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紀念:我的姥姥90歲

2020-08-28 阿好在德國

倪萍是我喜歡的主持人之一,她端莊大方,著有《姥姥語錄》,懷念了與姥姥一起走過的五十年,文字真摯感人,充滿了堅韌、智慧與力量。我也是北方人,我也想到我的姥姥。

太姥姥與姥姥

太姥爺去世早,太姥姥一個人,拉扯大孩子們。太姥姥很能幹,種莊稼、紡蠶絲、織布、繡花,等等,滿身的手藝,裡裡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當年能幹的太姥姥把女兒培養的也是出類拔萃,姥姥端莊、賢惠、心靈、手巧,提親的踏破了門檻。太姥姥捨不得,寶貝閨女一直捂著,結果,一留留到23歲才出嫁。那個年代,普通人家的女兒都是十三四歲就定親成家了。

姥姥和姥爺,媒人一見面,雙方兄長就覺得能成,當天就看八字,定日子了。後來這對模範伉儷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琴瑟和鳴,銀婚金婚的照片上,這對高齡少男少女,穿著西服婚紗,笑顏如花。

姥姥吃素,燒香,拜佛,到老耳聰目明。姥姥心地極其善良,待人寬容,以至於曾經被親戚說,善良的過了頭,是東郭和狼,農夫與蛇。

童年記憶

一歲多,我的媽媽生了弟弟,爸爸還是很忙碌,媽媽每天忙得團團轉。我喜歡玩水,而正好碗還沒刷,媽媽就讓我在泡著待洗盤碗的那盆水裡玩,就這樣,我也玩好了,碗也洗的差不多了。

一天,鄉下的姥姥來看我們,看到一歲多的我在刷碗,就連忙把我抱了起來。姥姥陪著我照顧著我,每次姥姥要回去的時候,我都哭著鬧著不讓姥姥回去,不得已,姥姥總是藏貓貓,悄悄的回去。

弟弟半歲的時候,媽媽帶著我和弟弟回到了老家,爸爸留在市裡工作。

媽媽去鄰村縫紉學校學習,弟弟讓爺爺帶著,我跟著姥姥。幾個月回來,媽媽說「妮兒,我是媽媽呀」,我卻認不出了。

後來媽媽從鄰村回來,又是教學,又是種地,一個人帶著我和弟弟,常常照顧不過來,我就時不時跟著姥姥。在姥姥家的門口,在村門口,槐樹下,姥姥帶著我玩編葉子,蕩鞦韆,在鞋面上一筆一划教我寫「人口手,上中下」。這樣說來,是姥姥給的我漢字啟蒙呢。

還記得姥姥領著我走很遠的路,說著歌謠:「推車倒車,芝麻鹽膏車,到了嗎?沒呢。推車倒車,芝麻鹽膏車,到了嗎?到了。」

後來上小學了,我離開姥姥,跟著媽媽回到市裡爸爸身邊。只有暑假回老家去見姥姥,也去奶奶家,腦子常常轉不過來,總是把「奶奶」也喊成「姥姥」,再改過來。

後來讀高中,家裡離學校太遠,父母給我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姥爺姥姥得以再次過來陪著我。一年後,學校的宿舍蓋好了,我住宿了,兩位老人去到媽媽的學校做門衛。他們的善良溫暖一直讓學校的師生念念不忘。

每周末走讀回家時,我都是先到姥姥那再回家,高考前有幾次家裡很亂很吵,我就去姥姥那。姥姥做好吃的浸滿雞蛋的炸饅頭片、黃燜肉、豆沙包,我百吃不厭。外地讀大學後,每次寒暑假我都急著回家,被弟弟取笑:你是想姥姥,還是想姥姥的好吃的。

我在姥姥那,總能找到心靜的感覺。做了媽媽有了寶寶之後,每次回國帶娃去姥姥家,寶寶一點也不哭鬧,麻溜溜脫鞋上炕,或躺或臥或打滾,都是很舒服很開心的樣子,一片祥和。

一次,我問姥姥,你的願望是什麼?你想要什麼?姥姥說:「平安」

心電感應

姥爺去世三年後,90歲的姥姥也走了。那幾天,姥姥閉著眼睛大吃二喝,胃口很好,吃了睡,睡了吃,像個大嬰孩。一天中午,床前的媽媽睡著了,朦朦朧朧之間,夢見幾位神仙來接人,睜開眼睛,姥姥已經面容安詳,歸於天家。

德國這邊,當天是罕見的歷史上最高溫度,幼兒園裡組織了親子活動,每個家長自帶餐飲,在院子裡聚會。太熱了,有幾位家長帶了充氣泳池,我們一桶一桶的抬水倒到泳池裡。

小朋友們熱的都脫光光進到泳池裡,白花花的金髮碧眼的小朋友們,我腦海裡不由得閃現一句「好一幅天使沐浴圖」。當晚,久旱的德國電閃雷鳴,雨下了一夜。

第二天,媽媽告訴我姥姥去世的消息,不得不說,人與自然神奇的心電感應,是跨越時空的。

全村和鄰村,各路親朋,好幾代人,很多人,為「大善人」姥姥送終。

我長大了,姥姥走了,感恩姥姥最初給我注入的善良、溫暖與愛。

、、

相關焦點

  • 《姥姥的端午》:因為有了你,我的生命見了光,感受了溫暖
    01沒有姥姥陪伴的端午我似沒有童年,因為我的記憶裡,並沒有爺爺奶奶的疼惜,也沒有外公外婆的寵愛。所以初讀王瀛《姥姥的端午》,那種感覺是陌生的。此後每自清明夜始,隨著金銀花的細碎步聲,臨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語叮嚀,踱著疲憊的小腳,輕輕推門,輕輕走近,拾起床邊垂落的被角,為我一掩再掩。
  • 以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為主題的端午節手抄報
    >以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為主題的端午節手抄報2016-05-18 12:03:2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我慵懶的穿上衣服,一轉身,看見地上一盆江米,挨著一堆捋得整整齊齊的粽子葉——原來今天是端午節啊!  洗了臉,坐在小凳上。看著姥姥嫻熟地包著一個又一個的粽子,不禁也心癢起來。「姥姥,我想包一個粽子。」「行,但是你會包嗎?」「沒問題!看都看會了~」  我自信滿滿的拿起粽子葉,學著姥姥折成筒的樣子,再放進一把江米,封上口。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現在才弄清楚,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是不恰當的,好比清明節,沒誰祝誰快樂的……」網民「陽光youth曉敏」說。
  • 跟20後的姥姥家相比,90後的姥姥家,一草一木皆是相思
    20年的中國也是發展得越來越好,而且20後的姥姥家,也是和90後的姥姥家大相逕庭。包包認為,跟20後的姥姥家相比,90後的姥姥家,一草一木皆是相思。包包是90後的尾巴,但是身為活了兩個世紀的「老人家」,包包見證了90後和20後的不同童年。小的時候,包包寄住在姥姥家好幾年。
  • 2020年端午節優秀作文:端午節的故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端午節優秀作文:端午節的故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又是一年端午節,姥姥還是像往年一樣,買粽葉,買糯米,準備好包粽子用的紅棗,花豆,五花肉等餡料,再過一天,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   記得小時候,我問過姥姥,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啊?
  • 端午節只是為了紀念屈原?不僅如此紀念人,還要紀念它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不僅有屈原,還有其他人,甚至還有一個不是人!
  • 端午源於紀念屈原?其實還有其它傳說,如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
    還有的地區,將端午節慶時間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五月初五,又稱為「小端午個是五月十五,又稱為「大端午」。以前,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的一些地方,民間有過兩個端午節的習俗,「大端午」甚至更加正式和隆重。出現大、小端午並行的現象,應該是由各地風俗習慣的差異而導致的,不足為怪。不過,在中國傳統節俗文化裡面,「大端午」的現象畢竟還是局限於少數地區。因此,我們在這兒只做簡單的了解,後文不再細述了。
  • 萬粽飄香,端午安康!
    終於,我們迎來了端午節,端午的到來,好像讓失望的2020多了一絲的溫暖,伴隨著各大集市粽子的上市以及各個商家掛出來的橫幅,我們感受到了愛意,其實2020年還是我們曾經期待的2020,沒有一絲絲改變,只是它帶給我們一個驚喜,一個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驚喜。
  • 端午節日說端午:端午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近年來,有關端午節文化內涵、習俗的一些討論成為熱門話題: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嗎?這一天能不能互祝「快樂」?五月初五為什麼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 歲時的軌跡(23)端午,靈均節氣薄雲天
    四為紀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帶,則流傳著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前476這樣,端午節因屈原說遂為各地公認,相沿至今。其他諸說和風俗,除介子推被移到清明節紀念外,其餘全為屈原一說所代替。這一事實,充分反映了中國歷代人民對於屈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這也是千百年來端午節能夠在民間相沿不衰的根本原因。
  • 端午節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錯了,還有他們也值得紀念
    青青在此恭祝大家端午安康。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在歷史發展中,我們最經常聽到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除了紀念屈原還有他們也值得紀念。
  • 歲歲年年,安康端午節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節日傳說浴蘭節說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 我在烏魯木齊過端午..........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我們心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我是個陝西人
  • 端午隨想:紀念,祈福。
    五月初五端陽節又稱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是集紀念,祈福,文娛,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端午民俗最能夠體現中華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端午節在中國不同地區大都有符合當地重大民俗活動及紀念儀式:荊楚大地每年有賽龍舟,划龍船的民俗文化活動。傳說是為了當初追趕&34;大夫,直至追至洞庭湖不見。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新華社杭州5月29日電 題:有關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 清明節就要到了,謹以此文紀念我逝去的姥姥
    在我的記憶裡,我在姥姥家的時間,比在我自己家還要長。在我姥姥家時,總是充滿著快樂,沒有挨過打,沒有挨過罵!上了小學後,不能總住在姥姥家了。但每到放假,我都會去我姥姥家!雖然,要走很遠的山路,但是,我從不覺得累,好像那裡,才是我的家!我姥姥雖然是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但,對我們卻很公平,從來不偏心眼!
  •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最難忘的是童年的端午節!
    說起過端午節,最難忘的還是童年的端午節。上個世紀60年代,物資超級匱乏。一日三餐只求吃飽,不求吃好。小孩子都盼望著過節。因為在節日裡,以吃到各種好吃的食物。我的母親特別重視一年中的每一個節日,講究節日的氣氛和儀式感。那時我的姥姥還健在。每逢節日前幾天,姥姥就邁著三寸金蓮踩出的小碎步,和媽媽一起忙裡忙外準備著節日的食物。每當這時,我們都特別的聽話,家裡充滿著歡樂氣氛。
  • 她演活了劉姥姥,20年後與板兒相見抱頭痛哭,88歲還想演戲
    劉姥姥,一個樸實的莊稼人,雖然沒怎麼見過世面,但她卻是一位有智慧、懂感恩的老人。87版《紅樓夢》劉姥姥的扮演者沙玉華老師,簡直把這個角色演活了。有人曾評價:沙玉華之後,再無劉姥姥。可見,大家對沙玉華老師演技的肯定。沙玉華當年出演劉姥姥時,已經50多歲了。
  • 樓朋竹:懷念我的姥爺姥姥——張伯駒與潘素
    今年是我姥爺張伯駒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所以全國各地都陸續舉辦了相關的紀念活動。早在今年年初,故宮博物院在武英殿舉辦了「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將張伯駒和潘素先生為國家文化事業所做的貢獻和偉大事跡呈現給廣大觀眾,在國內掀起一陣懷念張伯駒先生的熱潮,作為家屬我們感到十分的驕傲與自豪。姥爺和姥姥將自己畢生收藏的珍品捐獻給國家,回饋予人民。
  • 散文|端午
    明日端午了,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小時,姥姥的粽子,最好吃,尤其是有蜜棗的白粽子。每每端午姥姥都會早早泡好一大盆糯米,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包一鍋粽子,然後和我一起坐上小凳子,一邊同我說話,一邊細火慢煮。