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之「樂」音義辨

2020-12-10 新華網客戶端

今傳本《禮記》有《樂記》一篇,儘管人們對於其成書於何時有不同意見,但它總結了先秦儒家對於禮樂文化尤其是樂文化的看法,卻是大家的共識。這點只要通讀《論語》,看看荀子的《樂論》,就不難明白。然而,當我們閱讀這一傳統文獻的時候,首先便碰到一個問題:《樂記》之「樂」該讀何音釋何義呢?人們也許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樂記》之「樂」不就是「音樂」之「yuè」嗎?

其實,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為《樂記》之「樂」注音11處,其中「音洛」10處,「音嶽」4處,這4處「音嶽」有3處同時標明可讀「音洛」。在陸德明看來,凡文中「樂」之讀音可能產生歧義處,一般都應讀「音洛」,只有少數需要兼讀「音嶽」。例如,《樂記》開篇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大家一般以為這裡的「樂」讀「yuè」,指「音樂」。如果追問:「『幹戚羽旄』怎麼會是『音樂』呢?」傳統的回答是:「古人將音樂、歌舞統稱為『音樂』。」然而,陸德明釋音卻是:「樂音嶽,又音洛。」就是說,這裡的「樂」其實有兩音兩義,讀「音嶽」指「音樂」,讀「音洛」指「快樂」。再如,《樂記》說:「樂者,心之動也。聲者,樂之象也。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亂以飭歸,奮疾而不拔,極幽而不隱,獨樂其志,不厭其道,備舉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君子以好惡,小人以聽過。故曰:生民之道,樂為大焉。」陸德明釋文:「樂,皇音洛,庾音嶽。」顯然,學者們對這裡「樂」的音義有不同理解,南朝皇侃讀「音洛」,庾蔚之讀「音嶽」,陸氏則兩說並存。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樂」是「音洛」還是「音嶽」,陸氏標註的都是古音而非今音,「音洛」「音嶽」均承漢人而來。在以陸法言《切韻》、孫偭《唐韻》、陳彭年《廣韻》為代表的隋唐今音系統裡,「樂」有另外讀音。以《廣韻》為例,有釋為「音樂」的「樂」,音五角切;有釋為「喜樂」的「樂」,音盧各切;有釋為「喜好」的「樂」,音五教切。《廣韻》雖為今音系統,卻與今天的普通話音系仍有較大差別,今人將「音樂」讀為「音yuè」,將「喜樂」讀為「喜lè」,將意為「喜好」的「樂」讀為「藥yào」,並不完全符合《廣韻》音韻,而與古音就相去甚遠了。

章太炎在《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夾註裡提到:「今武昌言尼如泥,此古音也」;「今武昌言女如奴而撮口,此古音也」。我們還可以補上一例:今武昌言「音樂」為「音yuó」,「喜樂」為「喜luó」,此亦古音也。筆者是湖北人,現住武昌,在武昌方言裡,「嶽」「藥」均音「yuó」,「洛」「落」均音「luó」。在古音系統裡,「洛」「嶽」只是一聲之轉,完全同韻。在《廣韻》系統裡,我們尚能看到古音向今音過渡的痕跡,雖然它們的韻部已經有了分別。而到了今天的普通話音系裡,「嶽」音「yuè」,「洛」音「luò」,「藥」音「yào」,「喜樂」之「樂」音「lè」,除了都是去聲,它們已經完全不同韻了。而按照清人段玉裁的研究,古音並無去聲。古代「樂」音「洛」或「嶽」,二音實際上分別出二義,也是兩種詞性。「樂」音「洛」指「喜樂」,今人多稱快樂,是形容詞;「樂」音「嶽」指「音樂」,即五聲八音之總名,是名詞。那麼,《樂記》之「樂」是應該讀「音洛」還是讀「音嶽」呢?這需要進一步探討。

《樂記》說:「樂者,心之動也。」既然「樂」是「心動」產生的,這種「樂」就不是某一具體物事(例如音樂),而應該是心的一種功能,這裡指內心的情緒(例如喜樂)。所以《樂記》接著說:「聲者,樂之象也。文採節奏,聲之飾也。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飾。」這裡的「本」,指的是人的內心,而其「樂」,自然是內心的感受,或者說是發自內心的喜樂,所以《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陸德明釋文:「樂,音洛」。這樣看來,皇侃讀「樂音洛」是有充分理據的。然而,內心的喜樂需要有外在的表現,而內心情緒最容易表現出來的是「聲」,所謂「聲者,樂之象也」。而要將「聲」展示得充分和美好,則需要「文採節奏」來裝飾。《荀子·樂論》云:「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儘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荀子說「樂」為「人情之所必不免」,強調的正是人內心的喜樂情緒。當然,人的喜樂情緒有各種表達方式,「聲音」肯定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種方式,而「聲音」的最完美表達是「音樂」,這樣,「喜樂(音洛)」和「音樂(音嶽)」就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這也是庾蔚之以為「樂音嶽」的根本原因,我們不能說庾氏的看法全然沒有道理。

如果按照鄭玄的解釋,「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八音並作克諧曰樂」,那麼,「聲」「音」「樂」就是音樂的不同層級,而「八音並作克諧」的「樂」(音嶽)則是音樂的最高形式,這種達致和諧之境的形式最能夠令人「喜樂(音洛)」。這樣,「樂」就有了兩個來源,一個是由聲音發展而來的「樂(音嶽)」,一個是由人心感動而來的「樂(音洛)」。而人心的「喜樂」既是「音樂」的源泉,又是「音樂」所表現的對象,還是「音樂」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在不少情況下,這兩者不便區分,也不必區分。這就是何以陸德明釋第一例為「樂音嶽,又音洛」的原因,也是皇侃與庾蔚之對第二例讀音分歧而陸德明釋文兩存其說的原因,同時也是儒家後學論「樂」時要將人心、人情、人道、人慾與音樂聯繫起來的原因。

不過,人心之動的「喜樂」和體現喜樂情緒的「音樂」畢竟有本末之分,源流之別,因此,《樂記》說:「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幹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魏文侯向子夏問樂,子夏回答:「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這就是說,「音樂」(包括歌舞)只是表達人內心情緒的工具,而人心的喜樂來自社會和諧與安定。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來看,人心的感動來自生活。從人心與音樂的關係來看,音樂表達的是人內心的情緒。而音樂反過來可以影響人的情緒,人的情緒同樣又影響著社會。如果音樂這種工具不能反映社會和諧(「天地順而四時當」)和個人快樂(「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它就只是「音」而非「樂」,因為它只是「藝」而非「德」,只有「德音之謂樂」。而德音之「樂」正是音樂的最高境界之「樂(音嶽)」和人心理想境界之「樂(音洛)」的完美體現。從這裡可以看出,《樂記》所論之「樂」實兼有「音樂」和「喜樂」二義。不過,此二義有本末源流之別:人心為本,反映人內心情緒的聲音為末;心動為源,作為心動之象的音樂(包括歌舞)為流。這樣,「喜樂」就成為「樂」之第一義,而「音樂」則處於從屬地位;人心「喜樂」既是音樂的發源地,也是其歸屬;「音樂」既是人心感動的表現,也是「喜樂」合目的的表達。因此,從形式上看,「樂」文化可以說是與音樂有關的文化;而從本源上說,「樂」文化並不只是關於音樂的文化,而是關於社會和諧和個人快樂的文化,在聲音為「德音」,在政治為「德政」。儘管音樂是達致社會和諧和個人快樂的重要工具,但它是末而非本,是流而非源,卻毋庸置疑。人們之所以將「樂」文化理解為關於音樂的文化,是因為儒家學者論「樂」時常常以音樂為切入點(《樂記》即如此),容易使人產生「樂」即「音樂」的錯覺,反而忘記了對隱藏在音樂後面的「人心」本源的關注。

或許有人會問,人的情緒並非只有「喜樂」,音樂所表達的情緒也同樣不只是「喜樂」,何以要將「樂」定義為「音樂」和「喜樂」呢?其實,古人言「樂音嶽,又音洛」,已經包含有聲與心、動與靜、外與內、形與質等多重內涵,其集中體現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社會和諧和個人快樂。正如「音」「樂」是「聲」的高級形態,「喜」「樂」則是「心」的和諧表達,如果將其概括為一種精神,那就是快樂精神。而社會和諧和個人快樂所體現的正是「樂」文化的快樂精神。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快樂精神是否可以統攝人心的悲苦和音樂的哀怨?它又該如何養成?《樂記》對這些問題都給予了正面回答。有關這些問題的討論已經超過本議題範圍,留待以後再說。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相關焦點

  • 《樂記》之「樂」
    鄭玄說「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樂記》要義為何?「樂」字當作何解?因東漢鄭玄、唐初孔穎達(各距劉德約350年、800年)於《樂記》「聲-音-樂」概念有未注或錯解,致中國音樂學界在1983年《〈樂記〉論辯》後還發生了持續20多年的「音心對映論」大爭鳴(見《「音心對映論」爭鳴與研究》),如《樂記》「比音而樂之」句就尤其困擾學界,並為「樂」字讀音及含義爭論不休。
  • 林桂榛 王虹霞|《樂記》之「樂」
    《樂記》論哀樂喜怒敬愛六情時,樂喜二字並非同義,鄭玄未注其別,孔穎達各解以「歡樂」「喜悅」並謂「樂是長久之歡,喜是一時之悅」,南宋衛湜說「喜是樂之初,樂是喜之終」,此皆不合生活情理與歌唱現象。然精研《樂記》談精神樂之章句,可知六情之「喜」實是歡喜歡樂義(即今謂快樂),所謂「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即喜心歌聲特色為高亢發散;而六情之「樂」實是安和康樂義(江文也謂「法悅境」,朱熹曾曰「樂則和平之極也」),故曰「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又曰「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孔疏「康,安也」)、
  • 《樂記》之「樂」-光明日報-光明網
    《樂記》是中國首部專論歌樂舞的樂論專著,系漢武帝時劉德與毛生等所作(公元前130年前)。西漢末年劉向校《樂記》得23篇,11篇於東漢馬融時編為《禮記·樂記》,另西漢褚少孫採《樂記》補《史記·樂書》,餘篇散逸。鄭玄說「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樂記》要義為何?「樂」字當作何解?
  • 《樂記》之「淫樂」和「和樂」
    《樂記》裡提到的「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是說音樂節奏紊亂,旋律輕浮;而「廣則容奸,狹則思欲」,按孔穎達《禮記正義》的說法則是: 「廣謂節間疏緩,言音聲寬緩,多有姦淫之聲也。……狹謂聲急,節間迫促。樂聲急則動發人心,思其情慾而切急。」
  • 《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代表作,是他被貶官後寫的。他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來信,滕子京希望重修嶽陽樓,並且隨信附上了一張嶽陽樓的草圖。於是範仲淹就寫了這篇文章。嶽陽樓記範仲淹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樂經》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譜辨
    由於《樂經》與整個儒家經典相聯繫,牽涉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需要也應該進行科學探討和合理解釋,以推動研究的深入,從中或可開闢出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天地。拙作《〈樂經〉非劉歆王莽偽造辨》(《光明日報》2020年11月2日)便是這種探討的一部分。因受篇幅限制,一些問題未能展開。
  • 《樂記》與「詩言志」
    《樂記》總結了先秦以來的 音樂 思想,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代表了儒家全面系統的經典性著作,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漢代劉向《別錄》載公孫尼子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故形於聲,聲音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 陳來:《樂記》的儒學思想
    因為《禮記》的其他篇章多記述孔門的德行論和君子論,如《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而《樂記》重視人心和性情,與宋明理學重視心性論的需要正好相合,於是《樂記》的一些思想、觀念便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基礎。
  •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先天地之憂而憂,後天地之樂而樂」
    這統統的統統無不體現了他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那樣:「先天先之憂而憂,後天地之樂而樂。」認真探究便會發明,範仲淹之所以形容云云氣勢磅礴的景色,目的自然是要著眼於接下來要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了。而寫兩種「覽物之情」,自然要寫出對應「感極而悲者矣」和「此樂何極」這樣兩種心境的人。云云形容以後,自然為下文做出了鋪墊,引出了「古仁人」心境的分別的地方,體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明的地方。
  •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你覺得是作秀嗎
    作為文學家,千載之下,即便是對範仲淹的生平事跡不甚了解的人,也會知道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漫長古代的義利之辨中,商人一向被視為逐利的代表而被鄙夷不屑,作為影響力很大的政治家,範仲淹通過詩歌為商人出頭,就是解放思想。尊重商人,重視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宋朝在經濟上富庶的根本原因。
  • 《醉翁亭記》賞析:何謂「太守之樂」
    《醉翁亭記》寫於歐陽修慶曆五年(1045年)貶官滁州後。雖然這不是他第一次因政見不合遭貶謫,但這一次卻是以其被誣陷私德有失而起。一個注重名節、「以道德為天下所望」、堪稱北宋士大夫典範的人物,突然遭此汙名,心中不無怨憤。
  • 4、《樂記》論樂(yue)
    《樂記》認為,音樂可以表達情感。音樂是人感情的表現,通過聲音來表現情感,而情感來自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外界事物的變化使人們的感情產生各種變化,音則是這種感情變化的表露,這種感於外物而發的只是音,並不是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
  • 王齊洲:《樂經》之有無(《樂經》探秘之一)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導)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19]在荀子看來,「樂」是人對快樂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情感所不能避免的。
  • 《樂記·樂本篇》:「聲」、「音」、「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聲、音、樂是相同的東西嗎?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又具有怎樣的作用?什麼樣的音樂才是極致的音樂呢?一起來看《樂本篇》吧。《樂記》並非獨立的私家著作,其作者也不止一人。學術界對樂記的作者問題的論爭持續多年,我們不談它的編撰者,也不提它的成書時間,姑且可視之為西漢之前我國音樂理論的彙編(集大成),其核心觀點為「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強調音樂的社會功能。聲、音、樂的來源及作用《樂本篇》是《樂記》的第一篇,詳細介紹了聲、音、樂、的聲、音、樂來源及作用。
  • 《樂經》失傳的原因是什麼?——共話傳說中的《樂經》之二
    持《樂經》無經說觀點的人認為,樂作為詩或禮的附庸,是以樂曲、樂調、樂器等用樂形式為主要內容的,在樂譜尚未出現之時,難以以文本的方式記寫,故樂經雖為孔子修訂,但並無後世概念所指的經籍存在。散存於其他經籍的觀點,從本意上與「毀於秦火說」的觀點並無二致。相異之處在於,是全部失傳還是通過其他方式留存下來。
  • 《樂經》非劉歆王莽偽造辨
    也正因武帝時只有「五經」被立為學官,《樂經》未立,才造成人們對《樂經》真實問題的懷疑。《五經精本·詩經》資料圖片古文經學的興起使得人們進一步對後出的《樂經》之學產生了質疑。從景帝時起,古文經學就在民間傳習,且有一定市場。例如,獻王劉德注意收集文獻,其「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 王齊洲:《樂經》之存亡
    章氏則直接稱《禮記·樂記》是「古之樂書」,也是肯定其經典地位。宋熊朋來云:「《詩大序》多引《樂記》語,其小異處亦《樂記》為得其當,作《詩序》之人必出於《禮記》已傳之後。」[12]《詩大序》作者有子夏、毛公之說,其源頗古,說《樂記》先於《詩大序》,也與程頤、章如愚所說同義,即認為《樂記》是古之樂書。
  • 王齊洲:《樂經》之尋蹤(《樂經》探秘之三)
    [2]《樂記批註》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今人在標點古籍時,常常不敢將「樂」加上書名號,以暗示雖有「樂經」之稱,其實並無《樂經》之文本。「是書取《春官·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樂經》,謂漢竇公獻《古樂經》,文與《大司樂》合,是其明證」[11]。因此,他以《大司樂》所述二十官之義,證之以歷代註疏,多相符合,從而證明《大司樂》章即是《古樂經》。他的這種思路和方法被清人李光地所繼承。李氏撰有《古樂經傳》,「是書取《周禮·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經,以《樂記》為之記,又有《附樂經》、《附樂記》,統為五卷。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之手之口。之手者,《嶽陽樓記》是也。範仲淹應朋友滕子京之請,馳騁想像,熔鑄萬千憂樂於筆端,揮毫寫就這篇千古名文,傳誦天下。之口者,範仲淹所喜自勵警語是也。據歐陽修所云:「公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
  • 樂經
    古往今來有多人對其進行過論述,可大致歸納如下:不存在說「樂本無經」說。此說以清國人邵懿辰為代表,邵懿辰《禮經通論·論樂本無經》曰:「樂本無經也。……故曰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之原在《詩》三百篇之中,樂之用在《禮》十七篇之中,……先儒惜『樂經』之亡,不知四術有樂,六經無樂,樂亡,非經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