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位於 南京市玄武區,又稱 鐘山,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名勝古蹟薈萃之地,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地、 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首批國家5A級景區 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紫金山南麓。紫金山主峰海拔448.9米,周圍約30公裡,三峰相連形如巨龍,山、水、城渾然一體,古有「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稱,早在三國與漢朝就極負盛名。紫金山囊「 六朝文化、 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休閒文化、佛教文化系列於一山之中,是為「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
紫金山周圍名勝古蹟甚多,山南有 紫霞洞、 一人泉等景點,山前正中有 中山陵,西有 梅花山、 明孝陵、 廖仲愷何香凝墓,東有 靈谷寺, 鄧演達墓,山北有明 徐達墓、 常遇春墓、 李文忠墓等古蹟。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義,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梅花山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中明孝陵景區內。梅花山是南京鐘山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南京梅花山有「天下第一梅山」之譽,與崑山澱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梅園並稱中國四大梅園,居四大梅園之首。
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後,在孫陵崗建中山陵紀念性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後來梅園面積不斷擴大,品種逐年增多,如今的梅花山植梅面積1533餘畝,有近400個品種的4萬餘株梅樹。梅花山梅園以品種奇特著稱,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南京梅花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中國梅文化中心,已連續十七年作為「南京國際梅花節」主會場。
京梅花山是中國四大梅區之一,自明孝陵景區實施資源整合以來,梅花山賞梅面積擴大了兩倍,達到一千五百多畝。世界上現已發現和培育的三百種梅花中,這裡擁有二百多種共三萬餘株,而且有些是梅中極品。根據花色,這裡的梅花可分為白梅、綠梅、硃砂(紅梅)、宮粉(粉紅)、黃梅等幾種。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層層疊疊,雲蒸霞蔚,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來此賞梅的遊客絡繹不絕。
靈谷寺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靈谷寺初名開善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紫金山風景區重要景點。現在的靈谷寺是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為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當年的靈谷寺,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曲徑通幽,松木參天。進山門後要有五裡多路,才可窺見琳宮梵剎。顧起元有詩讚曰:「山門才人人便悠然,十裡深松上綠天。佛剎起誹皆壘障,僧寮汲水心盡飛泉」靈谷寺寺前有街,如拍掌而行,可引起回聲如同奏弦,故名「琵琶街」。寺東有梅花塢,遍植綠梅,初春盛開,花繁如雪,香豔無比。這些勝景大都毀於清代戰火,今僅存乾隆南巡時題材的「靈谷深松」碑。如今的靈谷寺,大部重建於清同治年間,雖規模大不如此前,也物華天寶,自成佳境。
紫金山古稱金陵山,戰國時楚國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漢代稱鐘山。拔地而起,形似盤曲的巨龍,稱為「中阜龍盤」。漢末有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於此,後來孫權因此將此山命名為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