶴西去」,真的西去了嗎?找仙女去了
    在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死」這個字是為了避諱而帶過來的,代替「死」這個字約有200種方式,例如皇帝死後「駕崩」「那麼,為什麼此前一直說「往西走」「往西走」,而沒有說「往東走」「往南走」呢?真的只能去西邊的某個地方嗎?
  • 小夥:駕鶴西去不是夢,大鵝:完了遇到一神經病,我是鵝不是鶴!
    導讀:小夥:駕鶴西去不是夢,大鵝:完了遇到一神經病,我是鵝不是鶴!這不,又有一位想要成為網紅的小夥子,這位小夥子開了一場直播叫做「駕鶴西去」,這個名字雖然看起來很假,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好奇點進去看看,所以吸引了不少的觀眾圍觀,當看到小夥子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這「駕鶴西去」原來就是小夥子站在樓上,抱著一隻大鵝啊。
  • 農村老人去世有什麼樣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農村老人去世有好多習俗,在甘肅定西通渭縣這種習俗是最隆重的,我見過好多地方的喪事,都沒有通渭的人情重。在通渭,老人去世後,就停在上房中,有棺材的人斷氣了就立馬裝進去,這種提前準備好的棺材通渭人口「活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