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甄選中國美術館藏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共計一百餘件,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步入展廳,首先可以看到明代周臣《撫琴仕女圖》等明代中國畫,畫中的仕女身材修長、面容清麗,蘊含著淡淡的傷感分為和古典詩意。這是展覽的開篇,揭示了中國清代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的關聯。
鈴木春信
鳥居清長
喜多川歌麿
歌川廣重
小林清親
此次展覽作品精彩紛呈,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天津楊柳青
蘇州桃花塢
四川綿竹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第一部分「同源與流變」以4件明代書籍版畫開篇,揭示中國清代木版年畫與日本浮世繪的關聯。此部分通過豐富的作品和文獻展示了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和仕女畫、清代姑蘇版畫等對日本浮世繪的重要影響,以及清代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影響。
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
東洲齋寫樂《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
江蘇桃花塢《一團和氣》
山東高密《博古花卉四條屏》
北京《唱堂會》
第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多件經典作品,如浮世繪部分有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歌川廣重《木曾海道六十九次·宮之越》、東洲齋寫樂《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戶兵衛》等,年畫有江蘇桃花塢《一團和氣》、天津楊柳青《遊園驚夢》、山東高密《博古花卉四條屏》、北京《唱堂會》等。
第二部分「形象與風格」分為美人、戲劇、風景3個板塊,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清代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浮世繪注重描繪現實生活中個體的行為活動,突出畫師的主觀表達與情感抒發;木版年畫中的形象經過理想化的描繪與加工,寄託著人們渴求圓滿的心願。此部分還通過色彩與構圖2個板塊對比分析2種藝術形式的差異,使觀眾感受到浮世繪與年畫在形象與風格、文化內涵與心理訴求等方面的不同。
第三部分「技藝與受眾」分別梳理了浮世繪與年畫在發展過程中湧現出的多種技術形式,如浮世繪中的丹繪、紅摺繪、錦繪、浮繪、藍摺繪等,年畫中的多色套印、版印手繪、漏版刷印、墨拓等,體現出兩者製作工藝的不斷進步和完善。由於浮世繪與年畫具有可重複印刷的特性,低廉的價格使其能夠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具有可貴的平民屬性。
第四部分「生產與發行」分別呈現了浮世繪與年畫在出版方面的特點。浮世繪由民間出版商組織生產和發行,出版商在作品主題策劃、畫師培養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此部分以江戶時期的重要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為例,展示了他與東洲齋寫樂、喜多川歌麿等畫師的合作。清代木版年畫的生產由個體畫店組織,一般採取前店後坊的經營模式,由作坊中畫師、刻工、印刷工、彩繪工協作完成,再以畫店作為經營主體對外銷售。「齊健隆」「戴廉增」「王榮興」「顏錦華」等都是清代著名的年畫畫店。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堅持讓美育融入公共生活,讓藏品走出庫房,組織了「典藏活化」系列展。此次展覽中展出的浮世繪全部是版畫家李平凡先生於2004年向中國美術館捐贈的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術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通過對這批浮世繪作品的學術梳理和深入研究,挖掘其與同時代的中國清代木版年畫的聯繫與差異,並將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集結成展、回饋觀眾,切實發揮藏品的社會價值和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