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蛇口文化藝術中心廣場上,矗立著一座3米高的銅像:方臉寬額,劍眉炯炯,微笑中滿懷自信和堅毅,神採飛揚。他脫下西裝隨手搭著,擼起襯衫袖子,闊步向前。基座的石碑上刻著他的生平事跡:
締造了中國經濟特區雛形,是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靈魂人物,是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等著名企業的創始人,是百年招商局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是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標誌性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
銅像所塑,是袁庚。2016年1月31日,袁庚逝世,享年99歲。銅像基座的生平和評價,絕不是死後的溢美之詞,而是真真切切的蓋棺之論,這短短的幾句話,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改革者一生風雨、一生拼搏的寫照。
40年前,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袁庚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急先鋒」。1978年10月9日,時任招商局董事長的袁庚,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了《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提出「適應國際市場的特點,走出門去搞調查,做買賣」。幾天後,袁庚提出在臨近香港的寶安蛇口公社境內建立工業區 。1979年1月31日,袁庚帶著地圖飛到北京,李先念給了他一個半島——就是後來舉世矚目的蛇口工業區,2.14平方公裡。
細讀《袁庚傳》,那一代改革人的精神真是鼓舞人心、感人肺腑。我想所有的中國人都很熟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口號。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正是出自袁庚。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甚至一些領導幹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夠,階級鬥爭的弦一直繃著,袁庚此語,是相當前衛而冒險的,以至於1984年小平同志南巡的時候,袁庚還戰戰兢兢地表示:「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我們冒的風險也不知道是否正確?我們不要求小平同志當場表態,只要求允許我們繼續實踐試驗。」
正是在袁庚的領導之下,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脫穎而出,成為經濟改革的先行者。如今,由平安保險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平安,已經躋身世界50強企業。秦朔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位居財富50強的12家中國企業,從創立到今天,企業創始人仍在掌舵的,是中國平安的馬明哲和鴻海的郭臺銘。1988年,馬明哲作為最早的倡議者和主要創辦人,在蛇口催生了平安。同年,郭臺銘在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任正非在蛇口創立了華為,2017年位居財富500強第83位。如果說1984年是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那麼,1988年可以說是中國世界級企業的元年。」
三十而立。誕生於中國改革開放特區,以「平安」為代表的這些企業,見證著中國企業改革的艱辛,也闡釋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改革精神。它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是中國企業穩步走向世界的縮影——2002年滙豐集團耗資6億美元認購平安10%股份時,滙豐的利潤、市值等指標是平安的大約15到20倍;2017年12月,平安通過旗下平安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買入滙豐控股5.01%股權,成為這家歐洲最大銀行的第二大股東,此時平安的市值已超過滙豐,利潤也相差不遠。與此相伴,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在風風雨雨中,披荊斬棘,一路前行。
馬明哲說,過去的30年,他一直和同事們反覆重複袁庚的一句話:「蛇口基因能保存多久,平安未來就能走多遠。」袁庚還說過,「在平安的發展過程中,以馬明哲為首的年輕人,有闖勁、有激情、帶領平安實現了飛速的發展。我們這些老人,要支持他們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在陳舊的框框中殺出一條血路」,其實就是對「蛇口基因」的一種註解。
簡而言之,「蛇口基因」就是打破舊框框,就是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而能夠破舊立新的前提是: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這是中國40年前之所以有改革開放、40年來之所以敢改革開放、40年後之所以能做成改革開放的根本法寶。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就不會有平安銀行,不會有華為,不會有深圳特區,也就不會有今天世界財富100強中的「中國造」。堅持解放思想,所以,袁庚可以喊出「衝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並敢於先行先試,勇創24個全國第一:第一家工業園,第一份勞動合同,第一家股份制招商銀行,第一家商業銀行平安銀行;堅持思想解放,所以,馬明哲可以探索從保險到信託、證券、好醫生、金融壹帳通等多種新模式,讓一個不起眼的保險公司,成長為世界級大企業;堅持改革開放,所以,深圳的GDP即將超越香港,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城市之一。
40年過去,當年,袁庚等人一馬當先推動的改革,現在已經走到了深水區、攻堅期。此時,「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袁庚逝世兩周年之際,我們圍爐話改革,是對先人的緬懷,也是對改革者的致敬。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所說:「我們今天悼念袁庚,正是捍衛一個改革者為人民利益而堅定『向前走』的探索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步入新時代、踏上新徵程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牢記40年來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堅守,我們需要更多的蛇口、更多的袁庚,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續寫更多的「中國奇蹟」。
紀念袁庚,不忘改革。
文/儲 殷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