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祐八年(1063),在位四十二年的仁宗皇帝龍馭上賓。趙禎去世的這一夜,暗月無光,仿佛整個大宋都陷入了悲痛的長夜。消息傳出,舉國哀慟。老少婦孺都在道邊哭泣,自發悼念,祭奠燒紙的煙塵一時遮天蔽地。訃告傳到北國,遼道宗耶律洪基也為之落淚,並建立了衣冠冢以表追思。
宋代有詩寫道,「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昭陵就是宋仁宗的陵墓,這首詩也是表達了後世對仁宗皇帝和他的時代的懷念。仁宗皇帝治下的四十二年,對百姓來說是安定平寧的四十二年,北宋後來的靖康之恥,南宋的顛沛流離,山河動蕩,都讓人們不禁懷念起這段歲月,仁宗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兩宋白月光」。
身為君主的宋仁宗無疑是出彩的,成功的,北宋仁宗一朝湧現出了許多才華橫溢的人才,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自仁宗朝,他的知人善任使得這些人才能夠發揮所長,治理體系平衡運轉,農學、醫學和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文化繁盛,光照千秋。在兩宋十八位帝王之中,宋仁宗都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
然而,當拋開為政以德、支撐天下的君王身份,當回歸到「人」的身份時,仁宗皇帝的一生卻充滿了情感上的悲劇性。
仁宗皇帝的身世一直都充滿了傳奇色彩,《水滸傳》的篇頭說他是赤腳大仙轉世下凡,但這遠不如更富有戲劇性的「狸貓換太子」有知名度。
「狸貓換太子」中,劉太后為了搶奪仁宗趙禎的撫養權,陷害了仁宗的生母,致使兩人從此生離。民間傳說為了戲劇性而強行添加的衝突,事實上劉娥的撫養人身份是宋真宗指定的,而事實也證明了,劉娥在趙禎年幼期間確實擔負起了治理朝政、平衡局勢的職責,順利完成了權力的過渡。
今年熱播的歷史劇《清平樂》,將這段掌故做了比較合理的藝術加工,劇中說李妃生前,仁宗已經知悉自己的身世,為了和生母見上一面,想親赴宸妃的住所,但此舉遭到了晏殊的及時阻攔。這個片段雖然是藝術的加工,卻既不違背史料記載(劇中宋仁宗在明面上確實未公開承認自己早知身世,也始終未與生母相見相認),又將劉娥、趙禎、晏殊等人在這件事中所受的心靈煎熬,描述得十分令人唏噓。
從人倫的角度,不讓人見自己的生母,顯得過於不近人情,但身為帝王,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乎社稷安危。倘若和宸妃相認,那將置尚在垂簾的名義上的太后嫡母於何地?宸妃的心理難保不會燃起對地位和名譽的欲望,朝堂上不同的利益集團,也難保不會心思活絡、引發動蕩。宮變鬥爭對朝堂的影響,讓所有人都不敢深想。
李宸妃去世後,仁宗悲痛不已,在世時連一聲娘親也未能叫過,如今子欲養而親不待,朕雖富有四海,又有什麼用呢?
為劉太后身後名平反
劉太后去世後,便有人搬弄是非,稱宸妃是被劉太后毒害。但事實上,宸妃去世後,劉太后聽從了宰相呂夷簡的建議,厚葬了宸妃,儘管可能劉太后曾對此有過猶豫。可是朝堂和坊間的謠言愈演愈烈,很多在劉太后執政期間利益受損或者政見不同的人也都推波助瀾,皆傳言是劉太后毒害仁宗生母。
劉娥對趙禎的教養一直是嚴格甚至嚴厲的,而劉娥垂簾多年後趙禎也到了親政的年紀,太后和官家之間的權力移交過程中,未必沒有發生過雜糅著親情的鬥爭與較量。
劉娥過世後,謠言也未必沒有一度影響趙禎對事情的判斷,但是生性仁厚的趙禎,依然不忍養母的身後名蒙受質疑,他親往祭奠生母,開棺查驗。當見到安葬宸妃的規制符合安葬太后的禮儀,在水銀養護下,宸妃面色如生,仁宗終於知道了劉太后並沒有毒害他的母親,心中終於釋然,生母確得善終,而養母也不必蒙受不白之冤,「大娘娘此生分明矣」。
幼年喪父,對生母宸妃的歉疚,對嫡母劉太后的複雜感情,早早的就讓這位剛剛親政的大宋天子,經歷了人生的無常。
劉太后在世的時候,對仁宗的婚姻大包大攬,生怕年輕的皇帝被美女耽誤,誤了國事。仁宗曾經想要迎娶一位王氏女,卻被劉太后以「妖豔太甚,不利少主」為由拒絕,而改立郭氏女為皇后。郭皇后與兩位妃子發生衝突,仁宗去勸架,不料被衝動莽撞的郭皇后失手傷了脖子,在宰相呂夷簡的支持下,仁宗以「皇后無子」為由下詔廢后,並令她遷居冷宮。但不久後,本性仁厚的皇帝就覺得自己做的有些過分了,畢竟郭后也是這場婚姻的受害者,並有想接郭氏回宮的想法。沒想到在這個當口,年僅二十三歲的郭后卻暴斃而亡。歷史劇《清平樂》中給出的解釋是,有先前曾搬弄是非的內侍,因為害怕郭氏回宮後清算,便暗中下手害死了郭后。這個藝術創作倒是無傷大雅,也不影響歷史記載。
悲痛的仁宗下詔以皇后之禮安葬郭后,此後的一生都對她的死抱有虧欠之情。嘉祐四年(1059),暮年的仁宗甚至想要在大內修建專門供奉郭后畫像和衣物的宮殿,只是因為於禮不合才作罷。郭氏的意外身亡,在仁宗心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悔憾和震動,令他之後行事風格益發謹慎,不願再因自己的一時意氣而傷及無辜。
《清平樂》中,在仁宗早年與之相戀的陳熙春,歷史上也確有對應的人物。但是陳熙春的出身和家庭關係,註定了她無法成為皇后,仁宗不忍這位活潑開朗的女子在宮牆內受束縛,囑咐韓琦把她送出宮,並找富庶人家給她牽了姻緣線。
歷史上曹皇后又就是劇中的曹丹姝,出身名門,歷史記載中她沒有生育子嗣,劇中宋仁宗與曹皇后的感情線,是因誤會與性格導致疏離半生,人到中年,兩人才終於解開心結,琴瑟和鳴。
張貴妃是歷史上宋仁宗後宮中最受寵愛的妃子,她出身低微,但美貌可愛,深得仁宗的歡心。可惜這位給了仁宗溫柔愛情的女子只活了三十一年便早早撒手人寰,而她為仁宗誕育的三個女兒也都夭折了,沒有一個養大的。
事實上,包括張貴妃和之後仁宗喜愛的董貴人在內,他們芳華早逝的原因,或多或少都和孩子的早夭有關。愛情和子嗣,則是困擾著仁宗晚年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和心病。
天倫之樂對宋仁宗而言,似乎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除了幼年時雙親的缺失,成年後愛情的缺憾外,這位富有天下的帝王,幾乎一生都在遭遇喪子之痛。
仁宗一生共生育過十六個孩子,其中三個皇子,都過早夭亡。剩下的十三個女兒,成年的只有四個,其中三個還是仁宗晚年所得。真正陪伴在他身邊的,是《清平樂》裡的那位徽柔公主。可惜,她的婚姻同樣不幸:晚年飽受病痛之苦的仁宗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又無子嗣,儲位必將落入旁支,那麼公主在自己百年之後,能否受到新君的善待,並不保險(事實證明,英宗對仁宗妻女都非常不客氣,新君一繼位,公主的月俸就被削減為原來的五十分之一)。仁宗將公主嫁入李家,本是希望自己的母家能夠代為照料公主,但是天不遂人願,仁宗沒有料到駙馬和公主的婚姻竟然很快走向失敗,公主嬌拗的性格與駙馬一家衝突頻發,最終發生了公主出手打了婆婆、並夜扣宮門的事。要知道,宋朝的宮門制度非常嚴格,公主的夜扣宮門實際上已經觸犯了大宋律法。
這樣失敗的婚姻,又反過來刺痛著仁宗,讓他覺得自己為父不慈,為子不孝。
因為沒有親生子,需要扶立過繼的宗室養子為太子,也許是對宗實的資質平平已有覺察,仁宗始終不甘心。但太子不定,則國本動搖,大臣們紛紛上書。仁宗甚至私下裡哽咽著對親近的諫臣說,「再等兩三年吧」。作為人主,對大臣近乎哀求地希望再給自己一點時間。但仁宗晚年的後宮曾燃起過希望,卻也誕育了失望——也就是他晚年所得的三位小公主。
天意如此,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這樣的結局,不但摧垮著仁宗的神經,其實對那位「備胎」太子——後來的宋英宗,也是種精神折磨。每一次養父後宮傳來孩子降生的消息,都可能讓他這個名義上的皇子失去一切。長期的壓力,讓英宗即位後不久,就飽受精神病的折磨。壓抑在心中的日久年深的不忿,讓他在對待養父的遺孀曹皇后,和那些未成年或剛剛成年的妹妹們,都十分刻薄寡恩。甚至鬧出了讓自己的妹妹們在皇宮中遷居別處,好給自己的女兒們騰房子的鬧劇。
宋史裡說,宋英宗和他的皇后高氏,是仁宗夫婦親手撮合的。仁宗是英宗的養父,曹皇后實際上是高皇后的姨娘。二人成親的時候,民間都說今天是皇后嫁女兒,天子娶媳婦,一時傳為美談。但對於仁宗的身後事,英宗卻並不爽利,高皇后對待自己的婆婆兼姨母,也寡淡無味,實在談不上孝道。如果仁宗地下有知,怕是要死不瞑目。
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趙禎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後人懷念他治下的這四十二年,那是一個令後人懷念的群星璀璨,能臣輩出,文採斐然,值得史家大書特書的四十二年。
但透過歷史的書頁,生而為人的宋仁宗趙禎,或許更想要的是承歡娘親膝下,是與愛侶長相廝守,是有英明類我的皇子為己分憂,是希望自己駕崩後得以瞑目。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宋仁宗趙禎也許真是天上的真仙下凡,人間的七情六慾,本不應和他有所瓜葛,他走的時候,也不該有所牽絆。
他的朝堂風清氣正,他的時代安樂平寧,他的麾下群星閃耀,史書用「帝誠無愧焉」來總結宋仁宗,是相當高的歷史評價。電視劇《清平樂》在歷史基礎上又做了適當的升華:宋仁宗身上抽象出來的「為政者」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承載了以民為本的思想,是「仁」字的最佳註腳;而身為凡人的趙禎,在親情與愛情上的種種抱憾,又是人性的充分表達。兩者彼此交織,正是神性與人性的碰撞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