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2020-12-06 中國僑網

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2017年10月24日 09:52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原題: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10月20日,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文學活動之一「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於十月文學院舉行,來自捷克的兩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與中國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就此展開討論。

  捷克最受歡迎的中國作品是唐詩

  李素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梁鴻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長篇小說,愛理翻譯出版有莫言的《酒國》、《豐乳肥臀》、蘇童的《罌粟之家》、李洱的《花腔》等長篇小說。他們都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不僅是中國通,而且是中國文學通。

  論壇一開始,兩位就聊起了翻譯中國文學過程中有趣的事情。李素談到,在捷克最受歡迎的中國作品是唐詩,但許多翻譯成捷克語的唐詩實際上是由譯者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理解和塑造,以至於他們試圖去找原文時,不知道這是從哪個語言翻譯過來的,也不知道對應到中文是哪一首詩,因為中間進行了許多改動。

  愛理則表示,他們作為翻譯家,一般都是出於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作品進行翻譯,但當譯本放到捷克的市場上,他們確實無法預測這本書是否能夠贏得讀者的喜愛,這種不確定性是目前文化交流最大的問題。

  方言問題難倒外國的漢學家

  講到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差異問題,梁鴻也分享了自己經歷的一個故事。他的《中國在梁莊》剛完成日文版的翻譯,他與譯者溝通中就發現,書中的人稱是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因為書中有「五奶奶」這樣的稱呼,譯者表示日本的親屬關係並沒有這個稱謂,但梁鴻認為,人物關係是書裡非常重要的內容,還必須得面對,如果在翻譯中完全用名字來替代就變了味。他們經過反覆信件溝通,最終決定將書中的人物關係進行簡單化處理,比如「五奶奶」就直接用「奶奶」替代。

  此外還有方言的問題,美國翻譯曾經給梁鴻發來三十多條校對意見,其中有一條提到「我非常稀罕你」這句中「稀罕」該怎麼解釋。「這個在中國話語裡面是多個層面的,可以說愛情,可以說一般長輩對小輩的話語。但在英語裡面他說很難對應一個既有親情又有愛情的意思。對於我來說這個詞好像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對於他來說還是一個問題。」梁鴻說。

  對於方言的翻譯,李素表示,如果按照中文方言的原意去翻譯,讀者會覺得讀不懂。她的經驗是,遇到中文方言,就對應捷克文中比較口語化的表達,或者加一些比較有怪味的單詞,讓它看起來不是標準的普通話。

  西方的翻譯達和雅優先於信

  中國的翻譯傳統一直秉承的原則是信、達、雅,而信是排在第一位的,讀者更看重譯本對原著的忠實程度。但在李素看來,達和雅可能會優先於信,譯者對原文進行加工乃至刪改都是必要的。

  「翻譯的越多,我越希望自由,而有些時候原文的確在約束我。比如這句話,作家要表達一個人去什麼地方,但是沒有說到底走到哪裡,在漢語的邏輯裡可能是不需要的,但是捷克語的邏輯如果這麼寫,就覺得怎麼會走那麼長時間,到底到了沒有,會覺得很奇怪,捷克語的語言邏輯要求我必須得加進去。我可能希望和作家探討這個問題。如果作家覺得不要這麼處理我就尊重他的意見,如果他給我這個自由,我就很希望有這種自由。」在她看來,漢語的一個特點是它有非常彈性的語言,而西方的語言沒有那麼大的彈性,如果過於追求「信」,可能反而會讓人產生閱讀障礙,因此從西方的角度,往往是「先從雅開始,可以慢慢走到信,而不是從信開始慢慢走到雅」。(成長)

【責任編輯:李明陽】

相關焦點

  • 媒體: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
    原題: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嗎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
  • 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方言難倒外國漢學家
    翻譯中國文學也能「信達雅」?「信達雅」嗎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走出國門,在這其中,翻譯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10月20日,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核心文學活動之一「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於十月文學院舉行,來自捷克的兩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與中國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就此展開討論。
  • 從機器貓到哆啦A夢:看中國本土翻譯的信達雅
    翻譯的信達雅所謂「信」「達」「雅」是我國清代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翻譯規則,信指不悖原文,翻譯精準;達指通順暢達,符合語法習慣;雅則指選詞得體,簡明優雅。這三條翻譯標準,對於文學翻譯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難以平衡的一個標準,除了有對於外語言的精通之外,還要琢磨作者的感覺,讀者的感覺,更要有足夠深厚的中文文學素養,能真正做到信達雅的翻譯,那可真是非常難得了!而一般要做到信達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譯者們根據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來進行本土化翻譯,《哆啦A夢》就是如此。
  • 從機器貓到哆啦A夢:看中國內地翻譯的信達雅
    關於日漫《哆啦A夢》的名字翻譯問題,其實涉及到很多。不僅僅是《哆啦A夢》一般外來作品(包括書籍,影視劇,以及漫畫各方面)的翻譯都有很多因素決定。比如角色的譯名通常會根據不同時代下,採用符合當時大環境的本土翻譯方法,再加上不同出版社的譯者不同,都會有一套自己的翻譯方式,所以經常能看到不同的翻譯。
  • 文學翻譯的入門知識,你了解嗎?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一下文學翻譯的問題,這次我們要追根溯源,首先來弄清楚到底什麼是文學翻譯?當然小夥伴們此時的內心獨白肯定是「文學翻譯不就是文學作品的翻譯嗎?」yes,沒錯,文學翻譯的確就是翻譯文學作品,可是那什麼樣的作品才能被稱之為文學作品呢?不就是魯迅,周樹人(我知道還是他),莎士比亞,莫言等人的作品嗎?好啦,現在準備記好筆記啦。
  • 文學翻譯的語言標尺
    其實錢鍾書先生早就指出,「雅」非「潤色加藻」,又說「依義旨以傳,而能如風格以出,斯之謂信」。文學翻譯的最大特點便在於此,也是其自身合法性的體現。試想,如果以華辭麗句為準則去譯「垮掉派」或是卡佛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小說,會不會荒腔走板,甚至南轅北轍呢?     異化與歸化是兩種翻譯策略。
  • 如果你自己翻譯時玩得猖狂…… 馮唐《飛鳥集》和詩歌翻譯的信達雅
    翻譯成英文版,泰戈爾卻都翻譯成了God,西方的上帝。這種再創作的權力是作者獨有的,白開元認為譯者不能隨心所欲。圖為徐悲鴻畫的泰戈爾。 (東方IC/圖)晚年泰戈爾反思自己過去的英文翻譯,用牛打比方:小牛被宰了,母牛憂鬱得產不出奶。農人把小牛的皮剝下來,裡面塞了稻草,放到母牛前面,於是母牛又產奶了。
  • 盤點一下英雄聯盟國服那些讓人驚訝的翻譯,個個都做到了信達雅
    英雄聯盟國服不是世界上最棒的伺服器,有這一大堆的問題,比如說容易卡頓,比如說界面不夠整潔,比如說容易發生BUG,這都是我們玩家的吐槽之處,但是英雄聯盟唯一不能黑的地方就是國服的翻譯和配音,這是國服的精髓所在。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度,玩文字遊戲那叫做一個信手捏來,因此國服不管什麼遊戲翻譯都非常厲害,都做到了信達雅,英雄聯盟更是如此,相比這些臺服的翻譯就很雷人。
  • 信達雅! 電影名翻譯速成指南
    想知道國外大片名字是如何翻譯的嗎?現在就來看看電影名翻譯快速指南,讓你瞬間化身電影通。媽媽再也不用的擔心我的電影文化知識咯!
  • 林少華:文學翻譯的生命在文學
    林少華: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翻譯家。  幸也罷不幸也罷,近兩三年我的文學翻譯作品頗受關注。人家慨然關注我,而我若一言不發,一來有失禮之嫌,二來有誤解之虞,二者均無助於翻譯事業的發展,故今天鬥膽撰文。與其說是回應,莫如說藉機談一下我的所謂翻譯觀,即我所大體認同的關於翻譯的言說或觀點,當然也多少包括我個人的體悟。
  • 詩人王家新和多多談保羅·策蘭:不可能用信達雅來翻譯策蘭
    如果你不具備那樣的天才,最起碼你身上要流著同樣的血,這樣才能翻譯策蘭這樣的詩人,否則你千萬不要去翻譯。這有某種必然性,這是我二十多年的經驗。」王家新說他翻譯策蘭本身也經歷了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漫長過程。他談到德國漢學家顧彬的一個觀察,顧彬說,在德國五十歲以上的人適合做翻譯,在中國二三十歲的人就做翻譯了。顧彬這句話暗示了一個看法:翻譯需要經驗,需要經驗的成長過程、訓練過程。
  • 上海國際文學周開幕 翻譯魅力令文學交流消弭國界
    中外作家對翻譯挑剔  維·蘇·奈保爾是參與上海國際文學周的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認為,文學翻譯傳達原文的內涵和想法,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原作的魅力。奈保爾強調譯者需要把握他的行文節奏,翻譯家是他的聲音。中國作家葉兆言坦言,外國文學對他的影響無所不在。他生於上世紀50年代,那個時代八成中國作家們都熱衷閱讀外國文學。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
    本文發表於《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轉載自「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翻譯學研究」公眾號! 傅雷是翻譯大家,其翻譯行為具有重大的譯學價值,其翻譯作品對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作家的培養,有著獨特的文化作用,均應得到研究。但是,從現有文獻看,真正深入研究傅譯的學 術論著只有十來篇 (部)。
  • 黃忠廉:翻譯思想≠翻譯理論——以傅雷、嚴復為例
    從思想到理論必須歷經一系列過程:產生感性認識、確立翻譯思想、驗證翻譯假說 和形成翻譯理論。 傅雷是翻譯大家,其翻譯行為具有重大的譯學價值,其翻譯作品對法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作家的培養,有著獨特的文化作用,均應得到研究。但是,從現有文獻看,真正深入研究傅譯的學 術論著只有十來篇 (部)。更多的傅譯研究主要是宏觀的、外圍的和掠影式的。
  • 審美忠實:不可叛逆的文學翻譯之重
    古今中外,關於翻譯的言說不可謂不多,但相比之下,我還是最欣賞錢老先生這個「化」字。即使嚴復的「信達雅」三個字,也可用此「化」字化而為一。而翻譯的所有問題,依我愚見,也都出在這個「化」字上面。就是說沒有「化」好——或「忍氣吞聲」,或「同床異夢」,或貞潔與漂亮兩相叛離,非此即彼。與此同時,關於翻譯的所有爭論也都幾乎離不開這個「化」字。
  • 如何迎接文學翻譯新世紀
    實際上做好翻譯,母語一定要掌握好,在這方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德國一位翻譯家,他翻譯的一些中國小說和原文差距很大,但漢學家為什麼不重新翻譯呢?因為德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接受主要是從他那裡來的,而且大家喜歡他的翻譯風格,他的德語漂亮極了。現在德國的漢學家很難達到這個水平,這位德國翻譯家是以母語取勝。
  • 祖宗八代、哥特金屬私生子,遊戲中文翻譯應是信達雅還是接地氣?
    但由於我們中文博大精深,有些遊戲內容不好好翻譯,搞出不少笑話。這不,最近有網友發現更新後的《鬼泣4特別版》中文翻譯簡直是個搞笑寶藏!打開鬼泣4特別版遊戲界面,其中一個「開心連射」是什麼鬼?「祖宗八代」也太中二了吧。我看了這些中文翻譯,不知道是笑,還是笑呢?
  • 好作品壞作品翻譯定「生死」 純文學翻譯市場推廣更重要
    但在內行看來,莫言最應該感謝的是將他的作品翻譯成各國文字的幕後英雄——譯者們。有一項數據顯示,中國當代作家能夠被譯介的僅有150人左右,和國內鋪天蓋地的外文小說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作家走出去的路似乎有些擁堵。另一個事實是,當前作品的譯介存在著相當大的質量問題。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相關出版社及行業專業人士,了解到作為一個譯者的工作及生活態度,驚奇地發現,文學翻譯,絕非「信達雅」這麼簡單。
  • 馮唐版《飛鳥集》被召回 翻譯言辭不雅引爭議
    翻譯言辭不雅引爭議  廣州日報訊 (記者於夢江 實習生辛亞娥)今年7月,暢銷書作家馮唐譯本《飛鳥集》一出,就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極大爭議。有媒體評價這是「詩歌翻譯史上的一次恐怖襲擊事件」,有網友指責馮唐扭曲原意,破壞意境,「充斥著荷爾蒙的味道」、「褻瀆泰戈爾」,但是也不乏支持者認為馮唐翻譯得好,並表示文學翻譯本就沒有標準。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的《飛鳥集》最著名的譯本公認為出自鄭振鐸。今年7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暢銷書作家馮唐翻譯的《飛鳥集》,在網友及文學界、譯界各專家點評中受到了不少惡評。
  • 翻譯的悲慘和榮耀
    4月12 日,旅居瑞典華裔作家陳邁平、瑞典漢學博士陳安娜、上海外國語大學瑞典語講師王夢達、前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參贊高鋒等人做客復旦大學北歐中心,就瑞典語與中文的文學翻譯展開探討。很顯然,即便把範圍限定瑞典文學,即便只是幾位譯者,有關翻譯的優劣標準仍然眾說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