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隨著桃花進入最佳花期和賞花高峰的到來,各地傳統的桃花節紛紛舉辦。春風駘蕩,桃花盛開,「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株丹彩灼春融」,遊人們徜徉在桃林中,無不心曠神怡,陶醉其間。
我國古代傳說經常提到桃子是一種可以延年益壽的水果,神仙多食用桃,《西遊記》中孫悟空在天界看管的桃園,出產的蟠桃人吃了可以立刻成仙。而桃木更在我國文化中有避邪的意義,相傳東海東少山上住著神荼、鬱壘二位神仙,手持桃枝,專司捉妖拿邪。人們通常在門外掛有桃木符或桃木做的對聯。
中國人喜愛桃花,似乎有著一種不可言喻的情感。嫵媚嬌美的桃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子亮麗的容顏。自古以來,桃花被詩人常用來比喻美貌女子。
桃花在我國文化中則多與愛情、人緣相關,《詩經·國風·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這是一首送新嫁娘歌,用美麗的桃花比喻新娘。
那麼,古人為何將桃花比喻為「紅顏薄命」或者「紅顏禍水」呢?這或許與桃樹的特性有關吧。據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記載:「桃性早實,十年輒枯,故稱短命花。」說的是桃樹其性早熟,三年即可結實,然而六七年便老化,枝幹在結果後越來越細,十餘年後易枯,樹齡並不長,甚至有「短命花」之稱。故此,古人作詩有「梅子酸心樹,桃花短命枝「之說。
犯桃花又稱桃花煞或者叫作桃花劫,是我國文化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出現愛情糾葛、異性緣變好的情形。犯桃花中亦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正桃花,會得到良好的異性感情互動,若為邪桃花即可能因感情出現糾紛或災劫。化解方法據說有星命、風水、道術等途徑。
犯桃花一詞出自傳統子平八字命理中的桃花星。在另一種命理學紫微鬥數中,則有紅鸞、天喜、鹹池、天姚等四顆代表姻緣與愛情的星曜,紅鸞、天喜為正桃花;鹹池、天姚為邪桃花。
古人的這些文化創造,猶如「灼灼其華」的夭夭桃花,充分顯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強烈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