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華看來天生是當老師的材料,談起他的英語教育話題,那話語真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學英語正確的道路很窄,而歧路很多
「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類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英語學習也是如此:正確的道路我不敢說只有一條,但確實比較狹窄,而失敗的歧路很多。這些誤區包括:把英語當作一種知識而不是技能來學習,死摳語法,把過多精力放在精讀上,學生接觸的口語和聽力材料與英語國家中的生活語言大相逕庭,等等。比如說,社會上流行一種看法,好像只抱著某一套教材就能學好英語,而我覺得,只抱著一兩本書是學不好英語的,必須廣泛閱讀,乃至狂讀。」
打開《杜子華英語成功學》,你會發現它薄薄的只有5萬字,文字非常簡潔平易,主體是對英語學習者常見的20多個問題的解答,及作者提出的英語學習六大原則:簡單原則、量的原則、重複原則、模仿原則、突擊原則、興趣原則。
杜子華說:「我希望寫出一本簡單的書,讓人人都可以照著做。」
北京大學英語系王式仁教授和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劉承沛教授等學者對這本小書非常讚賞,王教授說:我從自己40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凡是學好英語的學生大致都走了書中總結的這樣一條路。
幸運的是我碰巧走了一條正確的路
杜子華自己的經歷是對「英語成功」之路最好的註解。
在青島上中學時的杜子華根本沒認真學英語,他1980年首次參加高考,結果落榜,英語只考了十來分,第二年再考,考入山東工學院熱處理專業,英語也只有20分左右。進入大學後杜子華想好好學英語了,因為將來打算考研,也因為他覺得自己其實並不適合學機械工程。「當時英語老師告訴我們,沒事找些磁帶聽,要從閱讀英語開始,從簡單的讀起,很多同學覺得這些是老生常談,沒當回事,而我真的這麼做了。這樣我碰巧一開始走了一條正確的路,沒有陷於應試。」杜子華回憶道。
當時他集中大量閱讀英語簡易讀物,三四個月下來讀了四五十本書,以每頁一兩個生詞計,一年下來也至少熟練掌握了6000單詞,英語水平一下子比同學超出一大截。
「循序漸進,選擇最適合自己水平的東西來聽來讀,很重要。如果好高騖遠,一上來就讀原著,一頁就有幾十個生詞,讀到後面忘了前面,興趣也沒了,效果肯定不行。」
杜子華學英語的另一個「巧合」是他愛看英語電影,看到後來竟然開創了新東方的「電影聽力提高班」,發展出一整套通過電影學英語的方法。
「記得自己看的第一部英語電影是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覺得裡面的修女瑪莉亞就是我一生尋找的dream wife(夢中情人),因為太喜歡這部電影,把它錄成磁帶,我聽了很多遍,直到融入其中。」
「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的培養,學習英語,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尋找突破口,這是非常重要的。喜歡音樂的人可以多聽英文歌曲,喜歡文學者多讀英文小說,喜歡時髦流行的人不妨多讀流行雜誌———記住,英語不是死知識,而是一種生活必要的技能、工具,它通向你熱愛的事物。」
零語言障礙是如何實現的
面對這位國內「土生土長」起來的「著名英語教育專家」、「中國英文口語大師」(《明報》),我還是問了一個似乎有點冒犯的問題:你覺得自己現在的英語水平到了什麼地步?他說:我使用英語已經跟我使用中文一樣,當然我不能說自己的英文和美國人一樣好。
「很多中國人學英語,聽得懂中國人說英語,聽不懂外國人,看得懂中國的英文報紙,一看真正國外的報紙就傻了,因為中國人學的很多英語跟外國人原汁原味的英語不一樣。我一直是在國內學的英語,1994年才頭一回出國,但我一出國就發現自己毫無語言障礙,這個零語言障礙我是怎麼實現的呢?出國前我做了三件事:首先是看電影,因為我看過那麼多英文電影,所以我到國外幾乎以為自己上輩子在那兒生活過,走到哪兒都似曾相識;二是讀各種各樣的口語體的文學作品,體會其中三教九流的鮮活語言;三是創造機會與老外聊天,這樣我到國外沒有聽不懂的東西。」
杜子華覺得,對於學英語,看一部美國電影比在美國生活10天還有效,因為如果你英語不好,其實出去在國外也沒人願意和你說話,誰樂意陪你吭哧吭哧冒單詞呢?
所有學英語吃了多年夾生飯的人應該從簡易讀物重新開始
總結英語學習成功經驗,杜子華強調泛精結合,尤其推崇從簡易讀物泛讀開始。關於閱讀,「子曰」:多好,更多更好,最多最好。
他倡議:「中國所有那些學英語吃了多年夾生飯的人,都應該從讀簡易讀物重新開始,這樣4個月之後我保證他的英語就會有質的飛躍。」
「英語學習本沒有速成,但是對於目前很多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可能有『速成』的辦法。因為很多人學英語學了很多年,全部過程就是積累而沒有爆發,通過正確的方法集中突破就可能快速提升。我從自己的親戚開始嘗試一種辦法,讓他們只做兩件事:第一是每天讀小說,第二是每天泡在新東方的電教室裡,看完小說就看電影,沒事就看劇本。實踐證明,兩個月就可以使一個人說一口非常漂亮的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