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專題」立秋習俗與養生 立秋詩詞賞析

2020-08-08 買購網

立秋時節,代表著秋季開始。天氣逐漸涼爽,也到了豐收的季節。立秋日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立秋養生以養收為原則,民間也有立秋貼秋膘的傳統。暑去涼來,秋高氣爽,下面跟著MAIGOO節氣小編一起來迎接秋天的開始吧。

什麼時候立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的8月7或8或9日,立秋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從這一天起,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立秋氣候

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於颱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秋老虎」依然存在。

立秋有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立秋農事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棉花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

茶園

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說:「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

大白菜

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溫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

立秋習俗

立秋節

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秋忙會

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社

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裡的泥鰍就會在水裡立直。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立秋吃什麼傳統食物

咬秋

「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食秋桃

江南一帶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啃秋

這一天全家一起抱著西瓜、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立秋水

會到河裡或者井中取水,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涼宵

即用優質糯米製作、再進行冰凍的粥。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象徵夏日即將結束,秋天即將來臨。

吃「渣」

就是豆漿榨汁後剩下的豆渣,然後和青菜一起做成小豆腐。他們認為「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立秋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人們要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所以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養生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調養

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秋季以晚10點左右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運動調養

運動量不宜過大,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質虛弱者,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

身體調養

防暑降溫要繼續,注意補充水分,同時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注意不要貪涼,注重飲食衛生,情緒穩定。

飲食調養

Maigoo小編提醒,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立秋飲食主張「少辛多酸」,可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

立秋的詩句

立秋時節,雖然暑氣未散,但是涼風已至,此時十裡田野稻穀黃,處處稻花香。這滿眼的秋色,盡在梧桐秋葉之中。

立秋

左河水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

(唐)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

(宋)方嶽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立秋

(宋)宋釋道璨

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

槿花籬下佔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相關焦點

  • 立秋 | 這些習俗知多少?
    貼秋膘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03、秋日養生 打倒「秋老虎」「適宜進補」秋季為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 二十四節氣「立秋」
    立秋雖然開始向秋天邁進,但一時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餘威,尤其在這些年天氣驟變及溫室效應下,炎熱起來也絕對不輸給夏季;但總體來說,秋天是趨向逐漸涼爽的,比如早晨開始有霧氣,感陰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偶有颱風也讓天氣涼爽許多。
  • 2017年立秋時間 立秋習俗
    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立秋一過,晝夜溫差大。養生方法就不同於夏季了。我們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那麼,立秋養生小常識有哪些呢?立秋後養生注意事項1、衣:春捂秋凍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
  • 詩詞賞析 劉翰《立秋》
    曾為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範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五、《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三小傳。 詩歌賞析  古典詩歌可以分兩類,一類詩歌你必須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例如杜甫、李商隱的詩。而另一類,你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誰,就能從詩句所滲透的那種普遍人類情感中觸摸到詩歌的精髓。
  • 描寫二十四節氣立秋的詩句 關於立秋的古詩詞詩句句子賞析
    2018年立秋是哪天,具體時間是幾月幾號幾點,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從時間段上來看,2018年立秋是2018年8月7日21:30:34,雖然暑熱一時難消,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趨於涼爽。在文人墨客的筆尖,關於立秋的古詩詞詩句句子有很多,以下為立秋的詩詞賞析。
  • 2017年立秋是哪天具體是什麼時候 立秋節氣習俗與養生注意事項
    各地立秋習俗山東:吃「渣」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天津:咬秋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們詳細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瀉。
  • 「詩歌賞析」劉翰《立秋》
    躊躇再三,選擇了這首知名度並不太高的劉翰的《立秋》,期待在簡潔卻回味無窮的絕句中,與大家一同開啟今年的秋聲。關於作者  劉翰,字武子(一說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光宗紹熙中前後在世。曾為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範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今存《小山集》一卷。
  • 立秋是什麼意思及2018立秋幾日幾時幾點?附立秋節氣習俗飲食養生
    2018立秋是幾月幾日秋老虎是什麼意思 立秋是什麼意思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據了解,每年太陽運行到黃經135度時為立秋。
  • 2018立秋養生微信簡訊祝福語 2018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具體時間是幾點
    2018年立秋是2018年8月7日21:30:34,這個時間點已經是一天的晚上時間了。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看的就是這個具體的時間點是什麼時間,早指的是0點-12點這一時間段,晚指的是12點-24點這一時間段。所以2018年立秋是晚立秋。
  • 立秋吃什麼傳統養生 立秋節氣飲食習俗民間傳說介紹
    立秋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在立秋的時候也有許多的傳統習俗,包括了飲食習俗,那麼立秋節氣吃什麼傳統美食呢?立秋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立秋節氣吃什麼傳統美食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
  • 今日 立秋 | 一葉落 知天下秋
    關於立秋,古人有諸多詩詞頌詠,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立秋之日,我國民間素有「啃秋」、「曬秋」、「貼秋膘」等習俗。在江南地區,立秋之時要吃西瓜以「啃秋」。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
  • 立秋習俗風俗有哪些 有關立秋節氣的經典古詩詞詩句
    今日立秋,節氣日期:8月8日,交司時間:03:12:57。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已至;「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收穫的季節到了;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仍需提防「秋老虎」;「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便下降一定幅度。
  • 「節氣」今日立秋,暑氣未走
    在江浙一帶都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但是代表不同的意思,江蘇一帶認為吃了西瓜可以不生秋痱子,浙江一帶認為西瓜與燒酒同食可以防止瘧疾。其實啃秋不一定非要啃西瓜,比如玉米、香瓜、山芋都是啃秋的代表,這一習俗更多的是為了代表一種豐收帶來的喜悅
  • 「立秋」閒話
    立秋的習俗立秋是古時候的「四時八節」之一,是節氣同時也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因此自古時起,立秋日便有很多的民間習俗。我國的節日習俗,首當其衝便是祭祀。立秋的祭祀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年立秋的時候,周天子都要率領諸侯百官去王都的西郊舉行盛大的迎秋儀式,還要祭祀少昊和蓐(音rù )收,這兩位在當時被認為是主管秋季的神靈。這種祭祀活動經漢代一直延續到隋唐。及至宋代,立秋的習俗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報秋」之外,還流行「戴楸葉」。
  • 立秋是幾月幾日 立秋時這些習俗竟可保健康
    時間一晃而過,再過兩天便是立秋了,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立秋是幾月幾日,這並不是什麼大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立秋的時間,以及全國各地立秋的習俗,讓我們看一看,古人是如何通過這些習俗來養生的。立秋是幾月幾日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曆8月7-9日之間)。
  • 2018立秋是幾月幾日幾點 立秋習俗有哪些?立秋吃什麼
    2018立秋是幾月幾日幾點 立秋習俗有哪些?立秋吃什麼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一般在每年陽曆的8月7日或8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黃經135度。立秋標誌著秋天開始到來,氣溫開始逐漸下降,穀物成熟,農民迎來豐收的季節。
  • 今日立秋是幾點鐘?2019立秋具體時間幾月幾號 今日立秋有哪些習俗(2)
    立秋習俗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因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 立秋將至,民間流傳的「報秋」「啃秋」是啥意思?立秋習俗知多少
    與其他24節氣一樣,立秋同樣也對應著三侯。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立秋之日起秋高氣爽,空氣澄明,是非常舒朗的天氣,自古文人為秋日也書寫和流傳下了許多美妙的詩詞。還有宋朝詩人劉翰的《立秋》詩寫道:「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那種悄無聲息的秋聲,和空氣澄明,梧桐疏影趁著夜色的美景,曾令多少人怦然心動。除了詩詞,關於秋還有很多農諺,也是非常耐人尋味。比如:&34;,&34;。
  • 2018年立秋是哪天具體時間是幾點 立秋節氣習俗與飲食養生盤點
    2018年立秋是2018年8月7日21:30:34,這個時間點已經是一天的晚上時間了。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看的就是這個具體的時間點是什麼時間,早指的是0點-12點這一時間段,晚指的是12點-24點這一時間段。所以2018年立秋是晚立秋。
  • 立秋• 古詩詞賞析
    立秋,北鬥星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秋季是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