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換位思考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顧名思義也就是換個角度和立場看待所面對的問題,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他人的感受著想,以此來理解他人。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換位」並不是一種思考的方式,更多的是感受他人情緒的一種方式。人都是有不同的人性弱點的,同時由於人性弱點的限制性,導致很多人思考和處理問題。再或者是在與他人的日常人際交往的時候,往往都會因為一味地堅持自己的感情立場而忽略考慮他人的情緒,只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的角度考慮而忽略了照顧到他人的感受。因為這種種原因,很多人就會覺得別人不能夠真正地理解自己,也不尊重自己的意見。而情商高的人則懂得如何去換位思考,從別人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顧及他人的感受。

在鬼谷子看來,人際交往中的換位思考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相互理解,同時也是一種關愛他人的體現。在現代的快節奏生活中,很多人在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等方面都習慣以主觀的角度、單一的思路來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都很難跳出這種已經成為習慣了的圈子,已經由於每個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環境不同,生活的經歷和閱歷也會不同,在工作山的能力也大相逕庭。於是在這些種種的或是外界因素或是內部因素的影響下,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察事物的角度以及分析事情的思路也有著千差萬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孔子對於換位思考的一個智慧的縮影,在《論語·衛靈公》中子貢曾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除此之外這一智慧也在《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中也出現過,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由此可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善良 ,而這種推己及人的善良在人與人交往之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要素。試問讓你在一位體貼、真誠和一位心懷不軌的人之間選擇,你會怎麼選?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覺悟。我們尊重別人,別人自然而然也會尊重我們。只有不斷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才是尊重他人的體現,而當你能夠尊尊重他人的時候在這一段人際交往中才能算是成功的。那麼又該如何換位思考,尊重、體諒他人呢?

第一點是思考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我換作他,我應該怎麼做?在人際交往中,即使他人嘴上說著如何不在意,但實際上內心都十分在意他人是否對自己表示肯定和表揚。如果遭到他人徹底的否定或者是有意的輕視,我們都會感覺到傷心和難過。因此要知道你的心理需求很大可能也正是他人的情感需求,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做到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我們應該怎麼做。

第二點要思考:如果我換作他,我不應該怎麼做?這正是上文中孔子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往往你不希望和不喜歡的也真正是他人也不喜歡和希望的。人生性都是自私的,通常很多人考慮問題都會習慣第一時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雖然無可厚非,但是當問題涉及到人際關係的交往時,就不能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而是應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解決問題。在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事情時,要先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怎樣?等得到自己的回答後,再相對應的尋找最適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最後一點是如果我換作他,我的做法會是什麼?如果在一場人際交往中,別人的行為和言語在你眼中、耳中看起來和聽起來並是不十分的束縛,甚至是傷害到了你的利益。那麼這個時候的你首先應該做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假設自己是對方,你會如何看待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對他人的埋怨和吐槽。因為很有可能當你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時,你會發現你的做法和對方是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受害者由你變成了對方,在實質上大同小異。在鬼谷子眼中那些小肚雞腸的人往往都是用對自己好,對對方不好的方式去和他人交往。同時鬼谷子也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做到將心比心、善解人意,而不是因為一點小利益傷害了周圍真誠待你的人。假設一個人能在生活中做到換位思考,那麼這個人日後的發展也無可限量,因為只有能夠換位思考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