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我想談一些對廣東女人的印象,或許帶有一定的情緒化,但卻是8年切身經歷之後的深思感悟。當我把這篇文章裡的一些文字,說給一位廣東女同事聽時,她直接說:「當心被拍磚,當心有人讓你滾出廣東」。我無語苦笑,為什麼廣東被稱為「文化沙漠」?為什麼現代人雖然物質條件豐富了,精神卻愈發空虛?為什麼別人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難道只能拍馬屁?……,這或許又是一種中國特色吧。
好話,誰都會講,醜話,不一定有人願說,因為「揭人之弊」,不僅需要思想,更需要勇氣——為此傷了和氣,沒必要。這裡說的不單單是部分廣東女人,或許也能反映整個中國女性群體的心理。
★廣東女人美嗎?
諸如重慶、成都、大連、蘇州、長沙、南京等地,歷來被譽為「美女之都」,而廣東似乎沒有一個地方是出美女的。或許因為本地土生土長的女孩子,大多顴骨突出、嘴皮外翻、瘦削如柴,再加上五短的身材和黝黑的皮膚,很不符合主流的審美觀。如果你在廣州這樣一個國際化城市,遇到一個美女,她多半是來自「天南海北」的外地人。
但是關於「美」的界定,每個人心中自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標準。沒有湘妹子的秀外慧中,沒有川妹子的明眸皓齒,沒有江南女子的秦淮風韻,沒有東北妹子的豪情雅致,但是廣東女孩子自有一套看家本領,據說她們的烹飪技術「冠絕全球」。「要留住男人的心,先要套住男人的胃」——廣東女人深諳其中之道,於是她們在廚房裡待的時間,要遠遠多於在鏡子前。
這麼說,廣東女孩子應該算是賢妻良母的典範了?正所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嘛。但是,「上得了廳堂」——首先得有房;「下得了廚房」——首先得有米;湯煲得很好——那得需要時間來慢慢「熬」。
可廣東女孩子,似乎沒這麼大的耐性,也沒這麼長遠的眼光,更沒有那麼多的浪漫情調。如果讓她們選擇一個家徒四壁的窮書生,她們更願意選擇一個腰纏萬貫的「王老五」。這或許正是她們精明、務實性格的體現,在她們那看似嬌小柔弱的身體內,流動著「急功近利」、「貪功求名」的血液,在她們那薄薄細細的眼皮底下,閃爍著金光燦燦的人民幣。
在我所結識的廣東女人中,她們的擇偶要求還蠻高——人帥、錢多、心眼好,如果沒錢沒權、沒房沒車,哦對了——如果你還不是廣東人,那麼絕對沒有哪個廣東女孩子會「鳥」你。
這或許怪不得廣東女人,中國整個大環境以至於此,豈能責怪身處弱勢群體的女人去攀高枝?。要女人在別人面前,以丈夫為傲,男人就該有點獨特的長處——要不錢多,能夠讓她們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樣才能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要不就是自己的男人,該有點發展潛力,因為女人間永恆的話題是男人與家庭。當廣東女人湊在一塊兒,眉飛色舞地談論男人時,總是「明貶暗褒」,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自己的老公沒得挑,自己最有眼光。
於是,在廣東文化薰陶下的鄧文迪,嫁給了億萬富翁默多克,於是,28歲的翁帆,嫁給了82歲的耄耋老翁楊振寧。應該說,廣東女孩子是精明務實的,正所謂:「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不過據2017年國家民政部統計,在「全國離婚率排行榜」中,深圳、廣州兩地,分獲「季軍」和「殿軍」榮譽稱號,其中深圳離婚率高居36.25%,廣州離婚率高達35%,這僅僅是計算了擁有兩地城市戶口的人群,如果把外來人口離婚數目計算在內,深圳特區本可以「笑傲江湖」,也就是說,一千個深圳人裡面就有5對夫妻鬧掰。這些數據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呢?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完美結合,才是真的美。廣東女孩子美嗎?或許吧。
★廣東人文化特性之探討
歷史上,生活在廣東的客家人、潮汕人和廣府人,由於交通不便、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等原因,相互之間絕少來往,因而也形成了三種迥然有異的民系文化圈。通過文化的不斷沉澱和傳承,文化圈又賦予各自種群不同的人格和生命意義,並鍛造了廣東人之間不同的文化身份。
廣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潮汕人)的內部——凝聚力、文化認同度以及心理歸宿感都很強。因而以「廣東女人」這個籠統概念,來論述各自民系下的女人性格品質,似乎頗為不當。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三家文化之間又有著不少的共同點。
(1)本土性:廣東文化的首要特點是——「本土觀念」濃鬱,傳統思想強勢,三家民系文化圈「獨樹一幟」。我曾和一個潮州朋友交流,巧合的是——他是潮汕地區饒平縣的「客家人」。我問他:「你喜歡被別人稱為潮汕人,還是廣東人?」,他回答:「潮汕人」,我很疑惑:「你不是客家人嗎?」,聽我這麼一說,他的話匣子打開了,就再也沒有合上——「是啊,我是潮汕地區的客家人,但你不知道他們潮州本地人,是多麼的欺負我們客家人,過路時,就專收我們客家人的過路費,港口讓他們佔了,生意讓他們搶了,連市領導大多都是他們潮汕人。如果能把我們那裡,合併到梅州去就好了……」。
由此可見,廣東人的文化歸屬感、民系認同度都很高。事實上,一個外省人在廣東是較容易被辨認出來的,因為他的相貌衣著,因為他的語言談吐,更因為其內在迥然有異的心理氣質。當廣東人用粵語、潮汕話、客家話交頭接耳時,外省人很容易產生被排斥的感覺——「我又不是國安局的,幹嘛要當著我面竊竊私語?」。
有一個客家阿妹曾對我說:「我對我們的未來不抱有希望,因為你不是廣東人」,我困惑的說:「我的戶口早都遷到廣州了,也早在這裡定居了啊」,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你也不是廣東人」。
廣東人應該感到自豪和慶幸,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至少他們還有「根」,還有自己的精神歸宿,而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已經遺失了傳統——就像漂泊無依的浮萍。
(2)排他性:但上述的文化上的本土性,很容易給人「排外」的感覺。事實上,廣東是一種典型的「海洋文化」綜合體,這裡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各種文化在這裡匯集、碰撞、交融,這也造就了廣東人開放、智慧的天性。廣東人能夠保留各自民系體內的傳統文化,也能夠容忍和接納外來文明——只是不予應用。
或許,廣東女孩子不願嫁給外地佬,並不是出於安全考慮,也不是出於經濟考慮,只是單純的源自對本土文化的依戀。放眼全球,漂泊四海的廣東人,家鄉觀念、皈依感都很強,這增強了他們內部的凝聚力,也讓廣東人在世界範圍內展翅高飛。但當這種依戀超過一定程度時,就很容易產生「自我」和「自傲」心理。
的確,廣東人應該感到自豪。他們還保留著祖先留下的「精神家園」,還謹守著傳統的文化秩序。但這種傳統思想是一把「雙刃劍」——即能夠維繫自身的獨立性,又限制了廣東人的文化視野。在文化方面,廣東人是沒有突破意識和先鋒意識的。儘管改革開放以後,廣東文化曾經盛極一時、風靡全國——我們這一代人,誰都會哼唱那麼幾句粵語歌曲。但當湖湘文化、蘇浙文化異軍突起時,廣東人眼睛裡,寫著的卻是「落寞」和「不屑一顧」。落寞是因為全國各種文化的激流,已經在自己的大本營蕩漾;「不屑一顧」只是出於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痴迷和不舍。
的確,廣東人也有引以為傲的資本和底氣。廣東地區的生產總值GDP,約佔全國的10%,並且有不斷提升的態勢,廣東部分城市的經濟總量,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這並不代表廣東普通老百姓家庭,就真的比全國其他地區的富裕。
當廣東人看著一群群前來珠三角謀生的「外地人」時,眼神裡寫滿了複雜的情緒——警惕、憎惡、同情、輕視、驕傲……,五味雜陳。外地人同樣對廣東人大多表示不屑:「附著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漂浮在空間裡,你是塵埃。」
(3)務實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說:「廣東人優點是務實,缺點是太務實。」與中原文化相比較,廣東文化的確存在沙漠化傾向。北方人經常嘲笑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
沒有京兆人的趾高氣揚,沒有上海人的錙銖必較,沒有中原人的浩博大氣,也沒有江浙人的含思蘊藉,廣東人歷來都比較精明而務實。在這片被古人稱之為「蠻夷之地」的地方,人們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不在家辛勤務農,要不外出尋找機遇。廣東人也讀書,但遠沒到痴迷的地步,畢竟「一本書沒有一碗米飯來的實惠」,「如果能做老闆,那麼絕對不會選擇去做學者」。這從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能看得出來,「廣東人好吃不好穿,好茶不好酒,好做不好說,好色不輕友」。廣東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達到目的為宗旨,他們也時常做夢,但是夢裡的東西不是浪漫,而是實利。
廣東人不好文學愛錢財,在廣東從事文化事業的,多為外地人。但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廣東人對待文化學者或者外來陌生的思想,也有著相當的崇敬,但遠沒到發自肺腑的境地。我覺得,廣東人之所以不重視文化建設,一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各自民系內傳統文化的皈依——本土傳統的文化勢力非常強大;二是他們的文化建設多側重於務實與功利——理工科在此倍受青睞。換句話說,在他們的意識裡,文化不屬於「思想」,而屬於「技藝」——是追求實利的手段和工具。對待業已知名的學者,廣東人是帶著敬仰的,還會經常邀請學者前來講座,儘管他們並不明白學者們的思想本質是什麼。我們也經常看到國外的文化藝術團隊,前來訪問交流,儘管廣東人並不一定清楚該文藝風格的內涵,但還是對其趨之若鶩。這算不上「附庸風雅」,頂多是出於對文化或權威的盲目崇敬。
依我看,廣東人性情內斂,卻不謙遜;大度,卻很自我;開放,但骨子裡相當排外;精明,又含著很深的勢利;務實,又顯得有些市儈;固執,卻相當的冷靜和從容。一個廣東人走在大街上,你很難從體貌、衣著、談吐分辨出——他到底是老闆,還是老農,因為他為人低調、隨和、圓滑、理智,但當廣東人面對外省人時,一股子驕傲勁兒,就會從心窩裡「油然而生」,這也難怪,畢竟來珠三角務工的外地人,大多數屬於打工仔。
廣東人這種埋頭實幹的思維模式,以及深入骨髓的自我意識,既能夠白手起家,能夠固本強基,卻也極容易忽視精神追求和「軟實力」。有時,你會對精明務實的廣東人萬分崇敬,因為他們實幹、有錢,有時你又會對他們的品味和涵養,嗤之以鼻。
限於篇幅,只能對廣東人文化特性分析至此。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廣東雖然沒有太多的名勝古蹟,也沒有多少秀美的山川,但是區位優勢和廣闊的人才、人脈資源,已經註定了其俯瞰南洋、遨遊四海,並肩負中華民族經濟重鎮的地位。或許,廣東人需要做的,就是擯棄「過於自我」的意識,提升創新意識和文化建設意識。
★廣東女人賢惠嗎?
如果按照古代「四德」(德、言、容、功)的標準,那麼廣東女人算是相當賢惠。她們的品德沒得說,你很難想像一個潮汕女孩、客家阿妹,如果在外從事非法營生,然後回到那傳統保守的故鄉,會遭受何種悲慘的待遇。她們的言談舉止大方得體,雖然算不上美女,但她們的儀表儀態端莊穩重,最重要的是,廣東女人都是治家能手。
古人說:「婦德不必才明絕異」。可在廣東,「做生意」似乎是廣東女人的天賦和拿手好戲。在這裡從商,你是玩不過廣東女人的,在她們的眼裡,到處都是機會,無論到哪裡都有用武之地,再加上她們勤勞、樸實、節儉的天性,很少有血本無歸的時候。
在我所結識的廣東女人中,最精明的莫過於梅州客家阿妹,而潮汕女孩子,則相對內斂、顧家。不過兩者婚姻觀裡的共同點——都是「情」字居於次要,「利」字居於首位。
(1)客家阿妹。客家女孩子絕不是「吃素」的,她們的性情,頗類似於我們的湘妹子——聰慧、勤快、獨立、強悍甚至有些自負。一眼望過去吧——溫柔典雅,但等她連珠炮似的開口說話時,才知遇到了真的「女漢子」。
在我的老家湘西,就有很多嬌小玲瓏的女孩子——爽朗、自信、皮膚細膩,但是有三個詞彙,是從來、從來不會離開她們嘴巴的:一個是「老子」,一個是「日」,一個是「坯」(很髒的詞)。我母親就是典型的湖南女人,性格潑辣、強勢的她,可以說,把我的父親收拾得「服服帖帖」。
我仍然記得小時候,母親時常教育我的幾句話:「人只要不懶惰,就不會餓死」、「大男兒一個,呆在家裡有個『坯』前途」、「你要是有錢了,來求親的女孩子,估計能從老子家門口,一直排隊到南華門……」,於是我背井離鄉,於是我孑然一身,於是我性格剛毅,於是我恐懼女人。
人們常說:「湘女多情」,無論是身材、氣質,還是性情、風採,湘妹子都可算得上「首屈一指」。但廣東的客家妹絕非如此。她們的身高比不上北方妹,衣著打扮不如廣州妹,斯文典雅又比不過江浙女,但是她們勤勞顧家的性情,讓男人們如找到了溫暖的避風港,而理性務實的精神,讓她們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
客家阿妹不服輸、能吃苦、勤勞樸實。當然,一旦她們發起脾氣來,也會讓人深深地感慨現代版的「河東獅」。在她們的眼裡,「情調」這玩意——不能當飯吃,或許我們會感慨她們的世俗、物質,但她們絕非「口蜜腹劍」、「虛偽做作」之人,而只能說明——她們對待婚姻的理性成分,多於感性情緒,算得上是一種真情流露。
如果讓客家阿妹選擇一個知識分子,她們更願意青睞那些腰包鼓鼓的事業有成之士。「你有錢嗎?」顯然比「你有情嗎?」更具實際價值。而更讓男人們垂頭喪氣的是,客家妹會把心裡的這種想法,直截了當的說出來——絕不偽飾。也正因如此,有情調的男人,千萬不要對廣東客家妹,抱太多的浪漫幻想——因為本人就是不幸的罹難者。
(2)潮汕女子:我去過很多城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廣東潮州,這裡的文化底蘊、山水風景以及閒適的生活環境,讓人有種「世外桃源」的愜意。我愛潮州——或許是因為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情有獨鍾」的崇敬和偏好。
有人說:「娶妻要娶潮汕女,嫁人莫嫁潮汕男」,因為潮汕地區相對傳統保守、重男輕女。潮州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意識強烈,而女人們則有教養、不嬌慣、獨立自強。
不過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多角度去看,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男子主義強烈的男人——勤奮樸實、有責任心,而性情傳統、內斂的女孩子,則顯得缺乏精神追求和浪漫情調。或許,娶潮汕女孩子做老婆非常合適,至少她們不會像現代很多「女權主義者」那樣——不要廚房,只要開房。
我接觸過一個潮汕女孩,她相貌清秀、性格也不錯,只是說話非常實際,談來談去——談到最後,我發現「情」這個字,似乎在我們的對話裡,已經不再重要。「你有房嗎?」、「一個月收入多少?」「補貼多不多?」、「我家可還有兩個老人哦」……,或許潮汕女孩謹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但這種世俗利益的態度,讓男人非常難受,似乎男人沒錢,就別娶老婆。可如果一個女孩子用功利的心態去對待男人,就不要怪男人用喜新厭舊的眼睛看待你,畢竟,容顏終會老去,真情永遠留存。
至於說到廣府女孩,特別是廣州本地的,因為接觸時,我發現她們大多帶著傲視蒼穹、老娘即是女王似的眼神,算了,我就懶得多說了。
總而言之,廣東女人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在她們的意識裡,衡量一個好男人的標準永遠是——經濟基礎。在廣東,一個男人要是沒有事業,連自己老婆都會鄙視。古詩云:「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想想自己曾追過的廣東女孩,心底唯有一聲嘆息。算了吧,別做夢了,先學學怎麼賺錢吧。
作者:湘西野老;6329542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