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說過「青龍過海」?
在雲南騰衝,「青龍過海」是一道名湯。明朝末年清軍南下,永曆帝路經永昌騰越(保山騰衝),騰衝人民就以當地的炒餌塊招待永曆帝,固稱為「大救駕」,衝上一碗幹醃菜酸湯,稱為「青龍過海湯」。
當然,我們今天談得主角兒可不是這騰衝的「青龍過海湯」,而是同樣被喚做「青龍過海」的博白空心菜,亦稱博白蕹菜。
博白蕹菜,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它以鮮、脆、嫩著稱,且品質上乘,風味獨特,嘗過它的人都不禁叫絕,是博白人引以為豪的土特產,也是各地人民都愛吃的一道非常消食的綠色蔬菜。
相傳,古代一位詩人在品嘗博白蕹菜後,曾留下「席間一試青龍味,半夜醒來嘴猶香」的詩句。大意便是,詩人在宴席中不經意試了一盆宛若「青龍」般的蔬菜,其味道鮮美,口感清脆爽口,令人久久不難忘懷,甚至半夜醒來嘴邊還彌留這那香味!
這裡的「青龍」指的正是博白蕹菜。2011年,博白蕹菜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它與普通的蕹菜,除了口感不同,外形也有區別。它莖長葉少,只有在根末長著希拉的細葉,而這細葉尖空心菜(小葉蕹)被北京中國農科院所編著的《中國名蔬菜》列為中國名蔬。
從此,博白蕹菜,遠近聞名,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遠渡重洋,以每斤十多元的價格賣到美國,一度賣到斷貨,在當時引起很大的轟動。現如今,來博白必點之菜,定是這「青龍過海」;且在南寧的各大博白飯店、餐館中,博白蕹菜更是招牌之菜!
究竟是怎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名聲赫赫的博白蕹菜呢?
博白縣地處廣西東南部,屬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給蕹菜的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氣候條件;此外還得益於南流江流域兩岸的沙地土壤條件,博白蕹菜便是栽種在南流江兩岸肥沃的水田裡,其莖葉長期浮在水面上,光照充足,因而莖幹呈現深翠綠色、飽含水分,且莖長葉蔬,葉尾尖細,把莖蔓折斷成段,其斷口即裂開捲縮,狀似喇叭,可見極其的鮮綠、脆嫩!
由於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博白縣成了國家級優質蕹菜產區,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蕹菜種植基地。同樣的蕹菜苗,種到南寧、桂林等外地,也就失去了其鮮綠脆嫩、清香爽口的品質;可見南寧本地蕹菜跟博白蕹菜還是存在著根本上的差別,在菜市上其兩者的價格更是天壤之別。
博白蕹菜,到底要怎麼吃,才有這「青龍味」呢?
要知道,博白蕹菜的莖葉中富含鉀、氯、鋅、維C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食後可助腸胃消化,可預防腸道菌群失調,還具有清暑解毒、消食去膩、防範胃癌、生津、消炎、潔齒、防齲、除口臭、降脂和美膚等功效,是一種極佳的原生態綠色食材。
那麼,要怎麼做博白蕹菜,才能一品其清香、脆嫩的「青龍味」呢?其實,在博白當地,老百姓最喜歡的吃法還是用花生油、蒜蓉等配料開大火將蕹菜猛炒成美食;亦或是先將蕹菜用開水燙灼熟,再加以辣椒、蒜米、醬油等配料涼拌而食。
不管是爆炒,還是開水燙灼,其蘊含的自然清香與那清脆的口感都令人回味無窮。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裡,當地人最喜歡用白粥搭配博白蕹菜一起食用,兩者的完美搭配會讓人食慾大振,即使是再沒有胃口的人也可以就這博白蕹菜連幹兩三碗粥。
因此,在博白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蕹菜送白粥,張口不知足」。雖然說法有些誇張,但是也從側面證實了博白蕹菜的美味!
那麼,喜歡博白蕹菜嗎?歡迎留言參與評論,一起為舌尖上的家鄉美食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