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是指從公元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一直到1615年德川家康滅亡豐臣氏為止的這一段時期。
這段時期,日本分裂成了幾十個小國,彼此互相侵佔與攻伐,與中國22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頗為相似,當時酷愛中國軍略的日本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更是直接將中國的戰國時代的名稱套用在了當時的日本身上,遂得名「日本戰國時代」。
在最初的幾十年,隨著幕府將軍的勢力越來越衰落,各地大名抓住機會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一些諸侯國在連年的戰亂角逐中脫穎而出,比如關東的北條氏、上杉氏,中部地方有武田、朝倉諸氏,山陰、山陽兩道有毛利氏等。
這些大名在連續幾代的經營下逐漸吞併了周圍的一些小國,有些還完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但距離結束戰亂、完成全國統一總還是差些距離。不過這些地方霸主估計怎麼都想不到,自己將來會被一個完全不起眼的小國大名一個個追著打,而且這個原先不起眼的大名將會為統一日本奠定基礎。
接下來就該本期的「天降猛男」登場了————織田信長。
雖然名義上說是國家,其實當時大多數所謂的」國「並不比中國的縣大多少,所以也有人將這段時期稱為「縣長械鬥」,但其中還是不乏有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國
就像傳記電影中的男主一樣,織田信長拿到的也是妥妥的男主劇本。
1534年,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其父是尾張國的一個小大名(相當於尾張國第二或第三號人物)織田信秀。雖然是大名的嫡長子,但是尾張國只是一個小國,時刻受到周圍大國的威脅,所以信長小時候的生活不算多麼安穩,而且在信長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很強的叛逆性:不喜歡讀書,不講究禮儀,總是打架鬥毆,喜歡上樹下河。
這在武士精神盛行的古代日本是無法被接受的事情,就連織田信長的生母都不太喜歡他,而是喜歡他的弟弟織田信行,織田信長也因為他頑劣的性格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綽號「尾張之大傻瓜」,與之相對的是他的父親則被人們稱為「尾張之虎」。
織田信秀雖然經常為自己的這個兒子感到頭疼,但背地裡似乎總是偏愛著織田信長,因為信長確實表現出了不同於常人的天賦於膽略,他經常帶領一小股部隊到臨近的國家放了一把火,然後再安然回來,除此之外信長還是最先注意到火槍威力的一批人。於是在信長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讓他當上了古野城的城主。
1551年,41歲的織田信秀因為過度沉迷於酒色而去世,年僅17歲的織田信長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剛剛繼任他就展現了自己過人的手段:兩次平定弟弟織田信行的叛亂,降服了所有對他不滿的織田家的家臣,成為了尾張國的實際統治者。
19歲那一年,織田信長去拜見了自己的嶽父,有著「蝮蛇」之稱的美濃國大名齋藤道三。在一番交談後,齋藤道三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我的子孫,估計以後只有為他牽馬的命啊!」
在統一了整個尾張國之後,織田信長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在農業上廢除了幾百年以來農民對大名要上繳的高額糧稅,再加上尾張國本來就位於稻米的主產區,這使得尾張國的人口得到顯著提升。軍事上實行「軍民分離」,組建一支專門用於戰爭的軍隊,平時訓練,戰爭時奔赴前線。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不怎麼樣,但是對於當時日本其他地區仍然靠武士作戰,兵力不足時靠徵調農民組建軍隊的模式來說,這已經算是極為先進的軍隊結構了。
尾張國在織田信長的統治下逐漸強大了起來,但歸根結底任然只能算是一個小國,地域有限。服裝、道具、演員準備的再好,舞臺不大仍然無法演出一場好戲。
就在信長26歲那年,送人頭的好兄弟來了。
當時想要擴張勢力的大名不止織田信長一個,其他各地的大名也在蠢蠢欲動,比如臨近尾張國的大名今川義元.
彼時的今川義元是東海道地區實力最強大的大名,就算放在整個日本也是實力最強大的幾個大名之一。狹小的東海道滿足不了今川義元的胃口,於是他就有了「上洛」之心。「洛」取自中國古代的東都洛陽,「上洛」的意思就如同我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說白了就是這傢伙想要稱霸天下。
到了1560年,今川義元下定決心要實現他的「上洛」計劃,首先決定剷除的就是織田信長的尾張國。
一個原因是因為今川家與織田家的恩怨就沒斷過,另一個原因是周圍瞅了一圈,就你織田家實力最弱,不打你打誰。
於是在這一年春天,今川義元集結了25000人的部隊,準備剷除他這個霸業路上的小石子。對於織田信長來說,這是關乎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一戰,可他傾盡所有,只組建起來一支大約4000人的部隊。
實力懸殊,尾張國的據點一丟再丟,很快就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尾張國的主城清州城(今名古屋市)裡,織田信長正和家臣中的元老召開著會議,會上大家各抒己見、互相爭論退敵之策。但是織田信長卻一言不發,在他心中已經醞釀好了一個非常精妙卻又非常冒險的計劃。
第二天黎明,織田信長親自率領著一支200人的嫡系部隊出陣,這時織田家中的各個元老才意識到——他要去突襲今川義元的大本營。雖然一路上一直受到家老的勸阻,但織田信長始終堅持認為這是一個「天賜良機」,受主公氣魄的感染,最終這支突擊隊的人員達到了接近2000人。
也許是老天爺也故意眷顧著織田信長,在這天正午正好下起了磅礴大雨,完美的掩蓋住了這隻突擊隊的行動蹤跡。
此時今川義元的主力正駐紮在一個名叫「桶狹間」的小丘陵上,對周圍發生的變化絲毫不知。
於是日本戰國史上最著名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鬥發生了:織田信長一馬當先,率軍突入了今川義元的陣營中,今川義元還沒有反應過來軍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在亂陣之中被斬下了首級。失去首領之後,今川軍隨即全盤崩潰。
「桶狹間之戰」以後,東海道格局天翻地覆:勢力最大的今川家族迅速衰落,同時織田信長一戰成名,震懾全日本。
許多史學家將這一戰稱為「日本戰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兩場戰役雖然時隔1300多年,但的確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兵力比大約都是1:5;都是通過奇襲的方式獲得最終的勝利,都成為了勝利方崛起的起點······
有趣的一點是,在這次織田家與今川家的對抗事件中,今川軍中有一個叫松原平康的先鋒在日後也將會大放光彩,成為與織田信長齊名的人物,後來他改名為德川家康,同樣位列日本「戰國三傑」之中。
遊戲《信長之野望》中織田信長的形象。
除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另一個被日本遊戲界廣泛改編的時期是中國的三國時期.有趣的是兩個系列中織田信長與曹操的形象頗為神似,而且兩個人確實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都雄才大略胸懷野心,以弱勝強奠定基業,都無限接近於統一但最後都化為了殘念,而最後的統一都是在他們建立的基礎上完成的。
「桶狹間之戰」之後,織田信長正式踏上了他的霸業之路。
1565年,織田信長提出了著名的「天下布武」的戰略,宣布要以武力統一日本.此後接連戰勝美濃國,朝倉氏,誅淺氏等其他實力強大的大名,並且在1568年完成了今川義元夢寐以求的卻又沒能完成的「上洛」之舉,成為了日本的實際掌權者。憑藉著手下以羽柴秀吉(之後的豐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為代表的六大軍團,織田信長在他的霸業之路上一路高歌猛進。
驚慌失措的其他大名迫於織田信長的威脅,聯合幕府將軍前後組織起了三次所謂的「信長包圍網」,妄圖一舉絞殺織田信長。但是就像200多年後歐洲大陸的反法同盟被拿破崙打得丟盔棄甲一樣,這三次「反信長同盟」也被織田信長和他手下的軍團跟砍瓜切菜一樣追著打。
遊戲《信長之野望》中羽柴秀吉的形象
其實就是後來的豐臣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與織田信長一樣同為尾張國人,因為侍奉織田信長而被信長賞識,後來成為了信長手下王牌軍團山陽道軍團的指揮官。
織田信長死後,他在信長建立的基礎上完成了對日本的統一。
不僅僅是在軍事上,在其他的方面織田信長也有著對其他大名壓倒性的優勢。
除了早在尾張國就開始實施的廢苛稅,軍民分離外,織田信長還鼓勵自由貿易,支持技術革新,尤其是當時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之間的貿易,這保證了信長軍中武器的更新換代。
不過,織田信長冷酷、嗜殺的性格也讓他背上了許多惡名。最著名的事件是,1571年他率軍血洗了一向宗(日本佛教的一個分支)的大本營,同時也是日本佛教聖地的比睿山,將山中僧眾盡數屠盡,同時也將山上的所有佛教文物、建築、經書付之一炬。
此次事件震驚了全日本,織田信長也得到了他的另一個綽號:「第六天魔王」。
但是不管其他人再怎麼咒罵織田信長,都無法改變織田信長向統一全日本邁進的事實。到了1582年,織田信長來到了他霸業的頂峰,此時的他已經佔據了大半個日本,而且還都是日本最富庶的地區,整個日本再也找不出一個足以和他對抗的勢力,只剩下僅存的幾個大名在苦苦掙扎。
也同樣是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匪夷所思的大事。
一件徹底改變日本歷史的大事。
1582年上半年,織田信長派出了自己的心腹之一,羽柴秀吉去攻打備中國的毛利輝元。
羽柴秀吉將備中國的重鎮高松城團團圍住,但久攻不下,還陷入了被毛利輝元援軍前後夾擊的險境中,無奈之下只好寫信請求主公織田信長支援。
織田信長非常看重這次戰事,當即派出自己的另一位心腹,山陰道軍團的指揮官明智光秀率領13000人馬前去支援羽柴秀吉,自己在覲見天皇之後也將親率大軍前去支援(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把織田信長類比於曹操的原因,兩人都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日本的天皇只是個國家吉祥物)。
《信長之守望》中的明智光秀
明智光秀原是織田信長的嶽父,齋藤家的家臣,齋藤家內亂後他投奔到幕府將軍足利義昭門下,之後受到織田信長賞識,被信長費盡心思挖進麾下。
織田信長對明智光秀十分的欣賞與信任,不僅讓他統領了手下的王牌軍團,還封給了他一片廣闊的封地。明智光秀也確實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能力,幫助信長打下了不少疆域。
但是君臣二人表面和諧,背地裡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尤其是在統一日本後誰是正統的問題上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有著巨大的分歧。後人猜測這可能也是明智光秀做出那件匪夷所思的大事的原因。
但是這13000人並沒有開赴前線去支援羽柴秀吉,而是在明智光秀的帶領下秘密折返回了京都城裡,將城中的本能寺圍了個水洩不通。很多士兵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攻打誰,還以為明智光秀接到了主公的指令,要去剿滅之前在京都的盟友德川家康。
隨後,明智光秀說出來那句可能是日本戰國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
「敵在本能寺。」
而此時,織田信長正下榻在本能寺裡,身邊只有200個隨從。他的兒子織田信忠在不遠處的妙覺寺。
在聽到自己被叛軍包圍的消息時,織田信長還以為是自己的兒子想要弒父篡位。等到搞清楚狀況後,織田信長知道最危急的時刻已經來臨了,於是他親自上陣,率領200名死士拼死抵抗。
但是雙方實力差距太過懸殊,很快200名侍從就全部戰死,織田信長自己也受了重傷,只得退回內室,在一番思想鬥爭之後,選擇了切腹自殺。隨後內室燃起了熊熊大火,織田信長的屍體也在這場大火中離奇失蹤。
而他的兒子織田信忠在得知父親遇襲的消息後,親自率領1500人趕來救援,卻始終衝不破明智光秀的包圍圈,最終自己也深陷重重包圍之中,選擇了和父親同樣的結局——切腹自殺。
短短幾個小時,日本戰國時代一下子變了光景。
且不說明智光秀為什麼要發動「本能寺之變」,光他在兵變後的一系列行為就很讓人疑惑。在織田信長死後,明智光秀既沒有取而代之,也沒有按照他的信仰擁立天皇和幕府將軍,反而顯得手足無措,似乎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
身處前線的羽柴秀吉得知消息後,立即與毛利氏進行了休戰議和,並且以極快的速度急行軍趕回京都,發誓要剷除明智光秀為主公報仇。
12天後,羽柴秀吉的40000人遭遇到了明智光秀的16000人,雙方在山崎發生會戰。最終在這場被稱為日本「天王山之戰」的會戰中,寡不敵眾的明智光秀軍潰敗,明智光秀在撤退途中被殺身亡。
有一件事不可否認,「本能寺之變」後,由於最有希望統一全日本的織田信長身亡,日本戰國歷史的走向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各地的大名又開始蠢蠢欲動,織田家內部的幾個家臣也因為繼承問題出現了分裂。不過,控制京都的羽柴秀吉爭取到了織田家大部分家臣的支持,重新整合了軍隊,並且在1583年通過賤嶽之戰、北莊城之戰兩場戰役滅掉了與織田家決裂的柴田勝家,其他的反羽柴勢力也相繼歸服。
三傑中的其他兩位鬧出了那麼大的動靜,同為「戰國三傑」的德川家康自然不甘示弱,同樣刷了波存在感。織田信長死後,德川家康曾脫離織田家自立門戶,還一度和織田信長的次子結為同盟共同反抗羽柴秀吉,但是在羽柴秀吉得勢之後他又「識時務者為俊傑」歸降到了羽柴秀吉麾下。
此後羽柴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戰略,在德川家康的輔佐下相繼打敗長宗我部氏、鈴木重意等大名,繼續推進著日本的統一進程。1585年,羽柴秀吉被天皇賜姓「豐臣」,由此改名豐臣秀吉。
1590年,在滅掉北條氏之後,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統一。
為什麼說基本上啊?因為他們還是拿北海道上的蝦夷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信長之野望》中德川家康的形象
一些歷史愛好者將德川家康類比於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前期先後隱忍在今川義元、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麾下,依靠著自己的超長待機熬死所有競爭對手後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時代——江戶幕府
按理來說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還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大權,已經走上了人生巔峰。但是嘛,人成功之後就容易飄,小小日本已經滿足不了豐臣秀吉,他還想徵服朝鮮,然後定都北京,最後建立一個橫跨中國與印度的大帝國。
於是在1592年,豐臣秀吉派遣20萬大軍徵伐朝鮮,日朝戰爭爆發。
關於這場戰爭也有許多值得書寫的故事,礙於篇幅,以後有機會再寫吧(繼續給自己挖坑)。
最終在明朝軍隊的介入下,日本軍隊在先後兩次的戰爭中均遭遇慘敗。國外戰場的潰敗使得國內對豐臣秀吉的不滿聲越來越大,最終在1598年於憂憤中死去。
可惜的是豐臣秀吉的後人沒有繼承他的政治手腕,在他死後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住德川家康,德川家開始崛起。
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原合戰中戰勝並處死了豐臣氏的掌舵人石田三成,奪取大權,從此豐臣氏沒落。
1603年,德川家康出任「徵夷大將軍」,並將府邸遷至江戶(今東京),從此日本進入最後一個幕府將軍時代——江戶時代。
1615年,在經歷了慘烈的大阪和戰後,德川氏徹底剿滅豐臣氏,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日本戰國時代持續了148年,雖然礙於疆域與人口限制,這一時代不如中國的戰國時代大開大合,但也算得上將星縱橫。
只不過這一百多年的動蕩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日本森嚴的等級分封制度再一次被確立並且得到加強,此後與當初在朝鮮給予他們慘敗的老對手一樣,逐漸被這個世界越甩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