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豹紋脂身鯰,各位肯定不太熟悉,但如果提起它的外號「清道夫」,大家肯定聽過,「聲名顯赫」的清道夫已被中國生態環境部頒布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收錄。大家戲稱清道夫是最成功的入侵物種。
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清道夫,卻是印度人民的頂級美味,印度喜歡油炸或者紅燒清道夫,按道理來說,清道夫是可以吃的,為什麼中國吃貨就不吃呢?
清道夫在中國泛濫成災
清道夫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作為觀賞魚被引入中國,水族箱內壁經常會滋生一些附著藻類,這些藻類不但會影響到箱內,水草的生長,使其腐爛死亡,甚至還會危及到觀賞魚的生存。一開始大家清除附著藻類的方法一般為人工物理清除和化學藥物清除,但是大家發現,清道夫會吞食青苔等藻類,還會吃沉底的小顆粒性食物,所以又把它作為魚缸裡的配魚,起到輔助清潔的作用。
歷經水族市場的追捧和人工養殖的興起,清道夫在中國存市量不斷攀升。因為清道夫幼年時期以巖石或底質上的裸藻、硅藻和部分動植物碎屑為食;但長大的清道夫則更多攝入動物性食物,所以有時候會吞食水族箱的小魚,還有對於生病和受傷的其他魚類而言清道夫魚也十分危險,由於受傷的魚類會分泌一種粘液來保護傷口,這種粘液會吸引清道夫魚在夜晚對傷口進行啃噬,並直接導致其他魚類的傷口難以癒合,甚至死亡。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許多人因為養了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再想養,就會將清道夫丟進自然淡水水體。清道夫是雜食魚類,吸食藻類、底棲動物和水中的垃圾,也能大量吞食魚卵和魚苗,一天可以吃掉 3000~5000 粒魚卵,在缺乏氧氣的水域裡,清道夫還能衝到水面,利用空氣中的氧氣繼續維持生息,它們,嘴裡還含有一個氣泡來存儲氧氣,因而即便離開水十個小時以上,依然可以存活。
因為生存能力驚人,再加上清道夫外骨骼魚,它們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身體凹陷並覆蓋在骨板中,全身都有堅硬骨板保護,而且在受到捕食或者威脅的時候,清道夫魚會呈現出一種防禦姿態,它們的鰭棘會膨脹並且豎立,這會使它們的體積變得更大,其他魚類或鳥類甚至會因為吞食清道夫而被其堅硬的外骨骼卡住噎死,所以在中國缺乏天敵。(原生地有專門捕食這種魚的生物,比如水獺,但是中國沒有)清道夫在中國許多淡水水體內生存了下來。
清道夫生長迅速,僅僅兩年就可以達到性成熟,有時候一年都可以達到性成熟,在南美洲,3~6 月份開始懷卵,9 月~次年 1 月份為排卵季節,一次產約 700~1000 顆卵粒。再加上它們是一年多次產卵魚類,排卵期每個月都可以產卵,清道夫幼魚都會得到母親的照顧,存活率很高,所以清道夫魚在自然水體快速建立了野外種群,以致於部分淡水河系撈起來的底層魚都是清道夫。
清道夫強大的適應能力使它在許多水域中取代了當地的原生小魚,也加快了當地個別魚類的滅絕,降低了當地的物種多樣性。清道夫堅硬的外殼會損害漁網等漁具,影響漁業生產。
另外,繁殖期的清道夫會到河流兩側接近水面的地方打洞交配,不僅造成河道兩側部分的堤圍日益松垮,還會造成水庫抗洪和洩洪能力降低,美國地質勘探局表示,在清道夫泛濫的河流裡,河岸每年約被侵蝕4米左右。
廣東、湖北、 臺灣、廣西、陝西、四川、重慶、江蘇、江西、海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 雲南、吉林等省份,清道夫都已經泛濫成災。
為什麼中國吃貨不吃清道夫
印度人民喜歡吃清道夫魚,清道夫在印度流域天敵比較少,繁殖的非常不錯,印度人民比較容易捕撈到清道夫魚,印度物質比較匱乏,再加上飲食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人民很樂意吃清道夫魚,在印度的街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售賣這種魚的攤子。
但是在中國,為什麼就不願意吃呢?要知道清道夫成魚體長達到 30cm,歷史上記錄到捕獲的最大清道夫長達52釐米,體重接近1.3千克。如此大個頭的魚為什麼不招人待見呢?
中國吃貨嫌棄清道夫,是因為它。肉少而且烹飪耗時,我們剛剛說了,清道夫魚全身都有堅硬骨板保護,頭胸部除了骨板基本不存在肌肉組織,僅體後側面具有明顯的肌肉組織可供食用,因而骨頭遠遠比肉要多,食用起來十分麻煩。
這類魚由於什麼都吃,體內通常會聚集大量細菌、寄生蟲和有害物質,肉質有一股奇怪的腥臭味,即便加了調料掩蓋也還是難以下咽。
清道夫身體呈流線型,上、下唇各有兩瓣齒,有兩個背鰭、四排大鱗,許多人覺得清道夫醜,影響食慾。
在中國,有許多的魚類可供食用,肉少難吃還難吃的清道夫,自然不在中國吃貨的食譜裡。
總結
在清道夫魚被引入中國大陸後的這三十年間,人們認識到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清道夫對於中國生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在中國國內對於清道夫魚成災的情況只能進行人工捕捉併集中燒毀。國家目前也在嚴控人為引種和傳播,防止擴散到自然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