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的故事事關一把名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採,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中國人用劍的歷史有近三千年,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劍曾是戰場上的重要武器,擁有一把舉世無雙的寶劍,就能所向披靡,劍也因此被譽為「百兵之君」。
東漢之後,劍慢慢演變為文人墨客的防身武器和配飾,甚至成為權力的象徵。
譬如「尚方寶劍」。漢代開始,皇帝指派大臣任務的時候,有時候會賜一把「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劍,可以「先斬後奏」。而這「尚方寶劍」的原身一般都是一柄龍泉劍。
龍泉劍原名龍淵劍,又名七星龍淵。其來歷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為傳說中的鑄劍師鼻祖歐冶子所鑄。
相傳,歐冶子應楚昭王之邀鑄劍,他一路尋訪來到龍泉,見山中蘊藏著大量鐵礦,山下有七口水井,像北鬥七星排列,於是在此安爐煉鐵,歷經千錘百鍊,中國第一把鐵劍七星龍淵的雛形已成。
一把好劍不僅要經過千錘百鍊,還需要反覆磨礪。為了磨劍,歐冶子找來幾十種石頭,可是沒磨多久,石頭就全都破碎了,為了磨成這把劍,他起早貪黑尋找磨劍石。
一日,院子飛來一隻大黃鶴,馱著他一路飛到山澗,將他放在一塊巨石下。他伸手一摸,石頭細膩光滑,恰是天然磨劍石。
從鑄劍到磨劍成功,他花了近十年時間,「十年磨一劍」的典故,也由此得來。
相傳這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能刺穿堅固的鎧甲,當地也因劍得名「龍淵」,後來為避唐高祖李淵名諱,改名「龍泉」。
龍泉劍之得名,固然因其鑄造技藝精湛,但它如此聞名與一個人關聯甚密。
春秋時,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追兵一路尾隨之下,伍子胥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
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被江上一行船的漁翁相救。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答稱「漁丈人」。
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將身上價值千金的七星龍淵(泉)解下,欲贈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寶劍,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而今你卻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
自此,龍泉劍成為一把象徵誠信高潔之劍。
劍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亦讓劍有了品性。歐冶子是龍泉劍的精神象徵,漁丈人是龍泉劍的品格。有「寶劍之鄉」之稱的龍泉亦承載了劍的精神,人的品性,至情至性,勤勉忠義。
編輯 | 王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