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2020-09-07 鯨看

「一塊白布、一卷白線、些許染料;
提起記憶中的扎染,你是否也會想起:白藍相間的自然氣息中,有種簡單、溫柔的質樸感。

如此簡單的「配置」,憑啥能成為散落人間的藝術瑰寶?



關於扎染,遠沒它看起來那麼簡單。

千年歷史,全民追捧,卻遭毀滅式禁絕;

10道工序,環環相扣,成就永不褪色的非遺;

今兒,咱們就聊扎染背後的故事


【扎染的歷史】

千年歷史 曾遭毀滅式禁絕


前兩天,和朋友無意中聊起扎染


在他心裡對於扎染的概念不過就是一塊白布放在染料裡染色,此外再無其它了解。他也很納悶,單憑這項「技術」咋就能成為非遺之一呢?


聊到這裡的確是有些傷感的,看著扎染千年的歷史,有些無法表達心酸與嘆息。


其實扎染能延續至今,實屬不易,雖然有過鼎盛的輝煌時期,卻也經歷過毀滅式的禁絕政令。


關於扎染(也稱扎纈[xié])最初由誰創造的,尚未被證實。但它在我國已有1500年的歷史,始於秦漢時期,興於魏晉南北朝,鼎盛於


▲ 唐代成為扎染的紡織品最為流行的服裝面料 上圖為&34;;


在唐朝,扎染因品種豐富、技藝精湛,廣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


薛濤在《海棠溪》中一句「人世不思靈卉異,競將紅纈染輕」,把扎染後的絲綢與海棠相媲美,表達了扎染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水平審美標準

除了詩歌讚美外,唐三彩、繪畫、壁畫等藝術形式也同時記錄了扎染在民間的「記憶」,如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能即刻腦補出唐代婦女們扎染時搗練、絡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細看其中一位藍衣女子,其下裳是典型的捆綁而成的大圓圈紋,上衣圖案或為先扎染、後刺繡而製作的成衣。至此,可以看出在唐朝,扎染已然成為貴族間的時尚,且製作複雜、需耗費大量人工


▲ 完整版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


▲ 《搗練圖》細節展示


也正因如此,北宋仁宗皇帝便下令:因扎染服飾奢侈費工而禁絕此工藝,使中原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


好在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著這一古老技藝。除中國外,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國也有扎染手藝。


▲ 日本藍染細節圖


扎染在唐朝時傳入日本,被叫做藍染。


日本將其視作珍寶,至今還在日本的東大寺內,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


很多人疑惑,日本為何對扎染的如此珍視?其原因源於日本文化崇尚自然的饋贈


在日本的傳統色彩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植物染料的色彩。無論是自然培土的植物管理,還是後期染織而成工藝程序,都帶有濃厚的日本傳統文化,在他們心裡植物染料與如今的化學染料是不可比擬,原因有三:


第一:變化莫測的自然色澤;

第二:草木自有的沉靜安詳的氣質;

第三: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也正是自然染料的獨特性、草木性及循環性,讓日本人愛上扎染。


▲ 日本植物染織工藝傳人吉岡幸雄的草木染工作室 (調色-上色-晾曬成品)


除了日本,扎染在印度也頗為流行,在印度扎染是彩色的。


因為印度人堅信神靈的世界是五彩的,他們可以從中吸取靈感,將色彩文化嫻熟的運用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所以印度扎染隨處可見的都是顏色斑斕的圖案,並且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常常有著象徵吉祥蓮花,以及象徵力量與智慧大象等紋樣,以表達他們對神靈的敬仰和對生活的期盼。



▲ 宗教色彩濃重的印度扎染服飾及圖案


無論是中國扎染的「雲淡風輕」、日本扎染的「回歸自然」,還是印度扎染的「濃墨重彩」,都在扎染的大日記中記載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扎染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個階段,也可謂是歷盡滄桑。


回看中國扎染厚重的歷史,我們雖能通過其每個階段感受到它獨特的底蘊,但卻無法走過它的時代。這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便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至少希望人們不要淡忘它的經歷以及「成就」它的每一道工序


【製作工序】

先扎後染 流程講究


對扎染的製作工序,很多人估計和筆者朋友有著一樣的感念——給布染色。對於這種高度概括,確實不可否認,但想要染出個「名堂」,就得按照老一輩的工序流程來。


在扎染工藝中,扎與染是兩個不同的工藝概念,即扎結染色。其工序頗為講究,基本分為10個步驟:


扎結:前處理、定形、描稿、扎結;

染色: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


▲ 扎結:前處理、定形、描稿、扎結;


扎結說白了就是對預設圖案的織物上,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扎結完畢後,會有不少小揪揪,雖然皺巴巴,但卻是扎染紋樣的靈魂。


▲ 古法染料來源於植物


在染色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確定你選用的染料,中國的古法染料一般也用植物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板藍根等,所以傳統扎染以紅色、褐色、黃色、藍色等單色居多。


▲ 板藍根中提取藍


確定扎結圖案及染料後,便可染色,這裡的染色並非直接上染料就完事兒。則是通過浸色、晾乾、水洗、固色、脫結、後整理熨燙。

浸色需經過熱染、冷染兩種方法定色。


染出來的布,顏色藍白相間,藍裡帶青,不易褪色,是其它方法無法達到的地方民族特色。


▲ 熱染:在開始加熱時放鹽,會使熱染不易褪色,加固色澤;


▲ 冷染需浸泡織物後,用冷水清洗、解結,熨平;


看到扎染複雜的工序後,相信大多數人會「刷新」對扎染工藝——給布上色的刻板印象。


而它的10道工序看似冗雜,卻有著其存在的必要性,每一步都是影響扎染最終成品質量的關鍵過程。亦如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數


試想下,有這樣幾位七八旬的老人們,她們眼神不濟、行動緩慢,本是享受天倫之樂、承歡膝下的年紀,卻依舊去堅持手工製作的這10道複雜工序,用大半生的精力延續扎染這門老手藝……



這種匠心精神不止是上一輩人手藝的延續,也是如今她們守望傳承的期盼。


目前,我國國內扎染工序延續較完善的是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貢扎染,它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手工藝人都會慕名前去學習,去親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藝及藝術精髓。


雖然如今扎染工藝還在堅持,但依舊需直面當下改革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改革與傳承

賦予時代性 延續扎染人文內涵


扎染的精細入微持之以恆,時刻體現著勞動人民匠心精神人文品質,但工業時代的來臨後,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高效的數位化智能化,使扎染藝術中的人文精神逐漸消失


在緊隨其後的現代信息化、科技化等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扎染藝術等一些傳統工藝品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籤,而將逐漸被推向淘汰的邊緣。



但筆者認為扎染之所以被貼上這樣的標籤,是因當下人們未賦予它時代性


在傳統文化不斷被外來文化及技術的衝擊的過程中,傳統工藝若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自然也無法很好地傳承與發展。


如此看來,將融合+創新的理念融入當代扎染的設計中:即融合當代流行元素,藉助於現代化的手段,將古老的藝術樣式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相對接,既可一定程度緩解其當下的問題,也可保留其傳統文化的內核


例如數碼印花+扎染技術:將數位技術傳統意義上的印染技術結合起來,根據扎染相應的特性,設計出與其相配的現代數碼印花圖案



在藝術領域,我們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彌補時代性的融合問題,但扎染的全套產業鏈若想更好的延續,仍需思考其商業化的良性發展與運作


筆者前幾天去參觀扎染坊時,最大的感觸便是其商業化的量級是夠的,隨處可見的扎染作品:扇子、錢包、服飾、用品等,但人們對扎染工藝、文化背景、基本工序的認知和概念的普及卻弱了很多,太多為了商業利益而頻繁灌輸的品牌概念,令人們輕易忽略了扎染的精髓。


▲ 琳琅滿目的扎染商品


想要真正傳承扎染的藝術及品格的精髓,除了提高其商業化的普及度與高度外,其人文內涵認知普及也急需真正的灌溉到人們心中。


從對扎染的初步認知、到詳細了解、再到深入研究、最後實際上手,只有經歷上述系列體驗後,才能真實的體會到扎染的樂趣,從而了解到扎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扎染工藝流程

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扎染的歷史與文化

扎染各種捆法圖案圖解

扎染工藝技法與欣賞

相關焦點

  •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千年歷史,全民追捧,卻遭毀滅式禁絕; 10道工序,環環相扣,成就永不褪色的非遺; 今兒,咱們就聊扎染背後的故事。 【扎染的歷史】 前兩天,和朋友無意中聊起扎染。 千年歷史 曾遭毀滅式禁絕 在他心裡對於扎染的概念不過就是一塊白布放在染料裡染色,此外再無其它了解。
  • 千年歷史的西和麻紙 72道工序?
    千年歷史的西和宣紙? 西和宣紙,當地人也叫麻紙、土紙。據一些專家推測,麻紙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 為何有這樣的推測呢?原來,在距離劉河村200多公裡外的天水放馬灘,曾經有過震驚中外的發現。充分證明西漢初年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根據這一記載,他認為,西和麻紙在那個時候就有了相當的規模。
  • 千年扎染手藝全程目擊,神奇圖案原來是這樣產生的
    [原創圖片]扎染很多人都聽說過,甚至也穿過用過扎染的服裝。但扎染到底怎麼生產的呢?今天輯錄一組在大理周城村拍攝的扎染全流程,與大家分享。周城是大理的一個普通的村莊,但因為沿襲了悠久的扎染工藝生產,所以被稱作「白族扎染之鄉」,至少已有上千年歷史。
  • 辛麗麗、吳虎生揭秘「芭蕾」背後的故事
    辛麗麗、吳虎生揭秘「芭蕾」背後的故事 2020-11-06 14: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理白族扎染 浸染千年時光
    或文雅、或靈動,既能凝聚大理的寧靜與愜意,又能寄託人們如夢如幻的想像,白族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的蹤影。 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巧交織的靈動。 古籍記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 古老的巍山彝族扎染,猶如一朵精美的藝術之花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扎花布」,是我國民間流傳很廣的傳統工藝。巍山民族扎染歷史悠久,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詔時期,先民為了日常生活及民間歌舞需要,拾撿天然果實外殼,製作黑色染料,結合簡單的天然植物染色法與民族圖案製作早期民族服飾。據說這實際上就是現代扎染中最廣泛採用的天然植物染色法的原始工藝。《實儀錄》上說:「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 白族扎染技藝
    白族扎染工藝主要流傳於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古老的紡織染色工藝。大理市周城鎮、喜洲鎮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工藝,其中尤以周城白族扎染最為著名,是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藝術之鄉」,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大理外貿出口產品的主要種類之一。
  • 體驗大理白族扎染 (1/6)
    10在喜洲古鎮周城村,採訪團參觀了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體驗扎染染制過程。盛行於大理地區的白族扎染,是一種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紡織品染色技藝。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染色技術之一,製作方法別具一格,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如今,扎染不僅代表著傳統,也成為大理城鄉隨處可見的時尚。圖為曬乾的扎染布料。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她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地處成都至貴陽,重慶至昆明兩大軸線交匯點,與貴州、雲南交界的南來第一城――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自唐置藺州、元置永寧路以及明設永寧宣撫司以來,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正是在浩瀚的歷史時空裡,歷經風雨滄桑的敘永,不僅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而且商賈雲集,自然形成了川滇黔三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川南門戶之稱。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在這裡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外還一直沿襲著白族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傳統製作手工藝和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村子裡從10多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會扎布。我們行走在村子裡,隨處都可以看到老、中、少的白族婦女們在低頭扎線的景象。駕駛員告訴我們這個村子幾乎是「家家有染缸5戶戶出扎染」,有著扎染之鄉的美譽哩。古老的扎染作坊走進了一家染坊,寬散的院子裡掛滿了已經染好的扎染工藝品。
  • 揭秘背後的故事 九月生辰石藍寶石的歷史與傳說
    揭秘背後的故事 九月生辰石藍寶石的歷史與傳說 (1/8) 發布時間:2016-09-05 10:55支持方向鍵←和→瀏覽
  • 大理旅遊|這道即將失傳的手藝,將千年的時光信手扎染!
    大理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慧交織的靈動。不光是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它的蹤影,不斷吸引著很多的外來遊客。
  • 琺瑯彩 扎染藍 聆聽手工藝匠人的傳承之道
    東漢王逸《機織賦》用柔美的詞彰顯了扎染工藝的魅力。扎染藝術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刻畫細膩。藍底白花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古樸雅致。今天我們帶您一起走進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走進嶽紅莉的琺瑯工作室,感受富有厚重歷史質感的巖彩琺瑯;同時,知名民間手工藝人陳昌平老師,也將在扎染小工坊,帶來凝重素雅的扎染工藝。
  • 雲南古鎮行: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不帶針線的刺繡!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染工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先將織物進行綑紮然後進行染色,人們通常把它稱為「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棉」。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其色斑斕。扎染工藝源遠流長,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
  • 吾鄉| 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這裡承襲白族千年扎染技藝
    回放 吾鄉 | 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這裡承襲白族千年扎染技藝
  • 讓我們將千年時光信手扎染,探秘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
    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精工製作,圖案清新,色彩絢麗,遠銷海內外,我們來到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來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一塊扎染布料。傳說,扎染是自然的饋贈,歷朝歷代,扎染藝術一直都在不斷發展完善。到民國時期,最普遍的居家扎染。扎染是一項活藝術,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 他們被稱「古籍醫生」修復一本古書至少需二十餘道工序
    隨著古籍修復技藝入選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讓這項「一招一式極為考究,起手落筆皆有道理」的傳統技藝,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秘頗有些神秘色彩的「古籍修復師」,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 神奇木版畫千年!探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
    這塊傳承了上千年的神奇木版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印製好的木版年畫要進行晾曬 揭秘刻一塊版要十幾天 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位於朱仙鎮年畫一條街上的萬同老店,今年快八十歲的老掌柜張連生老爺子,從小喜歡木版年畫,是家傳的手藝。
  • 小小手藝人 體驗「扎染·布巾」之製作
    記者 孫樂怡 本周日,民藝兒童工坊第四期「扎染.布巾製作之體驗」將在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民藝兒童工坊」是基於民藝博物館的教育資源而開發的一系列兒童民藝手工體驗課程。主要面向兒童開設,目的是為兒童提供有意義的、持續的民藝生活體驗,讓小朋友們懂得觀察生活、增強動手能力和對外部事物的認知。
  • 影響後世很多品牌,大表姐都在穿:時尚界屹立不倒的寵兒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藝出現較早,始於公元前二世紀。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扎染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