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廟會咋成了「肉串大集」
近半數商家是飲食攤位 羊肉串一天賣出10萬元 專家點評:小吃品種太單調 缺少老北京味道
龍年廟會紛紛於今天落下帷幕。地壇廟會7天客流量逾100萬人次,龍潭廟會也達到了85萬人次。
可是當人們回味時發現,這廟會咋讓小吃唱了主角呢!龍潭廟會近一半攤位都是小吃,可是愣是找不到一串糖葫蘆,滿眼都是清一色的大小肉串。同樣的情景也在地壇廟會和陶然亭公園上演,民俗的東西沒人看,小吃攤前人頭攢動。
除了沒年味兒,老百姓又挑出了新毛病。
現象
廟會肉串最賺錢 一天流水10多萬
龍潭廟會
據主辦方稱,龍潭廟會總攤位數共244個,飲食攤位就有102個,比去年增加了20個。逛廟會,半個園子的小吃,85萬人次的客流量中,超過一半的客流量都集中在此。
儘管有很多小吃,可是家住草橋的丁小姐繞著廟會轉了一圈,愣是沒找到一串糖葫蘆。「這還是廟會嗎?!到處都是烤串,一點兒年味兒都沒有。」丁小姐抱怨說。
烤串也的確賺得最多。龍潭廟會老標王郭先生今年一共有四個烤串的攤位,平均下來每個攤位一天的流水有10多萬,四個攤位的日流水大於40萬。郭先生說,做烤串的主要原因就是容易操作。
地壇廟會
在地壇廟會400個攤位的總數中,雖然40個飲食攤位只佔了十分之一,但是就人員流量來說,還是飲食最受市民歡迎,民俗廣場上的表演活動,觀眾略顯冷清。
而羊肉串又是小吃攤位的主打食品,佔到了小吃攤位的一半數量,而銷量最好的羊肉串,平均一天的流水額就超過10萬元。
銷售最好的老北京小吃,日均流水額只有2萬-3萬元。
百貨攤位的收穫更少,300餘個攤位,銷售最火的百貨攤位平均一天的流水額不到2萬元。
記者了解到,廟會裡最穩定的攤主也要數賣小吃的了,有三分之一的都是老主顧,而百貨攤位的流動性則相對大一些,大概有3-4成的新客戶。
廠甸廟會
同樣的情景也出現在廠甸廟會設在陶然亭公園的民俗區。
記者粗略一數,整個廟會攤位約160個,包括肉串等各類小吃攤位約佔全部攤位的一半。而廟會主辦方專為非物質文化技藝展區留出了最好的位置,卻難博市民青睞。
●對話主辦方
目前布局屬合理 北京小吃難招商
就小吃「泛濫」的情況,記者採訪了地壇和龍潭廟會新聞發言人張勁松。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龍年地壇、龍潭兩大廟會,你如何評價?
張勁松(以下簡稱張):現在是相對合理的狀態。
FW:主辦方在選擇飲食攤位的比例上是怎麼考慮的?
張:龍潭考慮到從各個入口進入都能在一段距離之內找到小吃,所以設了102家餐飲。地壇攤位比較集中,所以只有40家。
FW:那對於一些廟會變小吃街的說法你怎麼看?
張:遊客變得更多元,如果廟會裡全是老北京小吃,年年如此也單調,我們只能儘可能滿足人群多元化的需求。
FW:烤串這些「俗」小吃特別多,為何不能放大京味兒的東西,控制「泛濫」的小吃?
張:老字號本身的參與度並不高,龍潭6家老字號全部是我們主動邀請,並且給予優惠攤位費用的。
FW:那能否通過控制商家經營小吃的「內容」來提高老北京小吃的比例?
張:有一些攤位在廟會初期和廟會中期經營的東西並不一樣,從近年情況來看,烤串可能賺錢,那商家可能就願意賣烤串。一些老北京傳統小吃的製作工藝複雜,商家不考慮。
點評
廟會小吃應有年味兒
不能讓肉串搶了風頭
對於廟會缺少「年味兒」,基本成了「小吃大集」這一現象,老北京網創始人張巍表示認同。他說一個廟會,一般來說有100到200個攤位,有些大廟會攤位更多。小吃攤基本佔10%到30%左右這樣一個比例正常。
小吃攤位多並非不好,北京有許多傳統小吃非常值得推薦,如茶湯等。但龍年廟會小吃品種太過單調,以肉串為主,缺少老北京味道。
無論逛哪個廟會,都能看到賣肉串的攤位前擠滿人,讓肉串如此搶了風頭就過了。「如果能多引進真正的老北京小吃入駐廟會,也能提升廟會的文化品位。」張巍表示。
同時張巍認為,即使引入老北京傳統小吃,最好保持原來的那種「味兒」。張巍舉例,「比如炸灌腸,廟會現場賣的很多都是之前炸過的,然後再上鐺簡單煎一下,味道自然不地道。這也使北京傳統小吃的形象大打折扣。」
文/記者 石愛華 王妍 任佳
實習生 蒲天夏 郭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