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書法第一人蔡襄的字,無一筆不從顏真卿出,又無一筆似顏真卿

2020-09-09 俊東說畫

蔡襄,字君謨。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

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

《大研帖》

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極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得魯公筆法而修於魯公書,可為楷則。

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謝郎帖》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

蔡襄的母親盧氏出生於詩書之家,常以自家門外的松樹啟發蔡襄:「你要學習松樹不畏寒冷臘月、高風亮節、蒼拔聳立的品格。」母親的諄諄教誨,小蔡襄銘記於心,在後來的仕宦生涯中始終踐行,並結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為官思想,於晚年制訂了家規家訓,為後世子孫確立行為規範。

蔡襄十九歲考取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持書帖》

蔡襄是宋代名臣,為官正直,所到之處皆有不俗的政績。

任福建路轉運使時,恢復莆田五塘水利,退鹽鹼、保灌溉,受益面積達一千餘頃,農戶計八千餘家。他撰寫的《荔枝譜》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所著《茶錄》、《小團茶》精簡洗鍊,倡導發展果茶生產,發展內外貿易,增加農民收入。

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使百姓「棄舟而徒」,帶動當地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任福州知府時,針對當地婚喪喜慶講排場、擺闊氣的不良社會風氣,撰寫了《福州五戒文》、《戒山頭齋會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為法令頒布,要求百姓遵守。

《謝賜御書詩表》

二次出任泉州知府,上任伊始,便著力整頓吏治,不避權貴,大刀闊斧,懲治汙吏奸官,對當時貪贓枉法的晉江縣令、宰相章得象的侄兒章拱之「按以贓罪,作廢終身」,把章拱之革職為民,百姓拍手稱讚。
蔡襄嚴以律己、身體力行,消除腐敗醜惡現象,努力匡正社會風氣,在當時深受百姓擁護和愛戴,贏得了較高的讚譽。

1067年,蔡襄病逝家中,享年56歲,被追諡「忠惠」,歐陽修為其撰寫墓志銘。
宋代理學家朱熹更是以「前無貶詞,後無異議;芳名不朽,萬古受知」,對蔡襄這一生高度讚譽。

《離都帖》

宋代楷書第一人

在「宋四家」中,蔡襄更擅長楷書,有「宋代楷書第一人」之稱。

北宋之初,唐人書風漸絕,而宋人書風尚未形成之際,蔡襄大力主張學習前人,恢復晉、唐古意。這種復古的思想,有力地扭轉了五代以來靡弱的書風。蔡襄不擅篆書,但他尊崇小篆的「古意」,喜愛石鼓文的「古質」,所以認為學書應取法前人,並為歐、虞、褚、柳找到源頭,指出「其結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從中可以看出蔡襄強烈的復古思想。

《持書帖》局部

蔡襄的「書法精深,秀媚之甚,是謂美女鏡花也」。他不僅有精深的理論修養,同時也是當時獨居書壇的「本朝第一」的書法實踐者。他學顏真卿的書體不默守陳規,依樣畫葫蘆,而是更重視對顏書的神、勢、氣的學習和汲取,所以人們感到蔡襄無一筆不從顏真卿出,但又無一筆似顏真卿。

《持書帖》局部

從他的傳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與前賢有著難以掩蓋的淵源關係,如《思詠貼》與懷素《千字文》的聯繫,《自書詩稿》和王羲之《蘭亭序》的相近,《安道貼》對虞世南行書的繼承……

從以上諸貼中我們可以看出,蔡襄的書法作品與其書法理論所倡導的重神氣、追晉風、尚秀美、求飄逸是完全相一致的。

《持書帖》局部

雅人深致,灑脫自在

宋四家中,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

雖然比起蘇、黃、米三人的大膽創新,蔡襄是保守了點,但在蔡襄存世的手札中,精研的楷法下也不乏盡興揮灑的情趣,雖然沒有蘇黃米三人的灑脫狂放,但在尚法的唐人之後,用筆端在紙上把自己嚴謹、小心、也在一步一步向前試探式的創新心態表露無遺,這不能不說是開了宋代尚意的先河,說他是宋代尚意的先鋒,開啟了蘇黃米個性文人書法的先河是不為過的。


《暑熱帖》

篇幅雖短,但帖中行楷相間,字字珠玉,法度嚴謹,淳淡婉美。給人一種清新悅目的感覺,作者淡然豁達的秉性也躍然紙上。這也就是尚意先鋒的筆意吧!難怪蘇東坡、歐陽修非常推崇他,說蔡襄是本朝書法第一人。


《腳氣貼》

用筆連貫細膩,簡潔靈動,大小對比強烈,輕重筆過渡自然,注重行氣,行字,長筆,不平不正。別開生面,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行草書風撲面而來,奇偉至極。


《思詠帖》

書體屬草書,共十行,字字獨立而筆意暗連,用筆虛靈生動,精妙雅妍。通篇雖不提及「茶」、「茗」,但其中蘊含的風流倜儻的人物形象,及其遊戲茗事的清韻,則真是呼之欲出,嫋嫋不絕。


《陶生帖》

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蒙惠帖》

為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自書詩》

雖在渾厚上不及顏真卿,卻更加秀麗工整,楷書的折筆更多一些而行草的圓轉少了一些,粗細變化更多一些,用墨更潤而少燥。


《安道帖》

通篇雅逸勁健,用筆簡練,且富有變化。渾厚端莊,一種春風拂面的感覺,字裡行間充斥著妍麗溫雅的氣息。行筆結體多變,筆圓韻滿,沉著明潤,氣骨瀟逸不俗又飄逸,有晉唐風韻。


《虹縣帖》

筆法、結構上遵循唐制,深頗唐風影響,書體處處流露出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也等人的筆意及神韻。下筆方正,一點一畫、一筆一捺,均按「永」字八法,法度極嚴。重按輕提,應用自如,於轉折處更見微妙。初時行中帶楷,筆尚收斂;後轉粗放,漸變行草;最後揮灑肆意,衍化為草。


《澄心堂帖》

結語:

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蔡襄似乎沒有其他三位那麼大的名氣,可是,他的字,卻能深深地折服你。

——END

相關焦點

  • 蔡襄是宋朝書法第一人?專家:蔡京若非奸人,蔡襄沒有機會
    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這件書法作品受到了好多蔡襄書法研究專家的重視,因為蔡襄比較喜歡寫楷書,這件草書佳作非常難得,其中好多筆法蔡襄很少使用,甚至都是第一次使用,好多蔡襄書法研究專家調侃這幅作品:腳氣雖臭,字卻萬古飄香。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刷字」與「勒字」
    以上米芾所說勒字、排字、描字, 皆是做作之詞, 自己說刷字, 刷便是揮灑自如, 一無做作。雖然顯得有些刻薄, 但卻概括了各家書法的主要特徵。十分準確地概括了這一特點。其次, 米芾「刷」字的特點還表現在筆觸雄健, 轉側多姿。米芾運筆皆以全力書之, 以宏取勢, 雄強駿快而又變化迭出。米芾不僅用筆多變, 而且體式的正斜亦極多變。如《苕溪帖》、《研山銘》可見一斑, 其偏側取勢用筆恰到好處。若以書法精彩論之, 米芾堪稱古今第一, 無與倫比。再次, 米芾用筆非但迅勁, 而且筆有四面, 米芾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 我獨有四面」。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刷字」與「勒字」
    上問本朝以書名世數人, 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 蔡卞得筆而少逸韻, 蔡襄勒字, 沈遼排字, 黃庭堅描寫, 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何如?」對曰:「臣書刷字」。以上米芾所說勒字、排字、描字, 皆是做作之詞, 自己說刷字, 刷便是揮灑自如, 一無做作。雖然顯得有些刻薄, 但卻概括了各家書法的主要特徵。
  • 蔡襄人品書品與唐、宋書法名家之比較
    首先將蔡襄與唐朝書法大師顏真卿二人相比較,可以充分顯示出他們清官形象的一致性。蔡、顏二人均屬中舉進士,步入仕途,並將其畢生精力獻於朝政。他們都是秉性剛直、直言進諫、忠於職責、為官清正。據有關資料記載,蔡襄師承於顏真卿。清梁山云:「蔡君謨書學顏」。清楊賓曰:「今觀其書,舒徐刻畫在虞顏之間」。李瑞清云:「君謨無一筆不從魯公出,無一筆似魯公」。
  • 蔡襄《離都帖》,用筆結構值得揣摩
    從輩分論,蔡襄在蘇、黃、米之上,而後世將他排於宋四家之末,緣由也許是他的書法個性面貌不及蘇、黃、米突出吧。這也是他為當代書壇所關注取法較少的緣故,由於中庸,個性不突出,不容易把握特點以致不易學習。蔡襄書雖說個性不突出,但也恰是有別於其他幾家的可貴之處。學習其他三家書,因為有個性,規律易得,同時習氣也易得。蔡襄書法深得虞世南書法遺韻——文氣儒雅,多在字裡行間發揮性格脾氣。
  • 「顏體」的誕生:顏真卿晚年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
    【編者按】什麼是書法風格中的政治?書法如何被用來陳述政治觀點?美國歷史學者倪雅梅在其著作《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中,探究了中國書法政治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歷程。11世紀時,歷史環境的因緣際會,使得受過高等教育並且富有雄心的宋朝政府官員通過書法藝術來表達他們的政治認同。
  • 蔡襄書法,甚有可觀!
    蔡襄像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奸相蔡京的從兄。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
  • 米芾:顏真卿的書法平淡無趣!
    米芾與蘇軾、黃庭堅和蔡襄被稱為「宋四家」,今天我們單說米芾,米芾是一位十分狂傲的書法家,曾批評柳公權的書法是醜書!米芾的不僅批評柳公權,對顏真卿也要指點一番,曾說自柳開始才有醜書,米芾曾在《乞米帖》中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其實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書法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米芾這樣評價未免有些偏激,但是米芾卻不管這些,只顧批評。
  • 米芾:瘋瘋癲癲口無遮攔,曾說顏真卿書法是醜書!
    我們欣賞蘇軾、黃庭堅、蔡襄這些宋代書法家書法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們書法中揮灑自如,把書法藝術化,增加了個人的審美意識。米芾對待書法也是如此,加上宋代書畫的繁榮,各種藝術形式都有著不同的繁榮,米芾開始了自己的書法創作,所以這時候的米芾再看唐人書法,筆畫嚴謹,並不是米芾想要的藝術效果,於是說了這番話。
  • 踢出蔡京,蔡襄書法不單靠人品
    其行草多取法魏晉及二王,楷書則出於顏真卿。對蔡襄書藝,歷來評價甚多。黃庭堅認為:「君謨《渴墨帖》仿佛似晉宋間人書,乃因倉卒忘其善書名天下,故能工耳。」「君謨真、行簡札,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也。」。蔡襄的行書多法魏晉,謹小慎微,恪守傳統,由其行書《腳氣帖》、《中間帖》等即可見得。
  • 被蘇東坡推為「本朝第一」書法—蔡襄
    蔡襄,字君謨,官至端明殿學士,為官剛正不阿,頗有政績,為世所重。他工正、行、草、隸書,又自創飛白書、散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離都帖》《離都帖》,紙本行書,29.2cm x 46.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離都帖》,又稱《致杜君長官尺牘》,是蔡襄即將渡長江「南歸」途中所書,追述離都(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友人來信慰問,蔡襄作此書答謝。書法豐腴厚重處似顏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
  • 他是宋朝的「書聖」,臉上有「北鬥七星痣」,一筆好字讓人佩服
    important}學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單純練書法,你的字也永遠寫不好。真正的書法往往是有著極好的傳統文化的修養,然後在書法上筆耕不輟,如此才能卓然成家的。我們反觀歷代書壇名家,無一不是大文人、大學者,然後字寫得好,才配稱得上是書法家!
  • 蔡襄就是靠這些字讓蘇軾推為「當朝第一」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奸相蔡京的從兄。原籍福建仙遊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
  • 白蕉:中國無一人懂書法,康有為的字頗似一根爛草繩
    白蕉先生,作為不世出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風姿綽約,清雅淡遠,他曾豪言:中國無一人懂書法,甚至康有為的字也只是一根爛草繩。縱觀其一生,他已然在中國書法界留下了精彩絕倫的一筆。他的傲然風骨最終與他的書法藝術渾然一體,或許正是在這樣風骨的孕育下,才形成了書法大家風範,二者乃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因此藝術一事,必然與作者的心性相關聯,若無高尚的道德情操,縱然產出了藝術佳品,也只是有其形而無其神,不足為道也。彼時的中華大地,風起雲湧,白蕉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可是在亂世中,一個藝術家的奔走吶喊又怎能呼喚醒沉睡的中華大地。
  • 北宋名臣蔡襄書法
    大多數中國人是不知道蔡襄的。少數中國人知道蔡襄是因為他與蔡京的「宋四家」之爭。我們知道,書法上的「宋四家」分別是蘇黃米蔡,蘇軾、黃庭堅、米芾三家並無爭議,直到弄出個蔡襄、蔡京之爭來時,「宋四家」作為藝術史的概念,也就來到了坊間,為老百姓津津樂道了。
  • 蘇東坡為何力挺蔡襄書法?
    因屬個人詩稿,無意求工,故筆致飄逸流暢,點畫婉轉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圓潤的書風特色與純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贊云:「此冊行楷略備,無不臻美。其婉約處極似虞永興,而溫慄不減柳諫議。蓋其能博採約舉以自成一家書派者。」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書法,蔡襄行書真跡《虹縣帖》
    餘四十日, 今已作陸計, 至宿州, 然道途勞頓, 不可勝言。尚有說者云:渠水當有涯, 計亦不出一二日, 或有水, 即假輕舟徑來, 即無水, 便就驛道, 至都乃有期耳。閩吳大屏皆新除, 想當磐留少時, 久處京塵無乃有倦遊之意耶?路中誠可防虞, 民飢鮮食, 流移東方, 然在處州縣, 須假衛送, 老幼皆平善。秋涼, 伏維愛重, 不宣, 襄頓首。郎中尊兄足下, 謹空。八月二十三日, 宿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書法,蔡襄行書真跡《虹縣帖》
    餘四十日, 今已作陸計, 至宿州, 然道途勞頓, 不可勝言。尚有說者云:渠水當有涯, 計亦不出一二日, 或有水, 即假輕舟徑來, 即無水, 便就驛道, 至都乃有期耳。閩吳大屏皆新除, 想當磐留少時, 久處京塵無乃有倦遊之意耶?路中誠可防虞, 民飢鮮食, 流移東方, 然在處州縣, 須假衛送, 老幼皆平善。秋涼, 伏維愛重, 不宣, 襄頓首。郎中尊兄足下, 謹空。八月二十三日, 宿州」。
  • 他的書法被評為「宋朝第一」,卻代表不了「尚意」書風?
    他的書法被評為「宋朝第一」,卻代表不了「尚意」書風?這本字帖最接近「尚意」書風。蔡襄,字君謨,北宋著名書法家,「宋四家」之一,雖然他被評為「宋四家」,與北宋書法家米芾、黃庭堅、蘇東坡並稱,但是我們好像很少提起他。
  • 書法史上的一位高手,自稱書法為「刷字」,有人評:書法宋朝第一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評價:「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米顛,即是米芾,在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眼中,米芾的書法水平要超越蘇東坡,堪稱宋朝書法第一人!那麼這米芾究竟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