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家宗白華:中國藝術中禪境的表現

2020-12-09 騰訊網

中國藝術家何以不滿於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

因為藝術意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

從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可以有三層次。

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詞》序裡形容這三境層極為精妙:

「夫意以曲而善託,調以杳而彌深。始讀之則萬萼春深,百色妖露,積雪縞地,餘霞綺天,一境也。(這是直觀感相的渲染)再讀之則煙濤澒洞,霜飆飛搖,駿馬下坡,泳鱗出水,又一境也,(這是活躍生命的傳達)卒讀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雲,鴻雁高翔,墜葉如雨,不知其何以衝然而澹,翛然而遠也。(這是最高靈境的啟示)」江順貽評之曰:「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

「情」是心靈對於印象的直接反映,「氣」是「生氣遠出」的生命,「格」是映射著人格的高尚格調。西洋藝術裡面的印象主義、寫實主義,相等於第一境層。

浪漫主義傾向於生命音樂性的奔放表現,古典主義傾向於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啟示,都相當於第二境層。至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後期印象派,它們的旨趣在於第三境層。

而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卻是「澄懷觀道」(晉宋畫家宗炳語),在拈花微笑裡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如冠九在《都轉心庵詞序》說得好:

「『明月幾時有』詞而仙者也。『吹皺一池春水』詞而禪者也。仙不易學而禪可學。學矣而非棲神幽遐,涵趣寥曠,通拈花之妙悟,窮非樹之奇想,則動而為沾滯之音矣。其何以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故詞之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識也。清馨出塵,妙香遠聞,參淨因也。鳥鳴珠箔,群花自落,超圓覺也。」

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是意境創造的始基,鳥鳴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現的圓成。繪畫裡面也能見到這意境的層深。明畫家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裡說:

「凡畫有三層。一曰身之所容;凡置身處非邃密,即曠朗水邊林下、多景所湊處是也。(按此為身邊近景)二曰目之所矚;或奇勝,或渺迷,泉落雲生,帆移鳥去是也。(按此為眺矚之景)三曰意之所遊;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處是也。(按此為無盡空間之遠景)然又有意有所忽處,如寫一樹一石,必有草草點染取態處。(按此為有限中見取無限,傳神寫生之境)寫長景必有意到筆不到,為神氣所吞處,是非有心於忽,蓋不得不忽也。(按此為借有限以表現無限,造化與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徵境界)其於佛法相宗所云極迥色極略色之謂也。」

於是繪畫由豐滿的色相達到最高心靈境界,所謂禪境的表現,種種境層,以此為歸宿。

戴醇士曾說:「惲南田以『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詩句)、品一峰(黃子久)筆,是所謂孤蓬自振,驚沙坐飛,畫也而幾乎禪矣!」

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後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

《雪堂和尚拾遺錄》裡說:「舒州太平燈禪師頗習經論,傍教說禪。白雲演和尚以偈寄之曰:『白雲山頭月,太平松下影,良夜無狂風,都成一片境。』燈得偈頌之,未久,於宗門方徹淵奧。」禪境借詩境表達出來。

所以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纏綿悱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萬物的核心,所謂「得其環中」。超曠空靈,才能如鏡中花,水中月,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所謂「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不但是盛唐人的詩境,也是宋元人的畫境。

文 | 宗白華

相關焦點

  • 用宗白華的藝術「價值結構」理論觀點,來審視中國書法藝術
    作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最擅長在藝術精神與內涵方面思考的美學家和哲學家,宗白華對中國書法的看法也是頗為獨特的。宗白華將中國書法看作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藝術,認為中國書法是表達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是反映生命的藝術形式。宗白華被讚譽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公認為是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家。
  • 談論宗白華的《流雲》詩集
    緣於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深刻印象,作者體現在詩裡的物、意充滿著古典的藝術氣息。同時因其美學家的獨特目光,對世界渺小物無限之美的挖掘,在《流雲》小詩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物象;意境;「初發之芙蓉」      一、創作背景
  • 宗白華:漫步在美學和藝術的林間花徑
    漫步在美學和藝術的林間花徑——宗白華的《流雲》、《美學散步》、《藝境》及其它     宗白華的兩部重要作品   宗白華(1897~1986),原名之櫆,字白華,江蘇常熟人,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它和謝冰心的《繁星》、《春水》,康白情的《草兒》,同是20世紀初期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最早的幾部詩集,它的出版奠定了宗先生在中國新詩詩壇上的地位。   1929年9月,上海亞東圖書館再版印行前,宗白華將它重新編過,為每首詩增加了標題,並改名為《流雲小詩》。1947年11月,上海正風出版社又將它重新編排出版,書後收錄了宗白華寫的《我和詩》(1937年)一文。
  • 湯擁華:宗白華與「中國形上學」的難題
    我曾概括出這種範式所包含的五個要點:「形上體系」,宗白華以中國形上學為基礎構建了一個溝通文史哲的相對完整的體系;「比較方法」,宗白華通過中西美學不同規律的比較探求中國古典藝術的獨特意境;「文化關懷」,宗白華以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關懷作為其美學的精神內核和最後歸宿;「詩性文體」,宗白華開創了貼近藝術、緊扣體驗的「散步美學」,以詩性的體悟而非抽象的思辨展開他對藝術規律的深刻探詢;「知行合一」,宗白華的生活是藝術化的生活
  • 大師雲集宗白華門下
    大師雲集宗白華門下   在青草萌生的時候,送別了朱光潛先生,在白雪紛飛的時節,宗白華先生又離開了我們!一年之間中國失去了兩位美學巨匠,我失去了兩位尊敬的師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在渝期間,談話中常常提及,惘然若失,十分惦念。勝利回寧,他家中的一切蕩然無存,只有佛頭猶在,他感到由衷的喜悅,逢人便講,為此他在南京文化界得了個「佛頭宗」的雅號。這件事很可以說明他那美學家的出神入化的藝術情思。   11月11日下午,我去友誼醫院探望他,恰逢美術史家張安治夫婦在座。他同我倆談話,談老朋友盛成,談徐悲鴻的學生孫多慈(在臺灣已故),談程千帆的夫人沈祖(已故)。
  • 宗白華:人生之美盡在無言
    宗白華被認為是中國學者中將中西方美學融會貫通第一人。他為人隨性灑脫,著書論作不成體系卻又神聚扣合。  宗白華的代表作《美學散步》出版後加印三十多次,成為美學基礎性讀物。宗白華用審美的態度、藝術的人格,品味人間百態,引領我們體驗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在功利主義日益瀰漫的今天,閱讀其著作,體悟其對人生的觀點和藝術的體驗,讓人如飲甘泉。
  • 宗白華 - 新華網--江蘇頻道
    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
  • 意境與禪境
    意境源於道家,禪境源於禪宗,根源上的不同,使意境與禪境在共通基礎上始終走向不同的方向。宗白華先生曾說,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後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境界。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意境則是石濤所言的,「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 這次,大師宗白華將美學講透了
    1920 年,宗白華赴德留學,外祖父還有詩相贈:「一方天地妨寬步,萬裡波濤壯遠勤」。傳統文化遇到宗白華,真可謂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學貫中西,將德國古典哲學精神和現代藝術思潮中的理性、邏輯、思辨,與中國古典哲學和傳統藝術中的意境、智慧、靈韻比較互釋,打通壁壘。
  • 《宗白華講美學》:一代宗師畢生尋美的思想結晶
    推薦好書的 群學書院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大師」,他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後又留學德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直抵達中國文化精神的核心,並建構了以藝術境界為核心的美學思想體系,與朱光潛並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
  • 宗白華:「錯採鏤金」與「芙蓉出水」
    美學家宗白華,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他的美感理論是對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美感是對於一個客觀事物的判斷,並不是對於我的主觀感覺或主觀感情的判斷」。他認為,美感的基礎是美的客觀性,審美過程是主客觀相交融、相流通的過程。
  • 宗白華《藝境》中的美學思想探析
    宗白華《藝境》中的美學思想探析 2017年10月31日 18:05 來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高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離形得似,氣韻生動,宗白華講解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美
    藝術總給人一種玄妙而又神秘的感覺,尤其對廣大非專業的人來說。去欣賞一幅優美的畫或者聆聽一首動人的曲子,能感覺到美的享受,卻無法用語言說清美在哪裡。藝術的神秘感就來自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狀態,我國傳統藝術尤其如此。想要理解傳統藝術的美學思想,美學大師宗白華的解析不可錯過。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大師」,與朱光潛並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
  • 宗白華: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
    印度詩哲太戈爾,在國際大學中國學院的小冊裡,曾說過這幾句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中國文化使人民喜愛現實世界,愛護備至,卻又不致陷於現實得不近情理!他們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學權力的秘密,而是表現方法的秘密。這是極其偉大的一種天賦。因為只有上帝知道這種秘密。
  • 宗白華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
    宗白華,1897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小南門,畢業於同濟大學,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國現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學家、美學大師、詩人,南大哲學系代表人物。《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豆瓣評分:9.0作品簡介:《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為作者代表性文章的最新選本,凡58篇,大體按照「中國美學與中西藝術比較」、「美學與藝術理論」、「藝術與文學」三類遴選編排,展現了宗白華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思想方式。文筆意趣橫生,給人以澄明愉悅的精神享受。
  • 西方藝術的寫實,中國詩畫的空靈與意境|宗白華《美學散步》
    還有一點,則是因著宗白華先生對美學和藝術的功底之深,文章裡每每引詩據典,也就難免有讀者看的興致盎然,也有讀者會有些費勁……之於我個人,最大的收穫莫過於,讓我對中國美學有更全面和全新的認識,因為在宗白華先生的筆下,對美的獨特見解,對中國園林建築、中國山水畫的深刻理解…… 寫的真是太棒了。
  • 朱光潛、宗白華的《雙美集》,美學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
    而宗白華則是投身於新文化運動,他在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哲學家,為白話文的發展和中國哲學研究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五四」運動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宗白華能夠更客觀冷靜對待中西方文化,他打破了西方文化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從客觀理性的角度構築自己強健的文化觀。此外,兩位大師均有出國留學的經歷。
  • 宗白華: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藍花人文閱讀詩翼閱讀出品宗白華(1897-1986),中國現代美學家。原名之櫆,字伯華,江蘇常熟人。宗白華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他對中國魏晉玄學中的美學思想給予了特殊的注意,還著重研究了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和空間意識問題。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學散步》,譯著有《判斷力批判》和《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現已出版《宗白華全集》。
  • 湖畔行走的美學《宗白華講美學》
    提起中國的美學,大多數人會立刻想到代表,比如蔣勳、徐悲鴻、沈從文、朱光潛,甚至陳師曾。在公眾對美學的印象中,宗白華這個名字太薄了。宗白華作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驅和先驅,被稱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被稱為「20世紀中國美學界的雙峰」。他留下的《美學散步》和《藝境》是中國美學史上的兩個重要作品。為什麼宗白華沒有被公眾記住?這可能是因為他對美學的態度就像走在湖畔中一樣悠閒而零碎,這讓人忘記了他對中國美學的貢獻。
  • 「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在安師大成立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今天從安徽師範大學了解到,「朱光潛暨皖籍現代美學家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日前在蕪湖舉行。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東北大學、蘇州大學、上海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國內20餘所高校及省文化廳、省社科院等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揭牌儀式和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