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白羊咀村:村落自治「小組織」​ 譜寫鄉村治理「大樂章」

2020-12-04 荊楚網

圖為掛牌儀式。通訊員趙恩峰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訊(通訊員趙恩峰)恩施州利川市汪營鎮白羊咀村有一個小地方名叫雙寨,是個雜居村落。住在公路兩側的村民來自6個不同的村。曾經,這條街道被當地人稱為「三不管」地帶,「髒亂差」是雙寨的代名詞。

2019年4月,恩施州人民檢察院駐白羊咀村「尖刀班」進駐後,通過推薦選舉成立雙寨村落自治小組,檢察力量和村民自治雙管齊下,雙寨舊貌換新顏。如今的雙寨街道乾淨整潔,村民和諧相處,是村民的幸福家園。

圖為雙寨村。通訊員趙恩峰 攝

破解雜居村落人居環境整治難題

雙寨,是白羊咀村的一個小地方,因歷史行政區劃變故的原因,在長約640米的汪(營)長(樂)公路兩側,雜居著白羊咀、小溪、高坎子、釣魚、石板水及清源等6個村的71戶318名村民。恩施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進村後,發現雜居村落管理混亂、環境髒亂差;由於雜居村民來自不同的村,村民之間因田地、房屋地界等矛盾時有發生,且人居環境整治標準、步調不一致。雙寨,成了幾管幾不管的地方。也給恩施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精準扶貧、人居環境整治帶來明顯的困難。

圖為會議現場。通訊員趙恩峰 攝

雜居村落的人居環境整治和發展,是擺在尖刀班面前的一道難題。

「要站在政治自覺和檢察自覺的高度,把精準扶貧、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才能和老百姓貼得更近,把檢察職能觸角延伸到最基層,也是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駐村領導、恩施州檢察院副檢察長羅林說道。為進一步加強基層自治和規範管理,針對雙寨雜居村落實際,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和白羊咀村支兩委多次探討研究,報經汪營鎮黨委政府同意後,決定成立雙寨村落自治小組。

圖為村支部書記候雪英(左)和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包片幹部李志(右)入戶張武江家中。通訊員趙恩峰 攝

辦法有了,關鍵還得有人來做。

村支部書記候雪英和州檢察院駐村尖刀班包片幹部李志入戶63歲的「老雙寨」張武江家中,就村落自治深入調查研究。「村落自治小組的成員應有願做敢說、無私奉獻的精神才能擔當,心裡總打自己的『小算盤』是搞不好的。」張武江如是說。

圖為村民大會選舉成立雙寨村落自治小組。通訊員趙恩峰 攝

去年12月4日,駐村「尖刀班」組織召開雙寨全體村民大會,經民主推薦、投票選舉,從6個村中推選出5名公道正派、熱心公益的村民,組建第一屆「雙寨村落自治小組」,主任、副主任、綜合治理委員、鄉風文明委員、人居環境委員各一名,並在白羊咀村黨支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圖為自治小組辦公點。通訊員趙恩峰 攝

人員有了,班子也搭起來了,辦公場地、基本工作條件也得解決。

張武江當選為副主任,主動把自家住房一樓的一間借給自治小組長期使用,州檢察院及時配送辦公桌椅。

圖為雙寨村落自治小組相關制度上牆。通訊員趙恩峰 攝

自治小組工作制度、自治小組人員分工圖等表圖上牆,主動接受村民監督。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成為雙寨村落自治的宗旨。

圖為文藝演出現場。恩施州檢察院提供

為配合自治小組工作,州檢察院於2020年元旦後,由村委員協助,在白羊咀村小學舉辦了一場文藝演出。先進文化的引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圖為村落自治小組進行衛生清掃。通訊員趙恩峰 攝

讓村民擔當美麗鄉村建設主角

村落自治小組成立以來,定時不定時地進行衛生清掃,已經成為雙寨村民的習慣。「自治小組的成立,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大家的思想觀念得到了改變,不僅要搞好自家的衛生,還要維護公共秩序和衛生,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環境裡」。村民張寒芬說。

圖為村落自治小組調解現場。通訊員趙恩峰 攝

鄰裡之間發生土地地界或房屋邊界或生活中的矛盾,不用吵鬧罵架,只要找自治小組就能解決問題。「現在大家很少發生矛盾了,我這個負責協調鄰裡關係、化解矛盾糾紛的綜合治理委員基本失業了。」袁海英笑著說。

圖為雙寨村落自治小組委員自己動手安裝路燈。通訊員趙恩峰 攝

尖刀班申請籌措資金免費為雙寨安裝路燈,村民積極主動協助安裝。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識明顯增強。

圖為尖刀班包片幹部李志和雙寨村落自治小組成員:左起 陳良祿(人居環境委員)、張武江(副主任)王廷貴(主任)、李志、吳海燕(鄉風文明委員)、袁海英(綜合治理委員)。通訊員趙恩峰 攝

10月23日,利川市汪營鎮鎮黨委書記朱定攀將「雙寨村落自治小組」門牌授予白羊咀村黨支部書記候雪英,並進行了簡單的掛牌儀式。「村民自治+長效治理」的模式在雙寨村落逐步建立。

恩施州檢察院檢察官、駐村包片幹部李志組織並參與了雙寨自治的全部過程,他發自內心地感慨道:「村落自治以前是幹部幹,村民看,村落自治後是幹部幹,村民更是主動幹;雙寨村落自治是我們檢察機關在駐村精準扶貧過程中,就農村自然村落尤其是雜居村落治理的一種探索,也是檢察機關政治自覺、檢察自覺的一次實踐。最大程度調動村民自身內動力、激發自我管理、依法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村民自覺擔當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角,才能極大地樹立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信心,才能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真正實現『治理有效』提供自身恆久內動力」。

相關焦點

  • 2035個村落「小單元」撬動鄉村「大治理」——宜昌秭歸推進鄉村善...
    山大人稀、居住分散,農村群眾難組織、公共服務難到位、鄉村治理出現「真空」,是這個湖北西部山區面臨的現實問題。《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秭歸縣創新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落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工作,將全縣174個行政村劃分為2035個自然村落,通過「村落夜話」「屋場會」等實現能人帶動、群眾參與和村規民約保障,逐步形成「黨建引領、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幸福村落」建設新格局,走出了一條鄉村善治新路子。
  • 白羊咀村秋色濃
    邊緣村落白羊咀,地處齊嶽山下,汪營鎮的西北角,距汪營鎮6公裡,離利川城約30公裡,東接沈家壩,西連龍山溝,南鄰曾家營丫口,北靠皂地壩上彭家田。國土面積10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6.8平方公裡,林地3.2平方公裡,有21個村民小組,949戶3021人。
  • 湖北秭歸 微治理,大幸福
    這裡並不算發達、富裕,卻多年來探索以自然村落為單元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重心下沉,重構農村自治單元,激活了農村基層治理與發展的動力。2014年,秭歸縣「幸福村落」建設榮獲「2013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2014年11月被納入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項目。
  • 蘆山縣人大常委會全面部署鄉村基層微治理工作
    雅安日報/北緯網訊 近日,蘆山縣人大常委會圍繞鄉村基層微治理,提出「11349」工作思路,並全面部署此項工作。蘆山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圍繞一部法規,以我市首部地方性法規《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為依據,全面梳理完善村級自治組織、聚居點、傳統自然村落的體制機制建設,用規範化、法治化引領鄉村基層治理新風尚。
  • 以黨的群眾組織力引領鄉村協商治理
    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換成鄉村協商民主的發展優勢,不斷激發鄉村治理的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充分發揮基層民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創立了村民委員會這一組織形式,使我國農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
  • 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關鍵詞] 基層社會治理;自治;法治;德治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首次在黨的重要報告中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應用到鄉村治理體系之中,同時也適用於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 【鄉村治理有效】讓有德者有所得 河山鎮以「點線面」構建治理「大...
    開欄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深耕三治融合發源地,持續拓展「三治+」應用。   本期   案例
  • 晉江:鄉村治理聚焦「人錢事」 注重引導「榜樣力量」
    晉江市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115個縣(市、區),英林鎮西埔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候選名單,晉江市磁灶鎮、英林鎮入選全省100個鄉村振興特色鄉(鎮)名單……剛剛過去的2019年,晉江市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喜訊頻傳。
  • ​ 蘭州永登: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紅城模式」
    鄉村治理的「紅城模式」也受到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關注。據介紹,永登縣圍繞實現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有機融合,全縣推行以黨建引領+N的模式,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200個行政村和11個社區建成村民說事室,面對各類矛盾糾紛和民生問題,鄉鎮幹部、法律工作者、
  • 湖北秭歸:「三治」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如今,秭歸堅持以全面依法治縣為統攬,開展以「法治大宣傳、矛盾大化解、法律大體檢、法援全覆蓋」為主要內容的法治鄉村建設,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磅薄動能。鄉村治理,以法為本。作為山區縣、三峽移民大縣和曾經的國家貧困縣,秭歸縣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利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
  • 南京學者人民日報刊文: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人民日報》2018年02月05日 07 版 版面截圖 原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治理之道)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以及農村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廣大鄉村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業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的變化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裕的同時,也給鄉村治理帶來一些新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在鄉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 常州溧陽:譜寫美妙田園牧歌 唱響鄉村振興樂章
    從最早入選江蘇省美麗鄉村試點縣,到升級為全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市,常州溧陽以其出色的試點探索,譜寫了美妙的田園牧歌,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鄉村振興的「溧陽經驗」。    兩年後的2019年11月,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現場會在溧陽召開,溧陽4個首批試點村全部被命名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創下了首批特色田園鄉村數量全省第一的佳績。在接下來的兩批試點中,上黃鎮南山後村、竹簀鎮陸笪村等又晉入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行列。至此,全市累計建成6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其中李家園村、慶豐村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 論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構建
    一、民主與有效:我國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目標的確立  在鄉村治理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兩個要求,首先將「治理有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總目標要求之一。其次繼續堅持和完善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 鄉村治理中的「三治」結合:理論意義和基本原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政府、社會和居民良性互動,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藉助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治理「三治融合」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時代任務。健全和完善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今天,市場化和城鎮化的深度發展給農村社會帶來了多重衝擊,青壯年流動性大,鄉村現有的常住人口與傳統社會已經大不相同,留守家庭和空巢老人現象較為普遍,鄉村人口數量逐年降低。與此同時,城市社會的多元價值不斷湧入鄉村,鄉村文化面對各種新鮮事物的衝擊容易走偏甚或迷失。故此,應充分發揮現今鄉村中德才兼備、有較高聲望人士的聚合力和影響力,恢復「鄉賢」人士共議習慣,協助當地基層組織實行村民自治。
  • 完善鄉村治理組織體系 切實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根本和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千千萬萬名優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 ​全國人大代表李金東:牢記囑託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全國人大代表李金東一年前的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陸河縣河口鎮營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金東圍繞實施美麗鄉村戰略作了發言「一回到工作崗位,我一刻也不敢懈怠,把總書記對廣東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對廣東工作的充分肯定,轉化成工作的動力投入到服務群眾中去,帶領村民精準脫貧、改革創新,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在改善環境,提升人民幸福感上,李金東與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引領作用,帶領黨員、發動群眾共同治理鄉村環境、拓寬鄉村道路、升級改造自來水、建設法治宣傳活動中心,村環境變得越來越美了。
  • 鶴壁市創新實施鄉村社會治理 打造鄉村社會治理現代化「鶴壁模式」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支撐。今年年初以來,我市創新實施鄉村社會治理「點、線、面」一體化工作法,鄉村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平安鄉村創建工作紮實推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 鄉村凋敝?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編者按 :伴隨中國經濟加速轉型發展,中國社會處於向現代化社會大轉型、大變革的歷史進程,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流動出現新態勢,社會矛盾、社會價值、社會心態呈現新特徵。傳統治理理念、方式失效,治理能力已不適應現代化國家的要求。
  • 【四訪四議】「三小三大」新模式 議出城市社區自治新水平
    近來,縣民政局針對城市社區社會結構多元、居民訴求多樣等實際,從大處著眼抓引導、小處著力抓關鍵,以「四議」為抓手,探索「三小三大」模式,議出城市社區自治新水平。1以「小網格」託起「大服務」實行社區社會治理與小區自治「雙網合一」運行管理,以「四議」為載體,常態化走訪民情、排查矛盾、發現隱患、了解需求、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