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這個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很多傳統觀念都在逐漸被打破,比如家庭,比如子女。
最近楊麗萍接連成為焦點,都是和家庭子女有聯繫。而這些熱點新聞的背後,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家庭和子女呢?
楊麗萍上一次上熱搜,是因為她的女弟子高調公布同性婚禮。
一個星期以後,楊麗萍本人再次上了熱搜,不過這次卻是被動。在她發布的一段短視頻下面,有網友評論「無兒無女就是失敗人生」,此言一出,爭議頗多。
聯繫整個事件,感覺這個網友之所以有這個評論,估計也是和前面楊麗萍女徒弟同性婚姻有關。
楊麗萍本人有2段婚姻,但都沒有子女,據說第二段婚姻之所以分手起因就是她不願意生孩子。後來她把精力都放在舞蹈事業方面,悉心培養舞蹈傳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難說她的女弟子水月是不是就因此受到影響,也選擇了這樣一條打破傳統家庭觀念的道路。
打破傳統家庭觀念,到底好不好?
這個很難說。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類整個文明史,家庭的概念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未來家庭會不會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比如未來社會家庭會不會徹底解體?這都不好說。
在這個過程之中,出現了同性婚姻,出現丁克家庭等社會現象,這都非常正常。
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利。正如楊麗萍的回應,她說「只要自己認為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
對於家庭,對於婚姻,現代社會越來越包容,每個人都有選擇做自己的權利。對待楊麗萍這種打破傳統家庭觀念的個體來說,我們應該尊重其作為個體的選擇權利。
2、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可以尊重楊麗萍的個人選擇,但是千萬不要輕易學她。因為你不是明星,你沒有他們那個條件,在做出最終決定(不要子女)之前,一定要考慮好後果。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過於這件事的評論,有很多支持楊麗萍的人。特別是某些女性,她們覺得楊麗萍的人生值得羨慕。
似乎在她們看來,不生子女,只為自己而活,才算活出了自己。
可以看出,那些持支持楊麗萍言論的女性,很有可能未來也做出和楊麗萍同樣的選擇,就是走上一條「無兒無女的人生也可以很成功」的道路。
因為有了楊麗萍這個榜樣,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活得很瀟灑。
這種想法很危險。
隨便批評人家「無兒無女是失敗人生」這種做法不可取,但是反過來羨慕楊麗萍無兒無女活出了自己,更加不可取。
千萬不要因為羨慕楊麗萍的人生,就走上了和她一樣的道路,還是那句話,要不要子女這個事兒,每個人一定要考慮清楚,尤其要把後果考慮清楚。
3、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人的一生,想法和觀念都是在不斷變化。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於一件事情的看法甚至有雲泥之別。
但是生孩子的機會,你只在某個階段才有,在這個階段你不珍惜,當時你不覺得有什麼,怕就怕以後會後悔啊。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舉世聞名的李清照,可以稱得上古往今來「才女第一」。在她年輕時候,活得非常瀟灑,她本來就出生官宦世家,又嫁給了趙明誠這個好夫婿,兩個人有共同的愛好,強調一下,不是寫詩詞哦,而是金石之學。
所謂的金石之學,大概可以理解為現代考古研究的前身,就是專門研究古代各種青銅器(金)和石碑雕刻(石)上面的文字,進而研究古代的相關制度、文化相關學問。
李清照伉儷算得上是北宋時期金石學的權威,夫妻倆舉案齊眉,平時研究金石學,閒來寫寫詩詞,日子過得很瀟灑,所以沒有孩子他們都不在意。
但是後來趙明誠逝世以後,李清照又經歷了再婚的不堪往事以後,晚年過得非常悽涼,她寫過一首著名的詞《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大家都讀過,把晚年那種寂寞孤獨刻畫得淋漓盡致。
箇中滋味,大家可以仔細體會。
那有人說了,這又怎麼能看出李清照在後悔沒有子女呢?《聲聲慢》這首詞一定是寫晚年無兒無女的悽涼嗎?
給大家講個故事,根據宋人筆記記載,李清照晚年和鄰居家的小姑娘非常投緣,後來一度想把一生所學傳授給她,奈何人家不願意,李清照非常失望。
從李清照的個人經歷,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恰恰是最不需要家庭、伴侶和子女陪伴的時候,尤其是像李清照這種精英,還有事業可以寄託。年輕的時候你完全可以大言不慚的說無兒無女為自己而活,但是到了晚年你後悔了,還來得及嗎?
不要說不會後悔。
人這一輩子啊,不到一定的年齡,很多事情就是沒法理解,很多事情就是沒法體會。
很多人常常笑話秦始皇、漢武帝晚年對於修仙的執念,妄想長生不老,那是都沒到那個時候。
很多人哪怕到了50歲以後,還可能天天嘲笑別的老頭天天買保健品是被收了智商稅,但輪到自個兒七老八十了,各種養生保健忽然就很香了。這種親戚我就見過,真實案例。
所以,年輕的時候不要子女,臨到沒法要子女的年紀又後悔了,這種案例大把存在。有很多人表面上說不後悔,但內心的真實想法如何,只能說箇中滋味,自己體會。
千萬不要覺得你會是特殊的那一個。
孤獨是所有人都無法逃避的終極問題。而子女和後代是能夠緩解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所謂的天倫之樂,不是說你七老八十的時候看著一大家子,四世同堂,而是說在你生命的進程當中,你會因為有了子女的愛,和你對子女的愛,那種完全不摻雜任何利益關係的感情所慰藉,從而消解了生命旅途中的孤獨。
當然,不是說有了子女和後代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真實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家庭成員,和自己的子女關係可能也會發生很多問題,更有賭王何鴻燊這種後代太多分家產鬧上法庭的宮鬥破事。
有子女和後代,並不一定就代表人生會幸福。
但至少你有了子女,你才有了這個機會。如果你一輩子都沒有子女,你就永遠失去了這個機會。
4、
人為什麼一定要有個後代?
往大了說,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人的生命有限,大多數人在臨死之前,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來這個世界走一遭,留下來點什麼?
古人說立功立德立言,其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幾千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已經在思考什麼是不朽這個終極哲學問題了,並且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與之相比,財富那真的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但不管是立德、立功,還是立言,這都是人類歷史上能夠寫進史書的大人物才有的境界,就拿立言來說,咱們前面提到的李清照一輩子留下千古名篇,這才有資格叫立言。
對於楊麗萍來說,也許她距離李清照的地位還有點不及,但是她大概也是中國舞蹈史可以留名的人物,舞蹈這份事業對於她來說,確實可以寄託終生。
普通人一輩子忙忙碌碌,有幾個能達到李清照的水平?別看網絡小說這麼火,幾十年後99%都是被掃進垃圾堆的玩意。
所以,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留下後代,是我們生命得以延續,是見證我們曾經來過一回的最大安慰。
《尋夢環遊記》裡面有個說法
「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遺忘才是。生命的終點是被人永遠遺忘。」每個人都會死掉2次,一次是他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另外一次是這個世界所有人徹底遺忘他的那一刻。
對於一個人來說,在他走向人生終點的那一刻,想到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想到自己的墳前會有人定期前來祭奠,會不會覺得死亡也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呢?
雖說一個人死了之後就萬事皆空,但是你有沒有子女後代,在面對死亡的心態上,會是一樣嗎?
5、
好了,前面咱們討論了關於家庭、子女的哲學方面的問題。
接下來咱們要討論一點接地氣的事情,最現實的養老問題。
不是討論養兒防老的問題。
我想我們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生命最後十幾年可能都會在養老院度過吧。咱們就說養老院的養老問題。
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義工組織,去武漢的養老院慰問老人。
去得多了我就發現,在養老院的老人,有沒有子女,情況差距特別大。
這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是心態,有子女的老人,對於老養老院這回事看得比較開,覺得他來養老院就是換個地方住,子女也經常來看他,心態比較好;而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明顯就情緒各方面更低落。
第二是待遇,真的,有子女的老人和沒有子女的老人,在養老院的待遇真的不一樣,不是說院方故意為難那些沒有子女的老人,怎麼說呢?子女可以說是老人的後盾啊,假如老人和院方發生了矛盾,對吧?和子女說一說,子女去交涉一下,肯定有效果,但是沒有了子女的老人,那就是沒有後盾啊,說句不好聽的,院方有時候沒有照顧到位,你找誰說去?
我們去養老院主要就是陪老人說說話,聊聊天,去了幾次以後,有2位沒有子女的老婆婆,那是真的拿我們當晚輩,什麼話都和我們說講,說她們的孤獨,還說有時候和別的老人有矛盾,那些有子女的老人罵她們「你連個兒子都沒有」,如此等等。
那時候我就非常感慨,人這輩子,真的不能沒有子女後代。
前一段時間有個新聞,說是保姆在家捂死了83歲老太。幸好是家人通過監控視頻發現了真相。
這個新聞當然是個例。但是也越發凸顯了老年人的無力。養老這個問題,歸根到底就是需要人照顧。從一般情況來看,還有誰會比自己的子女,更加用心照顧你,當年年老無力的時候?
對,現在早已不是養兒防老的時代了。但是任何時候,子女都是你年老以後最堅強的後盾。子女是你晚年的依靠。無論是心理方面,還是任何方面,子女都是你最堅強的依靠。
6、
讓我們再回到楊麗萍。
對於楊麗萍這樣的明星來說,她可以不需要子女,也可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因為她的地位擺在那,她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她有錢,有名,還有一大幫徒弟。
對於這樣的社會精英人士來說,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他們有事業可以操心,也許子女對他們的心理寄託作用沒有那麼大;當他們老了以後,他們的社會資源也可以保證自己可以過得很舒心。
但是,作為這個大多數的普通人,請捫心自問,你有錢嗎?你有名嗎?你有楊麗萍這樣的地位嗎?
當有一天你也住進養老院,而沒有子女依靠的時候,你想找個人說說心裡話的時候,你可以找誰?有人欺負你的時候,你該去找誰?
所以,省省吧。
正如結婚可以提升大多數普通人生活品質一樣,擁有家庭和子女後代,也是提升你生活質量的一個基本保障。
作為明星,作為有錢有地位的人,他們當然可以不用結婚,也可以不用有子女後代,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品質。
你可以羨慕這些明星,但是假如你想學他們的時候,請先照照鏡子,問問自己,你有那個條件嗎?
沒有小姐的命,不要得了小姐的病。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對於沒有子女才能活出自我這種話,聽聽就好,如果你真的走上這條路,那才真是失心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